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山东无釉土陶(双重地貌独特粘土烧制)

山东无釉土陶(双重地貌独特粘土烧制)作为薛家窑泥陶烧制技艺的传承人,刘德军开设了泥陶传习所,对泥陶感兴趣的学生会在传习所里免费体验学习泥陶制作技艺,每年都有成批孩子在这里体验制陶乐趣。此外,他还是莒南大店一小陶艺课的指导教师,亲身为学生指导泥陶制作,带领他们感受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文化艺术相融合的血脉联系。在当地采集到优质粘土之后,首先经历与揉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搓泥”步骤,直到泥块内气体被完全排出,薄厚一致,软硬适中才能进入“拉坯”的环节。“拉坯”考验的是制陶师傅的耐心和双手之间的配合,通过双手的捧托、挤压、提拉,将泥料直接拉坯成型。“两只手分主次,一只手使劲的时候,另一只手就得柔和地扶着,坯子要想拉的快,手必须要向下按住它。”到了“晾晒”,半成型的泥陶放到室外晾晒一天后需拿进室内再次喷水,隔一天后再拿到室外晾晒,这叫做“一水”。小件需要过“五水”,大件则要过“六水”,这样一来,一般得过半月才能入窑烧制。“烧窑”对天气有着

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30日讯 从距今10000年到4000年前,曾经有一条巨大的陶泥文明带横亘在地球上。“陶泥文明”以陶器作为生活生产工具,是人类走出野蛮,进入文明社会的第一个阶段。陶器的发明凝聚了人类早期对水、土、火的认知。它不仅是人类精神文明传承千年的载体,更是当下建筑、雕塑与工艺美术的艺术雏形。

“啪叽、啪叽……”古风十足的矮屋内传来一阵摔打泥土的声音,泥土正在享受着双手带来“按摩”。正在整理泥条的师傅叫刘德军,他是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传承的是莒南薛家窑的泥陶烧制技艺。

山东无釉土陶(双重地貌独特粘土烧制)(1)

薛家窑泥陶烧制技艺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4000年前。大汶口时期的黑陶觚形杯,龙山文化时期的泥质夹砂灰陶罐,岳石文化的泥质灰陶三足罐均于此处被发掘出土。

刘德军自十六岁时便跟着父亲学做陶器,他自信地告诉闪电新闻记者,他手中的粘土可是“独一份”,别的地方见不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薛家窑得天独厚的优质粘土。“东边是白色的花岗岩地貌,西边是红色的页岩地貌,经过万年的风吹雨淋,两侧的泥土沉积于此,所以这里的泥既有柔性,又有固性。”

强度高、不透水是薛家窑粘土的独特之处,即使将泥团放到清水中,三四天也不会见水变浑,因此,用它烧制出来的泥陶质地坚硬,可轻轻松松承载千斤的重量。

山东无釉土陶(双重地貌独特粘土烧制)(2)

“三年学个拉坯,五年才能烧窑。”刘德军介绍,薛家窑泥陶烧制的这门手艺要想出师,至少得用上八年。制作一个泥陶,需要经历采泥、搓泥、拉坯、晾晒、烧窑这五个步骤。

在当地采集到优质粘土之后,首先经历与揉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搓泥”步骤,直到泥块内气体被完全排出,薄厚一致,软硬适中才能进入“拉坯”的环节。“拉坯”考验的是制陶师傅的耐心和双手之间的配合,通过双手的捧托、挤压、提拉,将泥料直接拉坯成型。“两只手分主次,一只手使劲的时候,另一只手就得柔和地扶着,坯子要想拉的快,手必须要向下按住它。”到了“晾晒”,半成型的泥陶放到室外晾晒一天后需拿进室内再次喷水,隔一天后再拿到室外晾晒,这叫做“一水”。小件需要过“五水”,大件则要过“六水”,这样一来,一般得过半月才能入窑烧制。“烧窑”对天气有着严格的要求,三天不下雨,日暖风和的天气为最佳。薛家窑流传着一句俗语“当老师儿(制陶师傅),必须得会看天气”,讲的就是烧窑。

山东无釉土陶(双重地貌独特粘土烧制)(3)

作为薛家窑泥陶烧制技艺的传承人,刘德军开设了泥陶传习所,对泥陶感兴趣的学生会在传习所里免费体验学习泥陶制作技艺,每年都有成批孩子在这里体验制陶乐趣。此外,他还是莒南大店一小陶艺课的指导教师,亲身为学生指导泥陶制作,带领他们感受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文化艺术相融合的血脉联系。

山东无釉土陶(双重地貌独特粘土烧制)(4)

虽然当下塑料制品、合金制品的出现给泥陶市场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但是薛家窑从未放弃这门传承了千年的手艺。目前,薛家窑的泥陶保护性生产基地已经在建设中,基地内共设有12个传统土窑供泥陶批量烧制。基地建成后,薛家窑泥陶将在此进行统一制造和生产,实现从家庭式生产向专业化、集体化的转型升级。泥陶的生产将更具规模,也更节能。

闪电新闻记者 夏雨 孙雪霏 孙硕 报道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