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职业的声音(每个人的媒体)
每个职业的声音(每个人的媒体)我加入其中,在豆瓣评论书籍、电影和音乐,在饭否抒发自己的碎碎念,在Blogbus写文章,一切平静而美好。时间回到Twitter刚刚流行起来的2007年,中文网络第一个成功的模仿者并非日后几起几落的微博,而是由王兴创办的饭否。在那个年代,这家精致的微博客网站,和博客服务Blogbus(博客大巴),以及如今仍有声有色的豆瓣一起,成为很多人的表达平台,被合称为“一日三餐‘豆饭巴’”。这种表达的乐趣贯穿至今,影响我选择专业,又影响我寻找工作,在可预见的未来,还将影响我的一生。更为有趣的是,与表达结缘的这些年,恰逢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年代,人们的表达方式已经在数载之间发生恍若隔世的改变。一日三餐“豆饭巴”
“因为X是知道的,高考‘无法避免’,学生开联欢会怎会‘无法避免’?每月拿着几千元的工资,作什么用的呀,‘X大主任’呀?”
2005年的某个晚自习上,我在班日志上写下这段结尾,合上课本,一边祈祷着鲁迅先生的原谅,一边想象着同学们读后的反应,强忍着没有笑出声。
那年,高中的教导主任在广播中强行中止了学生自己组织的元旦联欢会,改为上自习。在“群情激愤”之下,我对着《友邦惊诧论》,在班日志上仿写了一篇《X主任惊诧论》,在小小的集体中,博得了几分笑声。
回想起来,至少在那个时候,写下某些东西,再收获他人的反馈,就已经成了我的乐趣。
这种表达的乐趣贯穿至今,影响我选择专业,又影响我寻找工作,在可预见的未来,还将影响我的一生。
更为有趣的是,与表达结缘的这些年,恰逢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年代,人们的表达方式已经在数载之间发生恍若隔世的改变。
一日三餐“豆饭巴”
时间回到Twitter刚刚流行起来的2007年,中文网络第一个成功的模仿者并非日后几起几落的微博,而是由王兴创办的饭否。在那个年代,这家精致的微博客网站,和博客服务Blogbus(博客大巴),以及如今仍有声有色的豆瓣一起,成为很多人的表达平台,被合称为“一日三餐‘豆饭巴’”。
我加入其中,在豆瓣评论书籍、电影和音乐,在饭否抒发自己的碎碎念,在Blogbus写文章,一切平静而美好。
但综观整个中文互联网,“豆饭巴”只是少数人的选择,或者说,是干流正处在激烈变革年代时的一条相对平静的支流。
2007年,其实正处于网络表达的过渡时代。在那之前,门户网站是大众接触到的网络主要形式,而人们的表达集中于天涯、猫扑、西祠胡同等综合性论坛,其中诞生了名人炒作、爆款网文等如今仍然存在的传播形式,许多至今活跃的意见领袖在那个时代开始活跃,只不过从论坛大佬,转型成了今天的大V。
也正是在2007年前后,强调“用户生产内容”的“Web2.0”概念开始火热,对应Facebook的崛起,国内的校内网(即人人网)、开心网火了起来,而对应Twitter的兴盛,也诞生了饭否乃至后来的新浪、腾讯、搜狐等一系列微博服务。
这些网站无一例外强调个人表达。虽然传媒早已冠以“大众”之名,但对真正的大众而言,拥有能够表达自我并广泛传播的渠道,从未变得如此容易。这些服务打开了一道缺口,让原本由门户网站统治、色调单一的互联网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从博客到公众号
对于我个人而言,相比于平台类网站的热闹喧嚣,更喜欢拥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表达平台。
起初,我在Blogbus写博客,此后为了追求更高的自由度,又尝试了自己建站。那时,自建独立博客是件很拉风的事,你可以用自己的名字或惯用的昵称做域名(只要你买得到),并且完全自定义网站的页面,自然也没有管理员能约束你什么可以说、什么不能说。
现在的很多大V,在当时也经营着自己的独立博客,且往往能得到大量的关注。就算是普通网民的个人站点,也常常遇到天南海北来闲逛的人,偶尔留下几条评论。
但无论哪种自由,都伴随着相应的代价。在独立博客上,你可以掌握网站的一切,相对应的,你需要操心域名和虚拟主机的租金、网站的每一个故障,费心调节页面的各个细节。
其结果就是,折腾网站多了,写东西的时间却少了,独立博客建站一年,我写的文章却比Blogbus半年还要少。后来,随着实习、论文、工作等一一袭来,这个博客也就逐渐荒废。
而当多年以后,我试图重新回到独立博客的世界时,却发现博客本身已经不再是一个流行的表达方式了。当年那些曾经火爆的个人网站,绝大多数已经停止更新,并转移到了微信公众号。
追着看了许多年的《槽边往事》,最后一次更新停在2015年7月,那篇日志挂上了一张硕大的微信启动图。
2012年8月,微信公众号上线
2012年-2014年,门户、视频、电商纷纷涉足自媒体领域
2016年,自媒体井喷式发展
2009年,新浪微博上线
2012年8月,今日头条上线
2015年,直播兴起
每个人都在成为媒体
好奇的我,在公众号刚刚推出时,就曾经简单尝试过,并在见到微信公众平台的后台时大吃一惊:消息管理、素材管理、用户管理是什么?发布文章的功能在哪里?简陋的编辑器、极其有限的功能(例如至今无法在文中随意插入链接)也让人很难相信它是这个年代的产物。
但就是在这里,诞生了人们新一代的表达方式。
它的成功或许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平台,与朋友圈的无缝衔接,以及微信积淀的社会关系,让这个算不上开放的平台,却总能吸引到最大的关注度。
与此同时,公众号的火爆,让人们的表达悄然走进了新时代:公众在此刻发现,属于自己的表达,不但可以说出来,还能够传达给真正的大众。自然而然地,他们由纯粹个人化的表达,进化成了具有媒体意识的“自媒体”,同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第一次真正让传统媒体感受到了危机,进而使其纷纷拥抱起这些“新媒体”,做起了媒体融合。
在此之后,头条号、百家号等公众号的仿品,乃至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又让自媒体的形式得以丰富,让尽可能多的人能找得到表达自我的途径。
而我,作为一个传统媒体的从业者,此刻既兴奋又紧张。时代的变化与科技的进步,能让我们的内容传播到此前难以想象的范围,而故步自封者,也无疑会被时代的大浪打翻。但无论如何,激荡的浪潮,总胜过平静的死水。未来,我们的表达将进化到何种程度,永远值得期待。
来源:中国气象报
责任编辑:安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