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被放逐的冥王星(被嫌惦弃)

被放逐的冥王星(被嫌惦弃)2000年2月19日,美国的一家独立机构海登天文馆用以天体性质的相似程度排序的方式展示天体,冥王星既不是类似地球的盐质类地行星,又不是类似木星的气态巨行星,而是出现在海王星之外数目众多的冰质天体行列。被独立机构剔除:在十五年后的今天,回望冥王星从升级到降级的跌宕命运,依然唏嘘。被发现与命名:1930年2月18日,年仅24岁的美国大学生克莱德·汤博在罗威尔天文台用自制的天文望远镜发现冥王星。天文学界向全世界征集命名,最终采纳了一个英国小女孩的建议,用地府之神冥王Pluto为它命名。

前天一条NASA新闻的评论里有人提到了冥王星,九零后的互联网老人顿时陷入回忆……

现在的小孩可能不太理解,在千禧年的头几年,冥王星曾经是一个流行热词。

被放逐的冥王星(被嫌惦弃)(1)

2006年,大家在《我们爱科学》杂志上看到新闻,冥王星被踢出行星行列,全校炸开锅。即使是对于天体物理学毫无概念的同学,也能发表一通冥王星被除名的调侃或哀叹。

在大家当时的概念里只有“九大行星”,怎么突然变成了“八大行星”?

被放逐的冥王星(被嫌惦弃)(2)

在十五年后的今天,回望冥王星从升级到降级的跌宕命运,依然唏嘘。

被发现与命名:

1930年2月18日,年仅24岁的美国大学生克莱德·汤博在罗威尔天文台用自制的天文望远镜发现冥王星。天文学界向全世界征集命名,最终采纳了一个英国小女孩的建议,用地府之神冥王Pluto为它命名。

被放逐的冥王星(被嫌惦弃)(3)

被独立机构剔除:

2000年2月19日,美国的一家独立机构海登天文馆用以天体性质的相似程度排序的方式展示天体,冥王星既不是类似地球的盐质类地行星,又不是类似木星的气态巨行星,而是出现在海王星之外数目众多的冰质天体行列。

在这种全新的天体布局方式下,冥王星不再归属行星的行列。

时任海登天文馆馆长的尼尔·德格拉斯·泰森后来还在美剧《生活大爆炸》中自我调侃。

被放逐的冥王星(被嫌惦弃)(4)

被国际组织除名:

2006年8月,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召开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上,迫于科学界和社会公众的压力,IAU组织了投票,最终将冥王星从行星里除名,“降级”为矮行星。

被放逐的冥王星(被嫌惦弃)(5)

至此,行星定义被修改:

第一,行星需要围绕太阳运转;

第二,行星行星需要足够大的质量来克服固体应力,因而需要呈现为流体静力平衡的形状(球体或近似球体);

第三,行星要清空所在轨道上的其他天体。

这,就是冥王星自身作为一个天体的前世与今生,并不复杂。

被放逐的冥王星(被嫌惦弃)(6)

而由冥王星辐射开的社会、科学与文化影响,始终在冥王星的身边沉浮。

在媒体与民众的质疑下,泰森为代表的IAU解释了何为行星,描述了“太阳系”,重新审视罗斯中心的整体布局,并重申了自己的坚定立场,同时,也正面回答了“冥王星去哪儿?”的疑问。

被放逐的冥王星(被嫌惦弃)(7)

而科学界的质疑则更加猛烈,在英国剑桥会议网的网络论坛上拉开旷日持久的口水战。其中有支持言论,有中立发言,有反对声音,甚至“一派胡言”这样的超越科学探讨范畴的指责。

一时间,争议四起,而争议的中心点由冥王星地位问题,转向了“关于冥王星的争论”这个现象本身,甚至有学者辛辣地指出这场争论的荒谬,在于科学界尚未能够对行星作出严谨的定义,却直接宣布了太阳系九大行星的存在。

一些科学界人士在了解IAU对于冥王星的展示方式后,通过邮件直接表达看法。其中不乏一些极具洞察力与预见性的观点,也有言辞激烈的批评。

被放逐的冥王星(被嫌惦弃)(8)

与此同时,来自社会大众的邮件也蜂拥而至。在来信中,有很多围绕传统的科学论据展开说明的邮件,语言理性,立足于探讨。

也有很多感性色彩浓重的观点,认为科学不应摒弃“人文”方面的关怀。

在宣布降级后,一些民众在反对的信件里写道:“有的人喜欢冥王星。如果它退出,那这些人就没有最喜欢的行星了。”

这虽然是孩子气的话,但却也的确抛出了一个值得玩味的问题。无法绕开的,自然就是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被放逐的冥王星(被嫌惦弃)(9)

被放逐的冥王星(被嫌惦弃)(10)

事实上,从冥王星被美国的天文学家发现开始,冥王星对于美国各界与民众的意义,就已经不只是天体物理学这么简单了。

冥王星成为一个意识形态的文化符号,深刻植入了美国人的文化心理。

被放逐的冥王星(被嫌惦弃)(11)

这就不得不提到“万恶之源”迪士尼。

如果说迪士尼给米奇的爱犬命名为Pluto是一件巧合,的确很难相信。

被放逐的冥王星(被嫌惦弃)(12)

被放逐的冥王星(被嫌惦弃)(13)

在大众流行文化的催化下,冥王星与普通大众之间的特殊情感更加巩固。

即使是与冥王星八竿子打不着的中国孩子也对它产生了特殊的情怀,在冥王星被降级后都陷入了不理解,震惊,生气……对于多愁善感的青少年来说,这其中还有种某种难以言说的哀伤。当时有一本畅销书《再见,冥王星》,把青春期的孤独心事和冥王星类比,可以说是某种时代情绪的普遍写照。

而十几年过去后,在九大行星概念熏陶下愤愤不平的一代已经长大,取而代之的是完全没听说过九大行星定论的新生代。

被放逐的冥王星(被嫌惦弃)(14)

从天文领域的科学论辩,到全民关注的文化现象,这颗表面温度在-238℃到-218℃之间的冰冷星球,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变幻角色,最终成为一代人记忆中的文化符号。

这一根本性变化是如何产生的?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媒体研究学终身教授的课题《探究传播学理论:美国文化底蕴及媒介变革》从媒介传播视角剖析流行文化现象背后的演变与传播机制,今日为大家推荐这个课题。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