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南极温室效应到底有多可怕(蓄意改造气候的地球工程)

南极温室效应到底有多可怕(蓄意改造气候的地球工程)汉密尔顿说,这种做法将把各个国家导向因地球工程而起的争端。他表示,允许开展不受规范的小型试验可能会让减排的政治努力不再具有紧迫性。而这又增加了开展地球工程的可能性,因为限排不够会使气温上升。汉密尔顿批评基斯寻求一种“天真的科学中立保护壳”,并称科研人员不能“豁免自己的方案在未来被使用或滥用的责任”。基斯承认自己不确定人类是否真能明智运用如此强大的技术。不过他认为,科学家揭露愈多有关地球工程风险的信息,这种技术被胡乱使用的机会就愈小。虽然他的著作在如何治理地球工程方面留下了许多未解的疑问,但他去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政策论文进一步探讨了这些问题。他和一名联合作者提议政府成为这类研究的权威,而且要暂缓开展大规模的地球工程,但他不认为应该有任何公约来管制小规模的试验。实际上,基斯对于技术上的细节确实信心十足。他说,一项用硫酸盐气溶胶操纵太阳辐射继而冷却地球的工程或许可以在2020年启动,让

南极温室效应到底有多可怕(蓄意改造气候的地球工程)(1)


人类加紧对自然界趋势的掌控是否预示着全球性争端的新源头?

南极温室效应到底有多可怕(蓄意改造气候的地球工程)(2)

插画:McKibillo

十多年前,保罗·克鲁岑(Paul Crutzen)因为研究大气平流层的臭氧破坏而获得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他提出了“人类世”(Anthropocene)这个新名词来代指地球的地质现状。克鲁岑认为人类活动已经主导了地球上森林、海洋和淡水的网络及生态系统。基于他的观点出现了一些更为激进的延伸理论,其中之一就是颇具争议的“地球工程”(geoengineering)概念。地球工程指的是通过人为蓄意调整气候,从而抵消全球变暖的技术。其中的逻辑很明确:既然通过减少排放来阻止全球变暖的希望已经渺茫,而且人类控制着自然界的命运,那么我们难道不该使用技术,拯救自然界于气候变迁的风险之中吗?

近年来,一批科学家已经呼吁对地球工程技术展开准备性研究,克鲁岑自己也在2006年做出这样的号召。这些技术包括使用硫磺颗粒把部分太阳光反射回太空。哈佛大学的物理学家与能源政策专家大卫·基斯(David Keith)出版了《气候工程个案》(A Case for Climate Engineering)一书,把这种倡议更向前推进了一步。尽管他在书中做了一些防卫性的附加警告,但他明确论述了如何实际部署地球工程。他说,在平流层里发散阻挡阳光的气溶胶粒子,“从狭义的技术统治论角度来讲是可行的(is doable in the narrow technocratic sense)”。

实际上,基斯对于技术上的细节确实信心十足。他说,一项用硫酸盐气溶胶操纵太阳辐射继而冷却地球的工程或许可以在2020年启动,让一小队飞机执行定期在高空喷洒气溶胶的任务。既然阳光会驱动降水,那么减少阳光是否会导致干旱呢?对此基斯总结说,如果只开展少量的地球工程,是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的。

澳大利亚伦理学家克莱夫·汉密尔顿(Clive Hamilton)表示,这本书散发的技术统治论自信让人不寒而栗。不过,基斯和汉密尔顿在一件事上意见一致:太阳辐射操纵可能成为21世纪重大的地缘政治问题,类似核武器在20世纪的影响。而前者甚至可能更为棘手和难以预测。箇中原因是这种技术比核武器更易部署。“几乎任何国家都负担得起改变地球气候的花费,”基斯写道。他表示,这一事实“可能会加速全球权力平衡变化,导致安全担忧,在最糟的情况下会引发战争”。

潜在的争端源头不计其数。谁将控制地球的调温器?如果某个国家把干旱饥荒或飓风灾害归咎于地球工程怎么办?现在没有公约明确禁止气候工程,我们也不知道如何运作这类公约。

基斯承认自己不确定人类是否真能明智运用如此强大的技术。不过他认为,科学家揭露愈多有关地球工程风险的信息,这种技术被胡乱使用的机会就愈小。虽然他的著作在如何治理地球工程方面留下了许多未解的疑问,但他去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政策论文进一步探讨了这些问题。他和一名联合作者提议政府成为这类研究的权威,而且要暂缓开展大规模的地球工程,但他不认为应该有任何公约来管制小规模的试验。

汉密尔顿说,这种做法将把各个国家导向因地球工程而起的争端。他表示,允许开展不受规范的小型试验可能会让减排的政治努力不再具有紧迫性。而这又增加了开展地球工程的可能性,因为限排不够会使气温上升。汉密尔顿批评基斯寻求一种“天真的科学中立保护壳”,并称科研人员不能“豁免自己的方案在未来被使用或滥用的责任”。

他可能是对的。不过,基斯也让我们注意到了他自己观点可能带来的风险,这点值得赞赏。接受“人类世”这一概念意味着认为人类有责任为他们制造的灾难找到技术上的修正方案。但是,在全球理性监督的行动方面,人类还很少有什么进展。气候工程之战的风险看似荒诞,但却真实存在。我们需要对这一地缘政治风险展开更开诚布公的探讨。

伊莱·金蒂希是2010年出版的《入侵地球:抵抗气候灾害》(Hack the Planet: Science’s Best Hope—or Worst Nightmare—for Averting Climate Catastrophe)一书的作者。

此文由MIT Technology Review 中国大陆地区独家授权,更多精彩内容请搜索官方微信”mit-tr",同我们一道关注即将商业化的技术创新,分享即将资本化的技术创业。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