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心里是少年(无情是少年)
只要心里是少年(无情是少年)想象少年们总是后知后觉,是基于一个假设——假设少年和少女在心理的某些层面上,有差别。杨过后知后觉,李逍遥后知后觉,慕容璟和后知后觉。发现喜好,摒弃喜好,都是认识和塑造自我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说,喜欢事物和喜欢人有着同样的意义。记得怀孕时,我看了一个叫黑颜的作者写的言情小说。这位作者有一种固定的套路,就是在前面一大半的篇幅里,男主角必须对女主角爱搭不理。在高度细分的网文市场中,我相信这种套路已经自成一类。说起来它也并不新鲜,比如杨过一开始只把小龙女当姑姑,直到小龙女愤而离去,杨过才意识到自己对姑姑的感情不同寻常。这是少年的后知后觉。
今年我过了自己29岁的生日。所谓过生日,并不是说有什么仪式,而是我知道那个日子过去了。
所有仪式在我看来都是浪费时间,不过出于为人母的觉悟,在我的小孩发现真正属于她的乐趣之前,我会带她尝试哪怕是我觉得无意义的事情,包括各种仪式。
因为她肯定会跟我不一样。
她会有许多短暂的喜好,然后逐渐淡忘那些一时兴起的热情和无意识的从众倾向,最后在芜杂动荡的世界中发现一处宁静乐地。
发现喜好,摒弃喜好,都是认识和塑造自我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说,喜欢事物和喜欢人有着同样的意义。
记得怀孕时,我看了一个叫黑颜的作者写的言情小说。这位作者有一种固定的套路,就是在前面一大半的篇幅里,男主角必须对女主角爱搭不理。
在高度细分的网文市场中,我相信这种套路已经自成一类。说起来它也并不新鲜,比如杨过一开始只把小龙女当姑姑,直到小龙女愤而离去,杨过才意识到自己对姑姑的感情不同寻常。这是少年的后知后觉。
杨过后知后觉,李逍遥后知后觉,慕容璟和后知后觉。
想象少年们总是后知后觉,是基于一个假设——假设少年和少女在心理的某些层面上,有差别。
比如少年身上可能保留了一点兽性,这导致少年在融入文明社会时感受到了更多的压抑。他们要花很多精力去消化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对立情绪;不想被世俗的期望绑架,又控制不了对世俗标准下的胜利的渴望。
在他们将体内冲撞的碎片和谐地熔于一炉之前,恐怕是很难去从事“经营感情”这么高难度的人际活动的。
成年人背叛爱人或放弃感情的理由往往功利乃至卑鄙,少年人没有这些理由,唯是成长的心魔令其无情。
当然每个人身上留存的兽性多少不一,兽性不是贬义,既非少年所必有,也非少年所独有。
言情小说的男主角总会在后半段幡然醒悟,接下来剧情就开始往甜爽文的方向发展了。峰回路转。
可我想世上万物变动不居,徘徊的少年没有原地可回,也应该并不想回去。而那看似温柔笃定的女主角,难道就是真的笃定吗?
与擅长逃避的昏蒙少年相对,少女有急于交付真心的莽撞,和自以为清醒的盲目。
当下的商业文明喜欢鼓吹“到了多少岁都要保持少女感”。2018年流行的祝福语叫“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大中小企业共享一个年会标题:“不忘初心”。
其实初心初愿未必是值得终生贯彻的方向,而少年少女正是无情扬弃许多可能性的人生阶段。
只要时间把你变成了更好的人,所有怀恋到最后自然会失去怀恋的对象,而只剩怀恋怀恋本身。
无情是少年,有情是少年,再见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