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最出名的江城子十首(草书苏轼的词七)
苏轼最出名的江城子十首(草书苏轼的词七)这首词作于1082春。两年前,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团练副使。1081年秋天,黄州太守徐君猷将城东50亩荒地划给苏轼,以资其家用,东坡之号便来源于此。次年三月七日,苏轼与友人前往沙湖买田,沙湖即今黄冈南湖,紧邻长江,水土丰润,买田于此,意味着苏轼要在黄州长住。途中遇雨有感,写下了这首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二是遣冯唐,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北宋仁宗、神宗时代 边境常常受到辽和西夏的侵扰。这首词先是写了自己与众人会猎时的威武装扮,以及会猎时千骑驰骋的宏大场面 接着借用了两个历史典故,来表达自己依然老
《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此词作于1075年,苏轼时任密州知州。这年密州先是大旱 后又有了蝗灾 苏轼曾往常山祈雨 后果然应验,十月 苏轼再往常山祭谢 返程路上曾与同行的官兵会猎 后作了此词以抒怀。
此词借用了两个典故。一是孙权射虎,据《三国志吴书二》记载: “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於庱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
二是遣冯唐,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
北宋仁宗、神宗时代 边境常常受到辽和西夏的侵扰。这首词先是写了自己与众人会猎时的威武装扮,以及会猎时千骑驰骋的宏大场面 接着借用了两个历史典故,来表达自己依然老当益壮的豪情壮志和报国情怀。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作于1082春。两年前,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团练副使。1081年秋天,黄州太守徐君猷将城东50亩荒地划给苏轼,以资其家用,东坡之号便来源于此。次年三月七日,苏轼与友人前往沙湖买田,沙湖即今黄冈南湖,紧邻长江,水土丰润,买田于此,意味着苏轼要在黄州长住。途中遇雨有感,写下了这首词。
这首词虽是写途中遇雨这一件极平常的生活小事,字里行间却可分明窥见作者坦荡的胸襟和泰然自适的人生态度。词人是在借不避风雨的吟诗长啸,彰显他看破人生忧患的旷达襟怀。他要以直面艰险、超越苦难的态度,去迎接不可预测的政治风雨和各种恶劣的生存环境。
这首词即景生情,以曲笔直抒胸臆,从自然风雨巧妙地联想到人生风雨,寓深意于简朴,生奇景于平常,表明了苏轼经历了人生大转折之后,回归自然,天人合一,宁静超然的大彻大悟;展示了他不惧挫折、任天而动的坦荡胸襟; 达到了一种宠辱不惊、胜败两忘、旷达潇洒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