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能否担得起国士之称(周恩来能否担得起国士之称)
周恩来能否担得起国士之称(周恩来能否担得起国士之称)周恩来赠予同学的题词在东北的三年时光,周恩来经历了辛亥革命,接触了进步教师,阅读了进步书报,开始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他的作文尤其受老师赞许,常被批上“传观”二字,贴在学校的成绩展览处。国文教员在批阅他的作文时,对周围的同事感慨地说:“我教了几十年的书,从没见过这样好的学生!”在一次修身课上老师问学生:读书是为了什么?有的同学说为了家父而读书,有的说为明礼而读书,也有的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而周恩来坚决地回答:“为了中华之崛起!”树立报国理想1898年祖籍浙江绍兴的周恩来出生在江苏淮安。1907年春天,生母万氏和养母陈氏都因病去世。少年周恩来,短时间内痛失两位疼爱他的母亲。由于父亲在外谋生未归,10岁的周恩来作为长子,在家族帮助下操办了养母丧事。家庭的变故,让周恩来从小就懂得生活的艰辛。丧母后的周恩来无人照管,并且生活拮据,已经事实上失学。幸运的是,此时伯父在沈阳谋到一份稳定的差事,因此12岁
一生报国彻底无私
国士周恩来 淮安/绍兴(一)
周恩来 (淮安/绍兴 1898-1976)
周恩来,他是中国人民敬爱的周总理,是一个伟大的人。世界上的人分很多种。有的人专门利己,毫不利人,遭受唾弃。有的人既会利己,也会利人,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还有一种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他们是高尚的人。这其中有一位取得了伟大成就的,他就是从不索取只求奉献的周恩来总理。从少年时期立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到78岁时因病离开这个世界,周总理为国家为人民奉献出所有的光和热。几十年间,他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不索取,甚至强烈抗拒稍微多一点点的正常个人利益。他燃尽了他的所有,用他能做到的一切,去照亮这个世界。最后在人生终点来临之时,他轻轻挥一挥衣袖,离开了这个他深爱着的、也深爱着他的世界,并永远活在了人民的心中。
树立报国理想
1898年祖籍浙江绍兴的周恩来出生在江苏淮安。1907年春天,生母万氏和养母陈氏都因病去世。少年周恩来,短时间内痛失两位疼爱他的母亲。由于父亲在外谋生未归,10岁的周恩来作为长子,在家族帮助下操办了养母丧事。家庭的变故,让周恩来从小就懂得生活的艰辛。
丧母后的周恩来无人照管,并且生活拮据,已经事实上失学。幸运的是,此时伯父在沈阳谋到一份稳定的差事,因此12岁的周恩来离开淮安来到东北,先后在铁岭银冈书院和沈阳东关模范学校读书。学习费用全部由伯父资助。
在东北的三年时光,周恩来经历了辛亥革命,接触了进步教师,阅读了进步书报,开始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他的作文尤其受老师赞许,常被批上“传观”二字,贴在学校的成绩展览处。国文教员在批阅他的作文时,对周围的同事感慨地说:“我教了几十年的书,从没见过这样好的学生!”在一次修身课上老师问学生:读书是为了什么?有的同学说为了家父而读书,有的说为明礼而读书,也有的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而周恩来坚决地回答:“为了中华之崛起!”
周恩来赠予同学的题词
光荣的革命人生
1913年,因伯父工作变动,周恩来又随伯父搬到天津,并考入南开学校,开启了革命人生的新征程。
1917年,从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赴日本求学,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
1919年考入南开大学,在五四运动中成为学生领导人,组织进步团体觉悟社。
1920年1月,在领导天津学生爱国运动中被捕。11月,赴法国勤工俭学。
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八个发起组之一的巴黎共产主义小组,确立了共产主义的信仰,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之一。
1922年,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翌年改名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负责宣传工作。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书记,为中共旅欧支部领导人。
1924年秋回国,在国共合作期间任广东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第一军副党代表等职。
1927年3月,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赶走了驻守上海的北洋军阀部队。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后,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一起于8月1日在江西南昌领导武装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
1931年,离开上海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任中央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委员兼第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及国民党控制的其他地区做统一战线工作,努力团结各方面主张抗日救国的力量,并先后领导中共中央长江局、南方局的工作,坚持国共合作,积极团结民主党派、进步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国际友好人士。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制止内战率中共代表团同国民党谈判,并领导了国民党统治区内党的工作、军事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
1946年后,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总参谋长,协助毛泽东组织和指挥解放战争,同时指导国民党统治区的革命运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一直任政府总理,1949-1958年曾兼任外交部长。
“一五”计划期间,周总理领导了以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为中国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1954年,周总理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使越南、老挝、柬埔寨的独立获得国际承认。他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作为国与国关系准则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5年,周总理参加万隆会议,提出和平共处、反对殖民主义的主张,提倡求同存异、协商一致,使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得到积极贯彻。其后访问亚洲、非洲、欧洲几十个国家,接待大量来自世界各国的领导人和友好人士,为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谊,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非常困难的处境中,为尽量减少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损失,使党和国家还能进行许多必要的工作,勉力维持国民经济建设。为保护大批领导干部和民主人士,恢复和落实党和国家的政策,周总理作了坚持不懈的努力。
1972年,周总理被诊断出患有膀胱癌后,更为珍惜所剩不多的时间,强忍着病痛继续坚持工作。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置个人生死于度外
自从投身革命,周恩来就将自己的生死置于度外,但却十分看重革命同志的安危。
五四运动时,请愿代表遭逮捕,他平静地说:“被捕不算什么,用不着紧张,依照计划进行就是了。”他推开军警的枪,强行闯入直隶省公署的衙门口,被逮捕,度过半年铁窗生活。后来他只说一句:“我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逐步走上职业革命家的道路。”
沙基惨案时,英、法军警突然打出第一排枪时,周恩来身边挽臂而行的同志,一左一右都倒下去牺牲了。老天执意把身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留给中国人民。
在搜捕刺杀廖仲恺的凶手时,蒋介石突然改变口令,提前戒严,使驱车前往司令部的周恩来遇到迎面射击。司机看到对面举枪的刹那,出于本能打方向盘准备躲闪,没想到射向周恩来的子弹反而连续钻进司机的头部。老天再次为中国人民留下了周恩来。
第四次反围剿后,6架国民党飞机突然来到红军总政委周恩来的头顶扔下炸弹。周恩来大喊一声“卧倒!”,冒着生命危险扑过去将乱跑的18岁的萧华压在身体下边,为中国革命救下了这位未来的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
在革命年代,由于技术不成熟,乘坐飞机的危险性是很大的。叶挺一家人因飞机失事遇难,让周恩来心痛不已。他不赞成毛泽东乘飞机,但是为了节约时间,对自己的安危却毫不在乎。周恩来常常乘坐飞机,并多次遇险,但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一句:“坐飞机能节约很多时间,冒点险值得。”
当危险来临,他从不退缩,情愿牺牲的是自己。据身边老同志的回忆,周恩来出生入死的遇险次数竟高达22次。
呕心沥血燃烧自我
不舍昼夜地工作,是周总理在战争年代养成的习惯。解放后不但没有稍减,反而“变本加厉”。
总理的办公桌上摆有台历,秘书事先都会将他一天的活动安排记在台历上,台历的正反面都记得满满的。开会、汇报、谈话、会见、接见、批阅文件、作报告,时间是以分钟来计算的。从1950年1月1日到1976年1月8日的工作日历都完整地保存了下来。翻遍这26本日历零8页日历纸的内容,一分钟接一分钟,全都是各种工作,甚至找不到吃饭时间安排在哪里。因为总理吃饭多数是见缝插针,吃饭从不脱离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都沉浸于习惯性的忘我劳作之中。
解放前夕,周恩来正在签署作战命令
总理有一句口头禅:“你们不要怕我忙嘛,我不怕忙你们怕什么?我能忙过来。”
他曾经连续工作一星期,只休息了13个小时。这是当时的卫士长成元功同志一分一秒计算出来的,从总理上床计时,到起床止,不论是否睡着,累计躺下休息13个小时。就这样的劳作,总理仍是笑着说:“不要紧,我能忙过来。”他出访亚非十四国时,平均每天睡眠只有两个小时,却仍然精神抖擞。
正常情况下,周总理的睡眠时间也往往只有三四个小时。在那长达十几小时的连续劳作中,给我们留下的印象不但有精力超人,更有坚持和苦撑的感人毅力。总理疲劳过度的最严重表现,就是鼻子里突然地流出血来。淡红色的血液有时滴在文件上,用棉球擦不及,堵不赢。为中国向苏联争取156项援建项目,为抗美援朝,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为摆脱三年困难,恢复国民经济的发展,为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为减少损失,保护干部,维持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的继续运转,苦撑危局,都曾大量流血。总理的生命就是在这样的劳作中渐渐耗尽的。
艰苦朴素严于律己
建国后,周总理在中南海西花厅工作、生活了二十几年,直到去世。西花厅这个名字好听,其实是座古老迟暮的旧宅,条件差,阴暗、潮湿、陈旧。由于地面潮湿,墙脚常出现一层水迹碱花。总理夜间办公多,从地面冒出的潮气寒气不利健康,总理岁数不小了,常闹腿疼。工作人员多次向总理建议,把房子修一修,都被拒绝了。理由是国家穷,大多数人还住不上这样的房子呢。
后来终于找到一个理由:这些房子是国家财产,还有点文物价值,得保护好,否则房子会损坏。总理觉得也有道理,终于答应了。工作人员建议:“那就由我们安排,利用你外出的时候搞?”总理点头认可,又有某种不放心,加重语气补充一句:“我说的是正常维修,一定不能铺张浪费,哪里坏了修哪里,要尽量节约。”
不久,总理去南方视察,工作人员便照自己的想法干起来:总理工作一坐就是几小时十几小时,每到下半夜就腿疼。于是将潮湿的铺砖地改成了地板,这样可以脱离泥土防止返潮。将过去一块潮湿发霉的旧地毯换成新地毯。窗帘太薄不遮光,窗子缝隙大冬天漏风。于是修理门窗,并换上比较厚的呢子窗帘,遮光也保暖。过去的旧澡盆盆底倾斜,总理年岁渐老,万一滑倒可不得了。换个新澡盆盆底平有扶手,对老人来说比较安全。原来连个沙发也没有,就从宾馆储备的沙发中搬了两个来。房梁腐朽,梁上的敷料和虫蛀的木粉常常飘落下来,便换了梁重新油漆粉刷一遍。工作人员觉得实在算不得铺张浪费。
总理终于从南方回来了,一跨进门便怔怔地立住了,浓眉毛倏忽间已经蹙起来,目光锐利地扫过地板、地毯、窗帘、沙发以及粉刷过的屋顶墙壁。他的呼吸转粗重,脸孔变成通红,声音沉重地对秘书说到:“你花了多少钱?我是怎么交代你的?为什么搞这么铺张。国家还很穷,谁叫你添置这些东西?你算算花了多少钱,我自己赔。”“您赔不起。”秘书小声喃喃,“这房子,终归还是公家的。”总理的钱是由秘书掌握,他的全部存款不满2000元。总理伸手指向房间里气愤地说到:“把那些东西统统撤走,否则我不进。”总理看来是气坏了,回身就走。工作人员追上去劝,远远地只听他边走急步边大声说:“我不进,那不是我的家!”
后来,周恩来在国务院办公会议上作了严肃的自我批评。他甚至联系“大盖楼堂馆所”的问题,说他亲自制止了一些楼堂馆所的建设,严令下马,没想到自己家里却发生了这种事,他很难过,说要求别人的事自己没做到。不仅国务院办公会议上讲,平常的汇报会、生活会、计划工作会议,大会小会逢会就讲,就作检讨。几乎国务院的干部全知道总理“犯错误”了,都听到了他的自我批评。
后来工作人员别无选择,只好将西花厅的地毯、沙发、窗帘、梳妆台、灯具等等凡是能搬走的全搬走,恢复原来的旧貌。只剩地板没法拆,澡盆用水泥抹死在卫生间里了。这些东西要想搬走就得搞破坏了。向总理汇报时,陈毅老总帮了忙:“油漆要不要刮掉啊?那就不是节俭而是更大的犯罪喽。”总理被逗笑了。至此,才重新搬回西花厅,回到他的家里去。
生命最后的燃烧
1972年5月,常规体检中发现周总理红血球异常增多,医生怀疑有癌症的可能。这时,本来就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忙的一个人”的周总理,开始了“抓紧时间多干些工作”的最后努力。这种努力在发现尿中红细胞增多到确诊为癌症的一星期里就开始了。保健医生很负责任,每天查红血球,曲线没有下降的趋势。医生劝周总理借此休息一下,做全面体检,再借此出去疗养一段,调理一下身体和精神。总理不干。他望着医生时,目光阴郁、镇定,带着沉思和一种淡淡的哀凉,低声恳求:“你们先不要忙,先让我忙过这一段。再说,查出癌症又有什么办法?我这么大岁数了,能多忙几天,多处理几件事就可以了。”
5月18日最终确诊膀胱癌。这若是发生在另外一个人身上,也许会带来沮丧,但是在总理身上,却像注入了一针兴奋剂,他以前所未有的忘我精神投入了工作中。从总理的工作日历和我们的日记就可以看出基本情况。
从1974年1月1日到6月1日,在住院前夕的5个月,除了到医院检查病情和治疗外,他总共抱病工作139天。这139天中,工作达18小时以上的有130天。剩余的9天无一不超过10小时。周总理的一生可以说都是在这种连续的大工作量中度过,本不足为奇。但是1974年这5个月不同,他的病情已相当严重,每日大量便血,多的时候能达到上百毫升,就像直接便血水似的。他以古稀之年就是这样一边输血吸氧一边便血,坚持着即使健康人也无法负担的工作量,当时连卫士和医务人员累病了三四个。到1974年的5月底,周恩来身体已经极度虚弱,随时可能发生休克。在办公桌前只要一坐就站不起身了,非有人搀扶不可。但他仍然坚持按原定计划于5月29日与马来西亚总理拉扎克举行正式会谈,讨论两国建交问题。当时医务人员就守候在门外,随时准备抢救。
总理住院后,一天也没停止工作。他在医院里的工作日历和我们的日记,都可证明以下几个数字:住院后,总理从1974年6月1日始,动手术14次,其中大手术6次,小手术8次,平均每40天要动一次手术。同人谈话233次。其中,同中央领导谈话161次,同各地区及部门负责人谈话55次,同身边工作人员谈话17次。会见外宾63次。召开及参加会议四十余次。其中,在医院召开会议二十余次,离开医院开会20次。
1974年9月30日晚,周恩来抱病主持国庆25周年招待会
四届人大开过之后,总理病情急剧恶化,经肠胃镜检查,接近肝部位的大肠内有一肿瘤,3月底做了第三次大手术。包扎刀口时,躺在手术床上的周恩来缓缓睁开了眼。他黯然的目光透出若有所求的神色,嘴角牵动几下。秘书把耳朵贴过去,她感觉到总理呼出的热气和艰难吐字的声波:“云南,锡矿工人,肺癌发病情况,你,知道不知道?”“知道。”“你们,要去解决……这个问题。马上……去。”讲完这句话,总理鼻凹处已经沁出汗来。
1975年9月之后,总理的病情急转直下。由于恶性肿瘤的消耗,他的体重由原来的130斤下降到只剩几十斤,完全是皮包骨头了。中旬以后,他连在搀扶下散步的力气也没有了。9月20日,医生不得不再次为他进行大手术。10月以后,总理的病情不断恶化。他整日卧床,剧烈的癌痛折磨着他。有时痛得牙关紧咬,冷汗淋漓;有时痛得浑身战栗,眉头紧拧,但他始终不肯哼一声。医生替总理注射了杜冷丁。片刻,总理稍稍喘息平稳。他两眼淡漠地望着天花板,像是凝思。
忽然,总理眼里闪了一下亮,转向工作人员:“拿、拿《国际歌》,放、放一放……”工作人员忙找出《国际歌》的歌片,为他播放。当那磅礴的旋律盈满一室时,总理的嘴唇分明在翕动,在吟唱。这是总理生前最后一次听歌。总理对守在身边的夫人邓颖超说:“我坚信全世界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他讲这个话的声音很细微,给旁人的震动却很大。人生尽可信仰不同,能够为信仰奋斗终生,奉献一切,那么,就连他的敌人也会为他的人格肃然起敬。许多资产阶级政治家、理论家、学者,就是由于这个原因,在周总理死后,也对他表示了极大的哀悼和敬意。
1976年1月8日9时57分,我们从心底热爱的周总理离开了我们。总理逝世当天,夫人邓颖超即向中央提出三条要求:不搞遗体告别,不开追悼会,不保留骨灰。绝大多数中央领导同志都不同意邓大姐的要求。邓大姐说,这三条是她和总理生前约定好的,她要对总理负责。她坚决地说:“一点也不保留,我和恩来同志早已有约,他最担心我实现不了他这个要求。我们谁也不留骨灰,不能留!”中央领导和邓颖超议论后,决定互有妥协。遗体告别和追悼大会要进行,骨灰不保留。
1976年1月15日举行了周总理的追悼大会。同时间,北京市民自发地涌向天安门广场,几万个花圈簇拥着人民英雄纪念碑,组成一个硕大无比的花坛。当晚8时,工作人员从邓大姐手中接过总理的骨灰盒,登上飞机,执行撒周恩来骨灰的任务。那一夜,天空格外清澈,繁星围拱着明月,静谧无声地闪烁着,俯瞰着神州大地。飞机隆隆地起飞了,从8点到12点,飞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工作人员一捧捧地撒下总理的骨灰。在高空风里,骨灰瞬间即飘,无影无踪。但那是总理的一腔热血,他造福人民的美好设想,他对人民对国家对党和领袖的全部深情,飞燃起一道长虹,跨越了整个的中国大地。他走了。他留给这个世界的太多,索取的太少,所以,他必然会在这个世界上永存。
今之国士:为国之兴盛与国民之福祉奋斗一生,并取得大成就者。
在你心中,周恩来能否担得起国士之称?你心中还有哪些应该被赞扬被铭记被宣传的国士人选?
周恩来生平记载主要来自《走近周恩来》一书
想了解更多关于总理的故事,请自行购买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