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公案24则最经典(佛教的故事)
禅宗公案24则最经典(佛教的故事)印度菩提迦耶,佛陀成道菩提树下金刚座处的正觉大塔内,供奉着最为之殊胜释迦牟尼佛25岁等身像,据说被称为世界最完美比例的佛像,与佛真身无二无别。武则天非常信仰佛教,她最大的一个心愿就是迎回本属于大唐的佛祖12岁等身像,但是吐蕃肯定不愿意,怕不安全就把放在小昭寺的12岁等身像藏在大昭寺密室。把8岁等身像对调到小昭寺。吐蕃人还是怕不安全,就在密室外墙绘上文殊菩萨画像,这样才保住佛祖12岁等身像。而据《西藏王统记》记载说,印度法王达磨波罗在位时,东方中国君主秦王符坚,送给达磨波罗三件无价之宝,包括一件无缝的锦衣,他向印度国王求取一尊殊胜的释迦牟尼佛像,以宏扬华夏的佛法。达磨波罗为印中两国的传统友谊,毅然决定将国宝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佛像送往中国。当他和大臣一起走进供奉释迦牟尼佛像的神殿时,发现这尊本来朝南而坐的圣像,现在居然面向东方了。国王想:“啊!原来佛像早已心向中华了。”于是发大欢喜心,造了一艘
佛祖等身像的故事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反对偶像崇拜,不立寺供像。在他临终时释迦牟尼只同意以自己三个不同年龄(8岁,12岁,25岁)的模样塑像,并亲自为塑像绘图,亲自开光,说过见到此佛像如同见到佛祖本人。
8岁等身像公元7世纪,吐蕃王松赞干布,在统一青藏高原后,想和尼婆罗(尼泊尔)通婚,尼泊尔认为吐蕃是蛮荒之地、不信佛法,拒绝这一婚约。吐蕃威胁说若不答应,吐蕃将以五万大军毁灭尼泊尔。松赞干布军队压境,兵临城下。尼泊尔光胄王被迫同意将女儿赤尊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并带来了释迦摩尼8岁等身像,吐蕃为了释迦摩尼8岁等身像修建了大昭寺。
公元710年,金城公主进藏之后,把原本供奉在小昭寺的文成公主带进藏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迎请到大昭寺,而把赤尊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8岁等身金像移到了小昭寺,从此两尊佛像便易寺而居。
12岁等身像关于迎请佛祖12岁等身像,不得不提的一个人就是前秦皇帝苻坚,苻坚给大部分人留下的印象就是那场著名的败仗“淝水之战”,却忘记了他的雄才大略,比北魏更早的统一了北方,更不知道的是他笃信佛教。八宗(加上禅宗和净土宗,也可以说是十宗)之祖,《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译者,高僧鸠摩罗什就是他请回来的。
而据《西藏王统记》记载说,印度法王达磨波罗在位时,东方中国君主秦王符坚,送给达磨波罗三件无价之宝,包括一件无缝的锦衣,他向印度国王求取一尊殊胜的释迦牟尼佛像,以宏扬华夏的佛法。达磨波罗为印中两国的传统友谊,毅然决定将国宝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佛像送往中国。当他和大臣一起走进供奉释迦牟尼佛像的神殿时,发现这尊本来朝南而坐的圣像,现在居然面向东方了。国王想:“啊!原来佛像早已心向中华了。”于是发大欢喜心,造了一艘很大的船,船身挂满旗幡彩带,乐工们演奏着美妙音乐,将佛像送往东方汉土。汉地国王也以最隆重的仪式到海边迎接,并供奉在金子镶嵌的国王宫殿中央。
大藏经《甘珠尔》记载,法界众生若有能目睹佛主12岁等身像者,即种下“见解脱”因缘,具足一切见、闻、念、触之功德,将来必能解除三毒痛苦,成就佛道。
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知道大唐有一尊释迦摩尼12岁等身像,便派人到大唐,以提亲为借口,想夺得释迦摩尼12岁等身像。但是李世民拒绝了松赞干布的要求。松赞干布非常生气,就出兵入侵四川松州,又派使者前往长安威胁李世民,声称若唐朝不答应和亲,吐蕃便要大举入侵唐朝。松州之战唐军击败了吐蕃军,但李世民发觉不能小瞧吐蕃,且利用吐蕃制衡吐谷浑和突厥,所以答应和亲。李世民只有答应把一位唐室远支宗室女姓李的宗室女(文成公主)许配松赞干布。641年,文成公主带着释迦摩尼12岁等身像、经书等嫁妆入藏。吐蕃为了释迦摩尼12岁等身像修建了小昭寺,文成公主是松赞干布的第五位妃子,文成公主入藏9年后松赞干布就过世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9年,却只有3年交集。文成公主是外族妾室,是不能拥有松赞干布的子嗣,她在远离家乡的吐蕃生活了40年。
武则天非常信仰佛教,她最大的一个心愿就是迎回本属于大唐的佛祖12岁等身像,但是吐蕃肯定不愿意,怕不安全就把放在小昭寺的12岁等身像藏在大昭寺密室。把8岁等身像对调到小昭寺。吐蕃人还是怕不安全,就在密室外墙绘上文殊菩萨画像,这样才保住佛祖12岁等身像。
25岁等身像印度菩提迦耶,佛陀成道菩提树下金刚座处的正觉大塔内,供奉着最为之殊胜释迦牟尼佛25岁等身像,据说被称为世界最完美比例的佛像,与佛真身无二无别。
据唐玄奘大师在《大唐西域记》记载,这是弥勒菩萨下凡所造的,十四世纪伊斯兰教入侵印度时,僧人连夜用土掩埋正觉塔,装成小山包,得以保存至今,十九世纪才被挖掘出来,佛顶上的那突出地方,过去在历史中遗失了,现在藏人合钱打纯金的补上,也供养了佛前的钵(涂黑色但其实是纯金)。
此佛像是在世界公认最象佛陀真身的,而且是十分灵验,具有不可思议的巨大加持力,凡见之者如睹世尊真容,必定解脱!
汉化佛教的开端公历纪元前后,印度佛教开始由印度传入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而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传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语系)和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
“北传佛教”指自北印度经中亚细亚传入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的佛教,及由尼泊尔、中国西藏传入蒙古一带的佛教之总称。藏传佛教,又称藏语系佛教,或俗称喇嘛教,是指传入中国西藏的佛教分支,归属于大乘佛教之中,但以密宗传承为其主要特色。南传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是指现在盛行于东南亚的越南、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及我国云南省傣族地区等的佛教。它是原始佛教时期之后,部派佛教中的一个派系。
现在常见的佛教寺庙及供奉的诸佛都极具汉族文化的特征,从佛教理论上讲还有本土的佛教典籍,如《六祖坛经》,我们甚至都感觉不到这是释尊在印度创立的佛教,那这个过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就是南北朝时期,开端就是北周武帝的灭佛事件。
历史上灭佛的有“三武一宗”,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和后周世宗柴荣。北魏太武帝灭佛的原因是,统一北方后,需要汉化,再加上汉族大臣崔浩急于在北方恢复儒学世家大族的政治地位,最后就酿成了太武帝灭佛。唐武宗李炎和后周世宗柴荣的灭佛,主要根源在经济上,一方面收归寺院田产,勒令僧人还俗,增加财政收入,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金属铜匮乏,政府铸钱需要大量的铜,很多佛像都是使用铜铸造的,所以融佛像铸铜钱了。
重点就是北周武帝的灭佛,周武帝宇文邕(543年―578年6月21日),小字祢罗突,汉化的鲜卑族,祖籍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生于同州武乡(今陕西大荔)。南北朝时期北周第三位皇帝,庙号高祖,武成二年(560年)至宣政元年(578年)在位。在位期间加强皇权,兼并北齐,也是雄才大略的君主。
北周武在即位之初,循例事佛,重视儒学,但之后,国家经济受到佛寺影响,周武帝亲政后第二年,关中荒旱,命当户拿口粮出来卖,而寺僧却借荒年放高利贷。另一方面,宇文邕还吸取了北魏佛寺起义的影响,“延兴三年(473)沙门慧隐反。太和五年(481)沙门法秀于京都平城举事,参加者有官僚大族,更多的是平民和奴隶。十四年,沙门司马惠御自称圣王,起兵攻克平原郡。延昌三年(514),沙门刘僧绍起兵于幽州,自称净居国明法王。这些叛逆往往也是宗教上的异端,遭北魏政府的残酷镇压。在刘僧绍起兵失败后一年,爆发了更大规模的大乘教起义。”一系列的事件,让北周武帝决心灭佛。
武帝这次灭佛较为彻底,华北佛教势力为此几乎禁绝,在中国文化史上有重要的意义。经过灭佛运动,一方面迫使源自印度佛教积极汉化,在儒教的思想基础上发展出中土佛教,使原先以讲究因果报应和以寺庙财产为基础的早期佛教,转化为一种开放平和的教派,使得佛教在中国得到新生,发展转变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不干预政治力的大宗教。北周武帝灭佛运动还确立了沙门必须尊重皇权的政治原则,断绝了寺院与政府分权抗仪,发展成为政教合一政权的可能,确立了中国皇朝政教分离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