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怎么引起(多发腔隙性脑梗塞VS多发性硬化)
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怎么引起(多发腔隙性脑梗塞VS多发性硬化)多发性硬化:更多见于20~40岁,一般急性也可以亚急性起病,几天内症状逐渐加重,绝大多数呈复发--缓解病程,有些患者历时十余年,疾病初期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可以有视力下降,脊髓功能障碍等症状,疾病晚期可有情感及认知功能障碍。1. 临床表现不同故下面我们来谈谈这两种疾病的区别1. 两者都是容易反复发作的疾病,都可以急性发病,出现言语不清、肢体乏力、视物模糊、重影、走路不稳、记忆力下降等。2. 影像上都可以表现出多发白质病变。
昨日网上一位56岁女性问诊,病情描述:“眼睛看东西模糊左边眼球到不了最右边,两只眼同时看有重影,一只眼看没有,18年时有轻微脑梗,有高血压,吃药血压正常,看了眼科,吃的甲钴胺和血栓通两种药”。
临床医生看病人除了问病情、体格检查之外,有职业习惯的我喜欢自己亲自过目核磁共振片子后再做诊断。于是,我让她上传了核磁共振胶片,一眼看过去,片子所包含的信息绝对不是报告上那么简单。她的影像明显是一些垂直脑室系统的白质病变,结合她的病情,我认为她第一诊断应该考虑“多发性硬化”,不应该是报告上提到的“颅内多发腔隙性脑梗塞及缺血灶”。
我给了她向上一级医院转诊的建议,同时叮嘱她应该完善腰穿、脑及脊髓核磁共振,加强检查。
由于两病发病率大不同,脑小血管病的发病率高达35%-40%,多发性硬化仅仅为0.03%,相差如此悬殊,以至于基层单位的医务工作者对该病可能存在认识不足。
故下面我们来谈谈这两种疾病的区别
共同点:1. 两者都是容易反复发作的疾病,都可以急性发病,出现言语不清、肢体乏力、视物模糊、重影、走路不稳、记忆力下降等。
2. 影像上都可以表现出多发白质病变。
区别点:1. 临床表现不同
多发性硬化:更多见于20~40岁,一般急性也可以亚急性起病,几天内症状逐渐加重,绝大多数呈复发--缓解病程,有些患者历时十余年,疾病初期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可以有视力下降,脊髓功能障碍等症状,疾病晚期可有情感及认知功能障碍。
多发腔隙性脑梗塞:多见中、老年患者,起病急或者隐袭起病,可以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或表现记忆力下降,多数伴随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导致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
2. MRI表现不同
多发性硬化:主要为白质病(尤其是近皮层病灶,胼胝体病灶,幕上及幕下病灶),病灶与脑室垂直,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增强表现为开环强化,血管成像检查正常。颈部及胸部脊髓可以有临床下类似信号改变的病灶,有大病灶轻症状的特点。
多发腔隙性脑梗塞:MRI 灰白质均受累(包括基底节,幕上多特见),腔隙梗死,脑白质高信号(信号不均,融合病灶),微出血,脑萎缩血管周围间隙扩大,可以有脑萎缩改变,血管成像可以见到动脉硬化及狭窄。脊髓检查一般无特殊。
3. 疾病的病因不同
多发性硬化:属于系统性自身免疫病,发病可能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有关,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触发了身体的异常免疫反应。
多发腔隙性脑梗塞:属于脑内小血管动脉硬化病变导致的疾病,发病可能与高龄、高血压、糖尿病和高同型半胱氨酸等有关。
4. 试验室检查结果不同
多发性硬化:脑脊液细胞可正常或轻度增高,主要为淋巴细胞;总蛋白可能正常;IgG鞘内合成增加——为诊断提供重要证据。
多发腔隙性脑梗塞:IgG鞘内合成结果阴性。
5. 治疗方法不同
多发性硬化:由于属于系统性自身免疫病,治疗针对病因,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血浆置换等治疗手段。
多发腔隙性脑梗塞:由于属于脑内小血管动脉硬化病变疾病,治疗主要针对病因,建议低盐低脂少糖饮食,控制高血压、降低高血糖、降低血脂、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戒烟戒酒,养成健康规律的生活习惯。
两者分属不同的疾病,结局相差径庭,所以有必要加强基层医疗工作者继续教育的工作。
如果喜欢我的作品,记得点赞、加关注、转发哦!关注@神内副主任医师李蒙燕,带你了解更多医学科普知识!
#多发性硬化##多发腔隙性脑梗塞怎么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