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教师成长历程和感悟文案(读写专栏教师精神的敞亮与打开)

教师成长历程和感悟文案(读写专栏教师精神的敞亮与打开)我们听一些名师的报告,特别是听一些师德标兵的演讲,会发现内容几乎都是证明自己能力卓越的说辞。因为我的努力,班里某其同学从后进生变成了优秀学生;因为我的管理艺术,全班同学获得了怎样大的长进……潜意识里,人似乎总习惯于在不知不觉中将“功劳”扛在自己的肩上,而将失败、失误之类的结果都记在别人的账上。成功时,一般会说“在我们的努力下终于怎样怎样”。“我们”的第一层意思是, “我”是其中一分子;第二层深意则是,“我”是其中的关键分子。失败时,通常会说,“你看看你,你到底是怎么回事?”意思是“错误都是你们的,与我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如此就轻松地把自己撇了个干净。老教师很健谈,短短几分钟的工夫我就了解到了关于他的大量信息:十八岁开始做民办教师,后来转正成为公办教师,再过三个月就正式退休,四十多年来教出了很多名牌大学的学生,每年都会有功成名就的学生给他拜年……在他介绍了几个成就突出的学生后,我由衷地赞扬了

教师成长历程和感悟文案(读写专栏教师精神的敞亮与打开)(1)

花开一树 觉者有声

觉者,有觉悟且修行之人。为师,从觉知走向觉醒,是自我发展之路的永恒动力。愿每个渴望成长的老师,都能通过阅读丰盈生命,发出觉醒之声。

领读人:许要学

领读内容:教师精神的敞亮与打开

其实,世界上很多美好的东西,都能在平凡人的身上被发现。

01

在一次教师培训会上,我看到一位始终认真记笔记的老教师。看样子,应该在六十开外,很像是已经退休的老师。为什么他还要来参加培训呢?带着好奇心,我利用中间休息的时间和他聊了起来。

老教师很健谈,短短几分钟的工夫我就了解到了关于他的大量信息:十八岁开始做民办教师,后来转正成为公办教师,再过三个月就正式退休,四十多年来教出了很多名牌大学的学生,每年都会有功成名就的学生给他拜年……在他介绍了几个成就突出的学生后,我由衷地赞扬了他的教育成就。没想到,他淡淡地说:“哪里是我厉害,分明是学生们争气,我不过是沾了他们的光。他们学得好,我也就跟着成了好老师。”按照他的说法,是好学生成就了他,而不是他成就了好学生。我不禁钦佩起来,不仅为他临近退休还能坚持学习,更为他的“不居功”。

我们听一些名师的报告,特别是听一些师德标兵的演讲,会发现内容几乎都是证明自己能力卓越的说辞。因为我的努力,班里某其同学从后进生变成了优秀学生;因为我的管理艺术,全班同学获得了怎样大的长进……潜意识里,人似乎总习惯于在不知不觉中将“功劳”扛在自己的肩上,而将失败、失误之类的结果都记在别人的账上。成功时,一般会说“在我们的努力下终于怎样怎样”。“我们”的第一层意思是, “我”是其中一分子;第二层深意则是,“我”是其中的关键分子。失败时,通常会说,“你看看你,你到底是怎么回事?”意思是“错误都是你们的,与我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如此就轻松地把自己撇了个干净。

不居功、不邀功已经难能可贵,像这位老教师那样把“功劳”推给学生就更加令人钦佩。在师生关系上,喜欢“居功”的老师往往会把学生看作个人成功的梯子,为了自己的脸面更加光彩一些,极容易变得焦虑不安,从而选择倾轧、强制、灌输等手段提高学生的成绩;不喜欢“居功”的老师,心中基本上不存在压迫感与紧张感,不会为了学生的一分一毫之得失而寝食不安,往往更容易理性地对待学生的缺点与不足,可以客观地看待成绩等带来的压力。

不急不躁,淡定从容,优秀教师的这些素质大都是从“不居功”开始的。

02

上周六,袁静老师在叙事者QQ群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分享。她分享的内容很简单,只是谈了自己在思维导图使用方面进行的一些探索,可效果却极好,在线听的老师意犹未尽,未能参加的老师遗憾万分。以至于活动结束后有人在群里要求回放现场视频,有人忙着保存群里的截屏图片,有人希望拿到精美的讲课PPT。直到今天,还有好几位校长打算邀请她去学校里分享,为学校的老师们补上这一课。

我第一次发现袁老师的“思维导图”是在她的文章里,当我们成为微信好友后更是经常看到她晒的 “美图”。最初见到的多是她读书后绘制的导图,时不时地还可以看到她用导图来设计日常生活。最终让我开始对她的探索感兴趣的是她分享的学生绘制的导图——小学低段的学生也可以使用思维导图?我有点不相信。

于是,我专门就这个问题“咨询”了袁老师,当然是以怀疑的心态和语气。这一次“咨询”真的让我开了眼。在袁老师那里,课是用导图备的,课堂教学是用导图开展的,学生的作业也是用导图完成的。甚至,学生的课本就是天然的导图素材,几笔勾勒之后就成了思维缜密、外观精美的思维导图。而这些,的的确确是在一二年级的课堂上实现的,的的确确是七八岁的孩子掌握了的······我还有什么话可说,除了惊讶与羡慕。

我以为,这是他们学校在推广的一种教学特色,或许只是在实践学校教学策略下的一种模式或形态。私下里,我向她的同事了解情况后才知道,这只是她个人的爱好而已。思维导图的使用,既不是学校倡导和推广的,也不在考核评价范围之列。虽然她的做法比常规的备课、上课多出几倍的付出,但在教学常规检查或者考评中并不占什么优势,纯粹属于“多此一举”得付出。从他人的话语里可以听得出,她在探索的道路上遇到过很多困难,也遭遇了很多的不理解。

这,就让我更加钦佩。其实,一个人在某些教学领域做出一些创新,进行一些探索并不足为奇。在教师群体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教学特色的培育,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走在了特色实践的路上。但是,这些探索和实践大多是在某一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开展的,大都有巨大的行政力量的支持和支撑。说得简单一点,某所学校倡导某种模式,这所学校的老师就有可能走上同样方向的研究之路。而这样的研究,无疑会被学校和领导认可并鼓励。倘若是某个区域倡导某种课改,那么参与其中的实践者获得的利益和支持就更大了。

可以这么说,一个教师的研究依托的背景越大,他获得的动力和力量也就越大。我欣赏这些在研究的道路上诗意行走的老师,但我更敬重像袁老师一样独自探索的行动者。因为,在一个没有背景力量推动的领域里行走,很难有欣赏和掌声,很难找到支援和帮助。这样的行走,所有的动力只能源自自己,源自对理想和追求的坚守。

无疑,这是一种最为孤独的努力,也是一种最考验毅力的精神求证。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这样做一个自我考量:在没有人关注、没有人要求、没有人逼迫的环境里,你有没有对一件看起来毫无世俗价值的事情倾注过热情?有没有对纯粹源于喜欢的东西付出过恒久的坚持?倘若你有,那么你值得被尊重;如果你没有,那么你需要进行一次尝试。因为,只有这样的努力才可以让一个人的精神明朗,获得不带枷锁的幸福。

有所热爱,有些追求,有点孤独,这是教师精神的敞亮,也是一种打开。

教师成长历程和感悟文案(读写专栏教师精神的敞亮与打开)(2)

教师成长历程和感悟文案(读写专栏教师精神的敞亮与打开)(3)

读后感悟

逢年过节,总能收到学生的短信及QQ祝福语,特别是十几年前的一位学生,每次节日总是雷达不动的短信问候。常常引以为傲,感觉自己的心血没有白费,付出总归有回报。再次拜读王维审老师的书,从中汲取精神养分,感觉自行惭愧。王老师提到的那位即将退休的老教师,的确让人敬佩,不仅为他临近退休还能坚持学习,更为他的“不居功”。其实,在每个老师的教育教学生涯中,给老师和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要么是成绩非常优异的同学,要么是有“特长”的同学,真正讲起来,老师用在特殊学生身上的时间和精力相对来说,要比花在优秀学生身上的时间要多一些。如果特殊学生一旦走上正确的发展轨道,他们中不乏一大批优异者。所以,那大批去看望他教师的学生中,那有很多名牌大学的学生中,必然有当时老师出过力流过汗培养的学生,然而老师却不居功自傲,一句“哪里是我厉害,分明是学生们争气,我不过是沾了他们的光。他们学得好,我也就跟着成了好老师。”更是显示出了这位老教师的品格和精神。更好地诠释了淡泊名利这个词语。

生活中,我们周围也不乏这样的例子,很多老师不图名,不图利,只是默默地奉献,教出了一批批的好学生,成就了一个个家庭,孩子在老师的谆谆教导下,默默地、健康茁壮地成长。

第二位老师,更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可以这么说,在没有行政力量的支持下,一个人走路,难免有些孤单,一个人研究,在前行的路上有可能会收获鲜花与掌声,也有可能收获坎坷与荆棘,但是正是有这么一个个默默的探索者,才带动了特色的教学实践,有了这批先行者,才能有将来的试点,才能有团队的跟进研究。在一个没有背景力量推动的领域里行走,所有的动力只能源自自己,源自对理想的追求,对追求的坚守。

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最为孤独的努力,也是一种最考验毅力的精神求证。其实我更希望看到的是:有一群默默耕耘的老师,在没有掌声的世界里,默默地扎根沃土,默默地把营养汲取,默默地输送到树叶中。

譬如工厂里生产的产品,要求每一个都合格,不合格只能报废或者重来。而教育这个事情,虽然不能和工厂想直接对比,我觉得道理是一致的,我们教出来的学生,最起码应该是有思想有灵魂的鲜活的个体。

《孟子·梁惠王上》中有这么一句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明确提出将敬爱自己老人的心推行到天下的老人,将喜爱自己子女的心推行到天下的子女,我想说,如果每一位老师能有这么一种精神,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子女,我想我们也就不用考虑很多问题了。在没有人关注的地方关注,在没有人要求的地方要求自己,实施大爱,也就不用再关注什么了。幸好,我们周边不乏有这样的好老师出现。

我想,如果每一位老师能做到不居功自傲,有理想懂得追求,在没有人关注、没有人要求的环境里,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真心换真心,那就获得了精神上的敞亮

拟稿:许要学 审核:张丽娜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