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叶圣陶的三件事的感悟(手札旧影里的叶圣陶)

叶圣陶的三件事的感悟(手札旧影里的叶圣陶)展览现场展览现场华君武重读叶圣陶《稻草人》后所作的《喜看草人着新装》展览现场:呈现“堂堂开明人,俯仰两无愧”叶圣陶先生是生长于苏州,从苏州走向全国的一代师表。与叶圣陶知交二十余年的茅盾先生,在1943年为其祝五十寿时写到:圣老的作品于“初无惊人处”透露着他朴素谨严的作风与敦厚诚挚的情感。1946年,叶圣陶为开明书店二十周年写下“堂堂开明人,俯仰两无愧”的诗句,尽显圣老尽职尽伦、无愧于心的人生追求。7月14日起在苏州美术馆举办的叶圣陶文献展正是以“俯仰两无愧”为题。

7月14日,苏州美术馆举办“俯仰两无愧”——叶圣陶文献展,展览通过叶圣陶的手稿黑迹、日记、出版物、照片等一手文献资料,重新建构起“在场”的展览,营造出可触摸的历史在场,体悟以他为代表的那一代人在波澜壮阔之大潮中“唯愿文教敷,遑顾心力悴”的文化初心。

叶圣陶的孙女叶小沫在展览现场说,她爷爷从来没有要求孩子百分之百读什么书,一定要上什么学校,“他们更看重的是孩子面对社会的实际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能力。所以父辈们是在很宽松的环境里长大的。”

叶圣陶(1894—1988)原名绍钧,现代文学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是五四运动首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创立人之一,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其座右铭“文学为人生”甚为有名。

叶圣陶的三件事的感悟(手札旧影里的叶圣陶)(1)

叶圣陶

叶圣陶的三件事的感悟(手札旧影里的叶圣陶)(2)

华君武重读叶圣陶《稻草人》后所作的《喜看草人着新装》

展览现场:呈现“堂堂开明人,俯仰两无愧”

叶圣陶先生是生长于苏州,从苏州走向全国的一代师表。与叶圣陶知交二十余年的茅盾先生,在1943年为其祝五十寿时写到:圣老的作品于“初无惊人处”透露着他朴素谨严的作风与敦厚诚挚的情感。1946年,叶圣陶为开明书店二十周年写下“堂堂开明人,俯仰两无愧”的诗句,尽显圣老尽职尽伦、无愧于心的人生追求。7月14日起在苏州美术馆举办的叶圣陶文献展正是以“俯仰两无愧”为题。

叶圣陶的三件事的感悟(手札旧影里的叶圣陶)(3)

展览现场

叶圣陶的三件事的感悟(手札旧影里的叶圣陶)(4)

展览现场

据悉,此次展览分为“未厌”书斋与“海棠”花园两个部分。“未厌”书斋中,“笃思好学”、“倾心文教”、“开明夙风”、“西南羁绪”、“涓泉归海”、“忆昔吾苏”六大板块展现了圣老在峥嵘岁月中践行孟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君子之道。“海棠”花园中,“合韵似鸣琴”、“团聚惬余怀”、“故交独拳拳”三大板块表现了叶圣陶与妻子相濡以沫、与子女慈爱关切、与友朋敦厚诚挚之情。

叶圣陶的三件事的感悟(手札旧影里的叶圣陶)(5)

成都文艺界为叶圣陶补庆50寿诞,1943年

在“海棠展厅,主办方以手机屏模式模拟出一张“叶圣陶的朋友圈”页面,按照英文字母排序,叶圣陶的“微信好友”包括巴金、冰心、陈次园、陈从周、耿鉴庭、顾颉刚、郭绍虞、老舍、茅盾、夏丏尊、俞平伯、臧克家、赵朴初、郑逸梅、朱自清。其中包括冰心、老舍、郭绍虞、朱自清等友人信札20通,以及叶圣陶亲手整理并作说明的老照片150张等。

叶圣陶的三件事的感悟(手札旧影里的叶圣陶)(6)

叶圣陶的三件事的感悟(手札旧影里的叶圣陶)(7)

此次展览是苏州美术馆和苏州市名人馆今年重点打造的文献展之一,通过叶圣陶的手稿、出版物、照片等一手文献资料,重新建构起“在场”的展览,抚今追昔,关注圣老重要的人生篇章,将散点串联成珍珠,营造出可触摸的历史在场,体悟以圣老为代表的那一代人在波澜壮阔之大潮中“唯愿文教敷,遑顾心力悴”的文化初心。

孙女眼中的叶圣陶:从未要求孩了一定要上什么学校

对于展览展出的叶圣陶的日记与家信,叶圣陶孙女叶小沫说:“从17岁时,爷爷就开始写日记。后来一直在坚持。他的日记更多的是他的学习、生活、工作和交友,写的是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各个时期中国的面貌,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叶圣陶是一代教育大家,但叶小沫说,她爷爷从来没有要求孩子百分之百读什么书,一定要上什么学校,“他们更看重的是孩子面对社会的实际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能力。所以爸爸在很宽松的环境里长大的,而且很自由、很民主、很科学,没有严格的家风、家教,她的爸爸也是这么带她的。在我们童年的时候,父亲也不给我们开列书单,不要求我们一定要考上重点学校,他尊重我们自己的选择,关注我们的爱好和发展,在这些方面他和爷爷的做法几乎完全一样。但是在同一种环境里,不一定可以培养出同样的人。父亲很优秀,他做事认真努力,喜欢读书,喜欢钻研,会自学。除了向爷爷学会了写作,在自己喜欢的科普、音乐、美术等许多方面都有作为,连爷爷都佩服他兴趣广,喜欢钻研的精神。这让我明白了,越是自由、宽松和信任的环境,就越是要求你有自觉、自律和自学的精神。”(周林)

叶圣陶的三件事的感悟(手札旧影里的叶圣陶)(8)

叶圣陶孙女叶小沫

叶圣陶的三件事的感悟(手札旧影里的叶圣陶)(9)

展览海报

叶圣陶的三件事的感悟(手札旧影里的叶圣陶)(10)

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毕业照,后排右一为叶圣陶,1911年冬

叶圣陶的三件事的感悟(手札旧影里的叶圣陶)(11)

叶圣陶与夫人胡墨林摄于甪直,1919年

叶圣陶的三件事的感悟(手札旧影里的叶圣陶)(12)

上海开明书店同仁参观联华影院时合影(前右者为叶圣陶),1946年

叶圣陶的三件事的感悟(手札旧影里的叶圣陶)(13)

叶圣陶对联

叶圣陶的三件事的感悟(手札旧影里的叶圣陶)(14)

《稻草人》,《儿童世界》1923年第5卷第1期

叶圣陶的三件事的感悟(手札旧影里的叶圣陶)(15)

倪焕之 《教育杂志》1928年第20卷第1期

叶圣陶的上海足迹

◆商务印书馆

地址:福州路446号

叶圣陶早年在家乡从事小学教育,1915年到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小学任国文教员。1921年参与组织文学研究会并开始创作生涯,在当时的《小说月报》《儿童世界》发表了不少小说和童话。

1923年,叶圣陶正式进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国文部当编辑,与顾颉刚一起编国文课本。1927年5月,郑振铎去欧洲游学,他代郑主编《小说月报》。在他任主编的两年里,《小说月报》发表了许多青年作家的作品,如茅盾的第一部小说《幻灭》、巴金的处女作《灭亡》、丁玲的处女作《梦珂》以及戴望舒、施蛰存的早期作品等。巴金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倘使叶圣陶不曾发现我的作品,我可能不会走文学的道路,做不了作家,也很有可能早已在贫困中死亡。”因此,他被誉为文学界的“伯乐”。他后来还编过《妇女杂志》、《学生国学丛书》。1930年,开明书店创办《中学生》杂志,他离开商务,去了开明。

商务印书馆是是中国第一家现代出版机构,1897年商务印书馆在福州路开业。

叶圣陶的三件事的感悟(手札旧影里的叶圣陶)(16)

福州路商务印书馆老照片

叶圣陶的三件事的感悟(手札旧影里的叶圣陶)(17)

已无旧日痕迹

◆东方图书馆

地址:宝山路584号

东方图书馆是商务印书馆创办的一个公共图书馆。1924年5月建成,它的前身是涵芬楼,1926年命名为“东方图书馆”并正式对公众开放。东方图书馆是一座文化宝库,藏书最多时达46.3万余册。其中,中文图书26.8万册;外文图书8万册;地方志2千多种2万多册,占全国地方志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还藏有5万多张照片、地图、图表和绘画。26万多册中文书中,善本古籍有近5万册,海内外孤本和珍本多达574种5千余册。此外,中外报章杂志也多有收藏。东方图书馆收藏之富、之精,在当时中国乃至亚洲都名列第一,因此被称为“东方第一图书馆”。底楼辟为商务印书馆职工俱乐部。

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商务印书馆厂房被日军飞机炸毁,大火殃及东方图书馆,但未全毁。2月1日日本浪人潜入东方图书馆纵火,大楼烧成断壁残垣,收藏的图书全部化为灰烬。1941-1942年间,日本人在此废墟上盖起一所小学。抗战胜利后,这里辟作暨南大学校舍。上海解放后,这里先后开办过工农速成中学、第三师范学校、幼儿师范学校、风华中学,现为上海市市北职业高级中学。

叶圣陶的三件事的感悟(手札旧影里的叶圣陶)(18)

学校外墙上的“商务印书馆”

叶圣陶的三件事的感悟(手札旧影里的叶圣陶)(19)

学校外墙上的叶圣陶名言

◆商务印书馆第五印刷所

地址:上海天通庵路190号

商务印书馆第五印刷所在1932年日军轰炸中得以幸存下来,是静安区目前仅存的商务印书馆旧址单体建筑,经修复后于2017年6月8日在天通庵路190号揭牌,成为静安区一处重要的文化纪念地和一个重要的文化产业品牌。

叶圣陶的三件事的感悟(手札旧影里的叶圣陶)(20)

商务印书馆第五印刷所旧址

◆《我和商务印书馆》 叶圣陶

如果有人问起我的职业,我就告诉他:我当过教员,又当过编辑,当编辑的年月比当教员多得多。现在眼睛坏了,连笔划也分辨不清了,有时候免不了还要改一些短稿,自己没法看,只能听别人念。

做编辑工作是进了商务印书馆才学的记得第一次校对,我把校样读了一遍,不曾对原稿,校样上漏了一大段,我竟没有发现。一位专职校对看出来了,他用红笔在校样上批了几个字退回给我,弄得我很不意思。我才知道编辑不好当,丝毫马虎不得,必须认认真真一边干一边学。

我进商务是1923年春天,朱经农先生介绍的。朱先生当时在编辑所当国文部和史地部的主任。我在国文部,跟顾颉刚兄一同编《新学制中学国文课本》。这套课本的第一册是另外几位编的,其中有周予同兄。我参与了那时候颁发的“新学制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拟定工作。

1927年6月,郑振铎兄去欧洲游历,我代他编《小说月报》,跟徐调孚兄合作。除了大型的综合性的《东方杂志》人比较多,有十好几位,其余的每种杂志只有四位。《小说月报》除了调孚兄和我,还有两位管杂务的先生。他们偶尔也看看校样,但是不能让人放心。

那时正是大革命之后,时代的激荡当然会在文学的领域里反映出来。那两年里,《小说月报》上出现了许多有新意的作品,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名字,最惹人注意的是茅盾、巴金和丁玲。当时大家不知道茅盾就是沈雁冰兄。他过去不写小说,只介绍国外的作品和理论。巴金和丁玲两位都不相识,是以后才见面的。

等振铎兄从欧洲回来,休息了一些日子,我就把《小说月报》的工作交回给他,回到国文部编《学生国学丛书》,时间记不太准,总在1929年上半年。到第二年下半年,我又去编《妇女杂志》,跟金仲华兄合作。1931年初,开明书店创办《中学生》杂志,过了不久,夏丏尊先生章锡琛先生要我去帮忙,我就离开了商务。我在商务当编辑一共八个年头。

商务创办于1898年,老板是几位印《圣经》发家的工人;两年以后,维新派的知识分子参加进去,成立了编译所,一个编译、印刷、发行三者联合的文化企业就初具规模了。后来业务逐渐发展,就编译和出版的书籍杂志来说,文史哲理工医音体美,无所不包;有专门的,有通俗的,甚至有特地供家庭妇女和学前儿童阅读的。此外还贩卖国外的书刊、贩卖各种文具和体育器械,还制造仪器标本和教学用品供应各级学校,甚至还摄制影片,包括科教片和故事片。业务方面之广和服务对象之广,现在的任何一家出版社都不能和商务相比。商务的这个特点,现在不大有人说起了。

商务的编译所是个知识分子汇集的地方,人员最多的时候有三百多位。早期留美回来的任鸿隽、竺可桢、朱经农、吴致觉诸先生,留日回来的郑贞文、周昌寿、李石岑、何公敢诸先生,都在商务的编译所工作过。稍后创办的几家出版业如中华、世界、大东、开明,骨干大多是从商务出来的;还有许多印刷厂装订厂,情形也大多相同。可以这样说,商务为我国的出版事业,从各方面培养了大批技术力量。

有趣的是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政务院有个管出版事业的直属机构叫出版总署,胡愈老任署长,周建老和我任副署长,二十多年前在商务编译所共事的老朋友又聚在一起了。后来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我兼任社长。1954年9月,出版总署撤销,这一摊工作并入文化部。胡愈老调到文化部,出版工作仍旧由他主管;我调到教育部,主要还是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做编辑工作。这一二十年来,老朋友过世的不少,周建老、胡愈老和我还健在。有人说,做出版工作的人就是长寿。

◆景云里

地址:虹口区横浜路35弄11号

景云里西通宝山路,东临多伦路,1927年叶圣陶搬至横滨路景云里11号居住,直至“一·二八”事变爆发。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陈望道、茅盾、叶圣陶、冯雪峰、周建人、柔石等一大批名人居住在此。左邻10号是周建人,11号半是沈雁冰(茅盾)、冯雪峰,后面是鲁迅的寓所。鲁迅原住景云里23号,十一个月后迁住景云里17号。柔石来住鲁迅原寓。

1932年“一·二八”淞沪战事爆发,闸北被战火笼罩叶家景云里“居所中了猛烈的弹,三层门窗都不存了,墙上天花板上的粉饰也都震落下来。木器全毁,衣服有了枪弹孔……”(叶圣陶《战时琐记》),所幸及时撤离去了法租界刘海粟家避难(辣斐德路512号)才躲过一劫。

叶圣陶的三件事的感悟(手札旧影里的叶圣陶)(21)

多伦路上的宣传画

叶圣陶的三件事的感悟(手札旧影里的叶圣陶)(22)

多伦路上的叶圣陶塑像

◆《公理日报》编辑部和发行所

地址:宝山路403弄9号

1925年6月3日郑振铎、叶圣陶、胡愈之等发行《公理日报》,揭露英、日帝国主义制造五卅惨案的真相,抗议帝国主义的暴行,积极声援上海工、商、学各阶层爱国群众的反帝斗争。编辑部和发行所设在宝山路宝兴里9号郑振铎家。6月24日被迫停刊,共出22号。

五卅运动初期(1925年6月)上海总工会旧址也在弄内,可惜虽尚存有部分当年房屋,但已多次修建,不复有原来面貌。

叶圣陶的三件事的感悟(手札旧影里的叶圣陶)(23)

宝山路403弄

叶圣陶的三件事的感悟(手札旧影里的叶圣陶)(24)

郑振铎当时居住的9号

◆开明书店

地址:福州路268号

1926年8月1日,章锡琛、章锡珊兄弟创办开明书店,由夏丐尊、叶圣陶主持编务。一代文学泰斗矛盾和巴金的成名作《子夜》和《家》就是诞生在这家小不起眼的书店里,开明书店还出版了《新女性》、《中学生》、《开明少年》等。1953年开明书店进行了公私合营,和青年出版社合并,组成中国青年出版社。

叶圣陶先生1931年进开明书店,主编《中学生》杂志近二十年。接编《中学生》之后,他坚持既定的办刊方针,每期撰写《卷头言》,对读者的处世态度、学习态度、是非标准,都加以详细指导,尤为学校和家长称颂;对于各门文化课的辅导文章,更以深 入浅出的文字,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受到学生的欢迎。他还和夏丏尊先生一起写了一系列辅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文章,每期一篇,从不间断。后来汇编成书,由开明出版,如《文心》《文章讲话》《阅读与写作》等都是。时事政治方面 ,他约请有关专家执笔,引导学生关心时政和国家前途。刊物还开辟专栏,刊登学生习作, 叶先生总是亲自为他们修改,帮助他们提高写作能力,凡是够得上水准的,就给以发表。后来不少青年如胡绳、丁玲、秦牧、彭子冈、徐盈等,都是在叶先生的指引下,走上文学创作或革命的道路的。

叶先生主编《中学生》期间经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物质上的艰难自不待说,战争环境下经常受到日寇炮火的袭击和飞机狂轰滥炸,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尤其经常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要胁和迫害。当时反动派主管报刊的头子潘公展曾威胁叶先生,认为《中学生》谈政治过多 ,要求少登社会科学文字。为了开明书店的生存,周恩来同志在1946年通过胡绳转达给叶先生重要指示:“请圣老尽力维持开明书店,维持《中学生》,在国民党统治越来越严酷的情况下,《中学生》多登些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文章,还是可以在青年中起促使他们进步的作用。 ”后来叶先生遵照周恩来的指示,把《中学生》一直维持到上海解放。

开明书店及其出版机构以出版中小学课本及青少年读物出名,在“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倡导新式思想和生活潮流,扶植新生作家”宗旨下,赢得了“青年之友”的美称。叶圣陶先生还在繁重的编刊工作中,抽出一年时间,编写了一部《开明国语课本》十二册,至今仍颇受读者好评。回忆编印过程,叶先生说,这部课本共有四百多篇课文,“大约有一半可以说是创作,另一半是有依据的再创作,总之没有一篇是现成的,抄来的” ,“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 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因而教材必须符合语文训练的规律和程序。但是这还不够,小学生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本必是儿童文学,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当时我编这一部国语课本,就是这样的 。”(叶至善:《老开明国语课本始末》,《北京青年报》2005年4月21日。)

1946年开明书店成立二十周年时,叶圣陶特地撰写了纪念碑辞,内有“ 开明夙有风,思不出其位;朴实而无华,求进弗欲锐。惟愿文教敷,遑顾心力瘁。此风永发扬,厥绩宜炳蔚。以是交勉焉,各致功一篑 ”。

叶圣陶的三件事的感悟(手札旧影里的叶圣陶)(25)

叶圣陶的三件事的感悟(手札旧影里的叶圣陶)(26)

开明书店今夕对比

“福州路一到晚上,店铺都打烊了,就会出现一批摆地摊的,大多是卖书的,也有卖其他商品的。他们都点着一盏电石灯照明。这种灯散发出臭气,但不会被风吹灭。”俞子林在《上海文化街旧梦录》这样回忆福州路夜晚的风景。福州路东起外滩中山东一路,西至西藏中路,全长1453米。民国时期的福州路及周围路段,是人们心中的文化街,各大出版社(如商务印书馆等)也大多聚集于此,是上海极具特色的文化中心。

叶圣陶的三件事的感悟(手札旧影里的叶圣陶)(27)

1931年三联书店、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联营书店在北京继公私合营后,联合组成中国图书发行公司,这里是上海分公司,1987年中国图书发行公司更名为上海科技书店,1984年更名为中国科技图书公司。

叶圣陶的三件事的感悟(手札旧影里的叶圣陶)(28)

位于汉口路309号的申报馆旧址,《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从1872年创刊到1949年停刊,前后历时78年,记录了从清末到民国近80年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情况。

◆祥经里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1515弄,永丰坊后

1946年叶圣陶抵沪,主持开明书店工作,至1949年离开上海,期间都居住在此处。

叶老一家7口,四世同堂,分到的是祥经里一幢朝东的石库门房子二楼前、后套间和一个亭子间。叶老夫妇和次子至诚住前间,叶老的80岁老母住后间,长子至善夫妇和小孙子三午住亭子间。前间虽然稍大一点,摆上一床一桌几把椅子也就差不多了。已经成人的次子至诚只能睡在书桌上。而且这间房子既是卧室,又是书房,还兼作吃饭间和会客室。

◆淮海坊(叶圣陶的朋友、同事多数住在此处)

地址:淮海中路927弄

由教会普爱堂投资建造,1924年建,初名“霞飞坊”,1949年后改名淮海坊。共有3层砖木结构楼房199幢。

建国前,先后寓居过的知名人士有:学者、翻译家、开明书店编辑所所长夏丏尊住3号,杨杏佛住5号,广西、江苏辛亥革命领导人之一冷遹住6号,辛亥元老袁希洛住9号,电影导演李萍倩住16号,音乐教育出版家王允住24号,竺可桢住26号,剧作家陈西禾与影星路明夫妇、电影皇后胡蝶住33号,开明书店经理章锡琛和古典文学家、史学家王伯祥,文学家江红蕉住35号,国民政府教育部督学、立法委员、北京大学法学教授戴夏住39号,立法委员孙履平住46号,实业家、建国后上海市第一任副市长盛丕华和他的儿子盛康年住56号,翻译家、复旦大学教授祝世康住57号,开明书店编辑索非、作家巴金、上海法政学院教授许鸿飞住59号,上海法政学院教授骆道住62号,开明书店编辑、科普作家顾均正住63号,鲁迅夫人、民主促进会创始人之一许广平和鲁迅之弟生物学家周建人住64号,上海法政学院教授王孝通住65号,国立音专教授陈昭文住69号,江苏省高等法院第三分院首席检察官郭怀瑾住73号,立法委员刘光汉住82号,著名画家徐悲鸿住99号,上海美专和杭州国立艺专教授高乐宜住108号等。作家萧军的居处门牌号不详。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