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前的象牙工艺品(从世界仅存三件的象牙席)
几十年前的象牙工艺品(从世界仅存三件的象牙席)楼阁正殿内宝座上 端坐一位宫装老妇,一只白色灵猿高举仙桃跪献于前,那老妇自然是西王母, 这一幕群仙祝寿。这类作品都是奉旨监造,并指定在皇帝、皇后寿辰之日呈献。雕龙立柱牌坊, 三门正对三路金水桥,桥后为一座重檐歇山顶的楼阁,楼阁后是六角形十三层的宝塔一座,塔冠饰蜜蜡葫芦式宝顶 檐脊下坠风铃,各层围栏镂雕龙凤 福寿 宝相花等纹饰,宝塔后有仙山相围半周 山上花木亭台,仙山宝塔楼阁内外, 站立着各路神仙,花木扶疏 鹤鹿等瑞兽祥禽间杂其中。象牙凉席,被称为最奢侈的卧具。象牙席的编制最早出现在汉代,《魏书》中就有“务献七宝床、象牙席”的记载。汉代刘歆写的《西京杂记》里提过“以象牙簟赐李夫人”,其中这个象牙簟就是象牙席。书里还描述了象牙席的质地“纹理细密均匀,席面平整光滑,柔软舒适,收卷自如,夏天铺垫时较草席、竹席更为凉爽宜人”由此看来,象牙席自汉代发明以来,就一直是贵族的专用。明代文人祝京兆在他所著的
世上仅存三件象牙席,因为雍正皇帝下令不准再做据造办处记载,大清宫中牙席共有5张,至今只剩3张,另外两张至今仍下落不明。
两张藏于故宫博物院,织纹为“人”字形,保存完好,至今依然可以展卷自如。北京故宫博物院保存的两张编织象牙席乳白细润,伸缩柔软。其中一张长216厘米,宽139厘米。牙席背后整包枣红色绫缎,席的四周沿包蓝色缎边,席面通体编织成人字形纹,由薄如竹篾,宽仅0.2厘米的扁平条编织而成。席面虽微有磨损,但仍完好无缺。另外一件在1977年被发现,故宫博物院在整理原清宫物品时,又意外地在堆放着大量台湾竹席的库房中发现了一件长210厘米、宽132厘米的象牙席。这件珍品保存完好,外面同样用锦缎包裹。它之所以会被混杂在并不值钱的台湾竹席中,据分析可能有人故意将其藏在竹席堆中,准备伺机盗出宫外,但后来未能得逞。
20世纪60年代,烟台博物馆从民间征集到一件象牙席,席子用锦缎包裹,盛放在特制的楠木盒中,与故宫藏品的风格完全一致,属宫中流散之物。如此珍贵的宫廷珍品,怎么会有一件沦落到烟台,被一座地级市博物馆收藏呢?清朝末年,宫内一个太监偷了一件象牙席,带出宫外,卖给了丁氏家族在北京的当铺。丁氏家族为清代山东首富,其当铺、钱庄遍及全国11个省市,资产相传等于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清朝灭亡,军阀横行,当时的黄县伪税务局长孙某用几百块大洋强行从丁家买走了这床席子。1930年,孙某临死之前将席子交给了女儿孙秀英!1963年,烟台市牟平一带的村民告诉第一任馆长史征夫等人,孙家有一床席子据说是件宝贝。经过专家多次登门求购,又晓以大义,孙秀英终于答应将席子上交。当时烟台市博物馆是以征购的方式收缴这件传家宝,由于年代较为久远,当时以多少钱征购此物已经很难说清。
烟台市博物馆所征集到的这张象牙席选用的当时暹罗进贡的象牙,由广州的工匠编织而成。它长205厘米,宽125厘米,重2.2公斤,整张席子仅厚0.1厘米,由无数条仅2毫米宽、0.5毫米厚的象牙丝编织而成。整张席面平整光滑、展卷自如,不仅编织细密,还有着漂亮的人字纹。象牙席的背面覆盖着整张的枣红色绫缎,四周用宽达4.5厘米的黑绸缎做的包边,目的是保护象牙席不受到磨损。如今,想复制象牙席已绝无可能,一是技术已失传,二是国际公约中,已经禁止使用象牙。现存的这三张象牙席,也会是人类历史上最后的三张象牙席了!
象牙席的历史象牙凉席,被称为最奢侈的卧具。象牙席的编制最早出现在汉代,《魏书》中就有“务献七宝床、象牙席”的记载。汉代刘歆写的《西京杂记》里提过“以象牙簟赐李夫人”,其中这个象牙簟就是象牙席。书里还描述了象牙席的质地“纹理细密均匀,席面平整光滑,柔软舒适,收卷自如,夏天铺垫时较草席、竹席更为凉爽宜人”由此看来,象牙席自汉代发明以来,就一直是贵族的专用。明代文人祝京兆在他所著的《野记》中,也曾记载:“凡象牙齿之中悉是逐条纵攒于内,用法煮软,牙逐条抽出之,柔韧如线,以织为席。”清代广州作坊的象牙艺师们,利用象牙细致的纹理与不易碎的韧性原理,将用药水浸泡过的象牙劈成厚薄宽窄均匀的薄片,磨制到牙片呈现出洁白的光泽为止,然后编织成各种纹饰。用象牙编织的席,纹理细密均匀,席面平整光滑,柔软舒适,收卷自如,夏天铺垫时较草席、竹席更为凉爽宜人。
由于象牙席用料多,编织工序艰巨,耗资甚大,劳民伤财,迫使当时的雍正皇帝也不得传旨:“庚午谕大学士等,联于一些器具,但取朴素适用,不尚华丽工巧,屡谕旨甚明。从前广东曾进象牙席,联甚不取、以为不过偶然进献,未降谕旨戒。今则献者日多,大非联意。夫以象牙编织为器,或如团扇之类,其体尚小,今制为座席,则取材甚多,倍费人工,升奢靡之端矣。著传谕广东督抚,若广东工匠为此,则禁其毋得再制。若从海洋而来,从此屏弃勿买,则制造之风自然止息矣。禁广东象牙席禁民间购用”(《清实一录·雍正实录》),可见当时象牙编席之风已兴。据造办处活计档记载,牙席前后共制有五张,几经战乱,至今只剩三张。其余的两张有可能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时被付之一炬,也有可能被截小改为坐垫,因为在档案中也曾有将碎席托毡沿边改做坐垫的记载,前后共有八片。
象牙镂雕群仙祝寿塔在故宫博物院的象牙展厅内,陈列“象牙雕群仙祝寿 塔”。据资料记载,“象牙雕群仙祝寿塔”是为皇帝与皇后祝寿所用的寿礼,是清宫廷造办处专门定制的牙雕作品。 象牙雕群仙祝寿塔高102cm、长98cm、宽54cm,是由整根象牙雕刻而成。象牙塔共分三部 分,分别是前牌坊、金水桥和后楼阁宝塔,三部分相互之间还有自然的连接。
雕龙立柱牌坊, 三门正对三路金水桥,桥后为一座重檐歇山顶的楼阁,楼阁后是六角形十三层的宝塔一座,塔冠饰蜜蜡葫芦式宝顶 檐脊下坠风铃,各层围栏镂雕龙凤 福寿 宝相花等纹饰,宝塔后有仙山相围半周 山上花木亭台,仙山宝塔楼阁内外, 站立着各路神仙,花木扶疏 鹤鹿等瑞兽祥禽间杂其中。
楼阁正殿内宝座上 端坐一位宫装老妇,一只白色灵猿高举仙桃跪献于前,那老妇自然是西王母, 这一幕群仙祝寿。这类作品都是奉旨监造,并指定在皇帝、皇后寿辰之日呈献。
象牙镂雕花卉人物笔筒(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据《长物志》记载:“(笔筒)湘竹、棕榈者佳,毛竹以古铜镶者为雅,紫檀、乌木、花梨亦间可用。”在明朝末年,用竹木为材料制作的笔筒数量最大,当时除涌现一批专门的竹刻木雕艺术家外,有很多文人也都会因材制宜,加之精妙设计和细致雕刻,自制成各种心爱的笔筒。入清以后,笔筒的材质更加丰富多样,除了竹木质外,也有瓷质的,还有象牙的,象牙笔筒因珍稀价昂而更显名贵。象牙为大象身上最坚固的部分,其光洁如玉、耐用、珍贵勘与宝玉石媲美,因此象牙又有“有机宝石”之美誉。
故宫馆藏的这件象牙镂雕花卉人物笔筒,高16.3cm,口径10.5cm。 笔筒圆形。筒身以镂空古钱纹为地,凸雕山石、楼阁、人物。人物中有对弈饮酒者,有扶栏眺望者等等,应为桐荫消夏图。筒身下粘合牙座,座底周边镂空缠枝莲纹。此雕工极为细腻圆润,刀法精绝,人的神情,花卉均刻画得生动逼真,精确工巧,表现出文人的隐逸生活。
牙雕套球(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牙雕的套球,又称“同心球”,制作相当繁复,工艺要求极高。据《格古要论》载,早在宋代就已出现3层套球,时称“鬼工球”。广州牙雕艺人在牙球制作上多有创获,套球可达数十层。乾隆时套球已达十多层,玲珑剔透,巧夺天工。这套球是广州民间作坊做的,牙球有7层,都能转动。而且每层镂雕14个圆孔。最外一层浮雕花树人物及亭台楼阁,内层均为星形及圆点状镂空装饰。底座硬木制,造型、颜色均与牙球十分和谐。
套球的原理很简单, 但制作相当繁复、工艺要求极高。 早在宋朝就已出现3层套球,当时称为『鬼工球』。 乾隆时已达10多层,清末达到25层,目前能达到62层。 中国的牙雕套球,是世界雕刻界中一种极特殊的技艺。
【制作过程】 制作牙雕套球,须先打磨好一颗象牙球。各个孔依次进行切割,最终各层彻底分离。 将各层不镂空的部分,依次转到大孔的位置, 从大孔伸入刀具进行雕刻,完成内层的加工。 大小刀具有上百把,最小的刀刃只有1至2毫米长, 雕一个牙球,这上百把刀具全部都要用上。 分层进刀要凭经验、凭感觉,而且要全神贯注、心无杂念。
象牙雕《月曼清游》册(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象牙雕《月曼清游》册,清,陈祖璋、顾彭年、常存、萧汉振、陈观泉制,每页长37.1cm,宽32.9cm。《月曼清游》册描绘的是宫廷嫔妃们一年12个月的深宫生活:正月“寒夜探梅”、二月“杨柳荡千”、三月“闲亭对弈”、四月“庭院观花”、五月“水阁梳妆”、六月“碧池采莲”、七月“桐荫乞巧”、八月“琼台玩月”、九月“重阳赏菊”、十月“文窗刺绣”、十一月“围炉博古”、十二月“踏雪寻诗”。
全套《月曼清游》共十二页,为对折式 一面为景 一面嵌螺钿诗文,签题《月曼清游》。各页的图景均以象牙雕刻为主,并分嵌各种彩石、青白玉、碧玉、红蓝宝石及玛瑙、玳瑁等。如彩灯用玛瑙、宝石点缀,人物头发、眉目以黑漆涂染。画面色彩明朗,层次分明,富于立体效果。右页则以蓝色沙漆铺地,上以螺钿嵌乾隆皇帝御题七言律诗一首,五彩斑斓。诗后钤“漱芳润”、“乾隆宸翰”等印。这套作品是根据清代著名宫廷画家陈枚的《美人图》画稿,经造办处著名的牙匠高手陈祖璋、顾彭年、长存、肖汉振、陈观泉等5人费时百天而制成。其布景设计、制作水平、选料等都极为上乘。此册原名《百美图》册,也曾提名为《上苑长春》册,后定名为《月曼清游》册。册页中的画面布局、人物活动等与陈枚的原画稿有很大出入。此册是在乾隆皇帝亲自督促下,集能工巧匠于一堂,结合牙雕与镶嵌技术,精雕细刻之大作,反映了我国18世纪牙雕工艺和镶嵌技术的高超水平,历来被誉为清代牙雕艺术中的代表之作!
清代著名宫廷画家陈枚的《美人图》画稿原作与牙雕《月曼清游》册对比图。
正月 寒夜探梅(牙雕)。
描绘的是元霄佳节之夜,一仕女挑灯引五位仕女缓步而来,四位仕女在曲廊中或坐或立。 院内屋檐下悬灯结彩,窗外寒梅正竟相开放,仕女们在月下灯前或观花赏月,或窃窃私语。
御题诗:
春信侵寻槛外梅,倚吟秉烛共徘徊。 轻寒不入深庭院,女伴携炉得得来。
烂银盘子上东墙,绣线花檠不让光。 翠峨无语含情处,一夜春风卜短长。
一番花信动南枝,点点寒英弄雪姿. 凉院无尘人不到,暗香只有玉蛾知.
翠羽啁啾月色寒,横斜一径影交攒. 看花索叹巡檐久,哪顾花灯绛蜡残。
陈枚绘画,梁诗正行草墨题的《月曼清游图》
二月 杨柳荡千
描绘的是在园中垂柳杏树旁,秋千架高耸,一女正在愉快的荡千,另七女在架下或立或坐。
御题诗:
清明时节杏花天,岸柳轻垂漠漠烟。 最是春闺识风景,翠翘红袖蹴秋千。
曲池风静镜澄波,丝柳青输两鬓螺。 未许人间轻比似,壶中游戏半仙娥。
东风二月拂人和,高架秋千红袖多. 五色衣裳耀明锦,綵云相映掠空过.
绿杨红杏媚春晴,才到花朝洲景成. 闲闘身轻踏空舞,天风吹度佩琼声。
三月 闲庭对弈
描绘的是满园丛竹、藤萝、花树掩映,在闲亭之中,二女坐于棋桌前对弈,四女立于两旁 观看。亭外二女一捧茶具、一托食盒,款款而来。
御题诗:
胭脂匀缀小桃枝,别苑春和二月时。 镜户团圞清昼永,楸枰斜倚共敲棋。
竹篱石径罨窗纱,逗漏春光日正赊。 怪底阿香移步晚,为拈红绿误烹茶。
院门静掩落花轻,长昼闲消借一枰. 春晚不愁纤手冷,疏帘腷膊子声清.
黑白分奁女伴俱,绿窗破却绣工夫. 手谈未了移阶日,花竹春庭弄影疏。
四月 庭院观花
描绘的是在雅斋旁、曲廊畔,玉兰、牡丹、芍药媲美争艳,众仕女或坐于廊下叙话,或立 于廊外赏花,其中一女捧瓶,瓶内插满鲜花。
御题诗:
日日韶华斗丽新,鼠姑独殿一园春。 蛾眉倚槛相看处,最妒沉香亭畔人。
天香国色两相争,转觉诗人费品评。 气韵风标都不让,只饶无语一般情。
四月“庭院观花”
春归无迹杳难返,风物清和入夏时. 木笔花开香满院,书空无数紫葳蕤.
风信吹过廿四番,花开婪尾压枝繁. 春残应教人珍惜,摘向铜瓶趁日暄。
五月 水阁梳妆
描绘的是五月端午时节,天气转热,湖畔水阁前,一女担来茶具,六女在阁中消夏乘凉, 边对镜梳妆,边观赏着金鱼在水中戏游,水中倒映的丽影,衬托出鱼在水中游,人在镜光中的 诗情画意。
御题诗:
池亭消夏坐薰风,韵杂琴筝水竹同。 何作香奁重拂拭,绮罗人在镜光中。
翠竹阴森夏日长,冰纨初试午风凉。 玉鱼贴体微寒切,只少南方荔子尝。
五月“水阁梳妆”
群鸦噪后晓凉增,绮阁清幽暑不蒸. 拭取菱花试梳掠,拓窗红日已东升.
修竹环庭翠万梢,凉闺当夏净尘嚣. 溪流漾绿临妆阁,洗粉何妨远汲劳。
六月 碧池采莲
描绘的是在柳阴下、曲廊前,六位仕女立于湖畔的板台上,边相互攀谈,边迎接乘舟采荷 归来的四位仕女。
御题诗:
微风细雨柳垂丝,荷芰香中语翠眉。 小立船头浑不定,碧波新涨一篙时。
满湖霞锦漾微风,绣袂招呼挈伴同。 不数丽华夸步步,春光六月绮罗丛。
消夏荷塘晚最宜,红衣翠盖映参差. 一声柔橹空花入,正是残阳落照时.
採莲纤手入花忙,岸上群娃斗丽妆. 风过池塘无溽暑,罗衣齐染水边香。
七月 桐荫乞巧
描绘的是众仕女聚在梧桐树下,比赛穿针引线的情景。古代仕女在七月初七之日,或对日 穿针引线,或将针放入水中,比赛谁穿针快,谁的针不沉入水,谁就是心灵手巧的女子。这一 活动称为“乞巧”。 御题诗:
桐轩昼静彩针抛,绿倚红偎笑语交。 自是女郎工乞巧,柳州文笔漫相嘲。
新秋庭院足清娱,绿荫修梧三两株。 步履溪桥怯无力,娉婷红袖情人扶。
金风瑟瑟猎庭柯,曲槛清幽残暑过. 满院梧桐凉似水,鹊桥云外报声多.
一条银汉碧天横,秋入今宵分外清. 乞巧金针谁度兴,双星烔烔向人明。
八月 琼台玩月
描绘的是园中高台耸立,秋高气爽,桂子飘香。空中明月如盘,众女或立或坐,凭栏赏 月。
御题诗:
石栏微冷透冰纱,徒倚中宵玩月华。 环佩风清凉夜永,水晶宫里绿华家。
峭寒已切薄罗裳,云外风飘桂子香。 指点秋光含意处,遥空月色正苍苍。
霏微玉露洒清凉,金粟攒枝点点黄. 不用龙涎焚宝鸭,清芬暗袭绮罗裳.
琼台高出万花丛,袖拂开香散碧空. 玉宇无云蟾窟朗,团圆好景此宵同。
九月 重阳赏菊
描绘的是在深广的庭院中,摆事实满了盆栽的各色菊花和鸡冠花,仕女们结伴品菊赏花, 花艳人娇,景色绮丽。
御题诗:
深秋黄叶着霜添,砌畔寒花映绮帘。 何必东篱夸胜赏,风情都付女陶潜。
回廊枫桕染新丹,几许秋光结伴看。 莫道绮罗人怯弱,冰肌原不畏轻寒。
阶前白露已凝霜,小苑丛丛菊绽黄. 相赏却逢秋日好,喜无风雨近重阳.
庭前菊蕊散香寒,庭后林枫叶叶丹. 秋危不殊春景丽,玉墀携伴几回看。
十月 文窗刺绣
描绘的是天气转凉,仕女们于阁中支起绣架,有的坐绣,有的立观,一仕女将自己刺绣的 作品托起展开与另两位仕女观看品评。
御题诗:
文疏烘暖漏阳光,刺绣工夫一线长。 卷起重帘风细处,爱他轻度小梅香。
玉漏铜壶滴响迟,云娥无语立移时。 帧间绣出双莲朵,多少幽情人未知。
香阁冬来事渐无,女红齐了共围炉. 评量名画关心处,先展消寒九九图.
重帘深护净无尘,古鼎名琴满室陈. 凡俗尽删珍赏具,清娱旌似翠帏人。
十一月 围炉博古
描绘的是闺中仕女有的捧炉取暖,有的持鼎抱瓶,有的展轴观画,表现了仕女才华横溢。
御题诗:
深闺寂静重帷暖,彝鼎纵横白壁双。 消遣闲情寒不到,小阳春日度明窗。
何处行来洛浦仙,衣裳如雾鬓如烟。 瑶池玉简群寻捡,不数米家书画船。
灰飞葭管一阳通,綵线徐添日影中. 曾乞天孙机上巧,五丝翻出绣文工.
十月微霜气渐严,文窗刺绣怯风尖. 屏山曲折围幽榭,红叶岩前日日添。
十二月 踏雪寻诗
描绘的是寒冬已至,快雪纷飞,在老松丛竹的庭院中,已有四女在观雪,又有三女执伞捧 暖炉前来相聚观雪吟诗。
御题诗:
温室重闱暖气匀,党家冬日是三春。 寄言烹雪陶居十,漫傲销金帐里人。
贴上貂茸称绿环,步来阶雪印弯弯。 粉墙屈曲重门锁,独共青衣一往还。
风猎重帏雪作团,美人携伴惬清钦. 温斋香酝频斟处,高拓琼窗不识寒.
雪点貂茸踏砌来,为寻清赏一徘徊. 谢家好句曾传说,此夕谁抒咏絮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