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知章三大特点(福寿绵长的贺知章)
贺知章三大特点(福寿绵长的贺知章)试想,多少才俊苦熬到三、四十岁才入仕为官,而这些门荫子弟十来岁就轻松入职,吃着俸禄熬资历排辈份,总要讲究先来后到吧,到二十岁就能做到五品大员!更吸引人的是挽郎都是“未壮而仕”!什么意思?入选挽郎的都是十三、四岁的少年,“事毕即授官”。吃皇粮了!这让我想到部队招录文艺兵,入伍的小朋友也是十多岁就穿上了四个口袋的军官服,羡慕嫉妒恨呀!挽郎,在皇帝、亲王、后妃葬礼上,出殡时负责牵引灵柩唱诵挽歌的少年郎。能够有资格当选挽郎的人选,必须是公卿以下,六品以上官员的门荫子弟。也就是说,只有贵族官僚子弟才能做挽郎,关键是,事毕可立即出仕为官!而参加科考的贡生们寒窗苦读十余载,有幸高中进士,尚需长时间等待任命。所以,做挽郎是绕过科举为官的捷径!名相姚崇,剑川节度使韦皋就是挽郎出身。
上篇文章写到贺知章横贯盛唐,官运亨通,功成身退,可谓福寿绵长。
然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贺知章仕途也有波折,因取舍不平,出言不恭,罪过还不小!
开元十三年(725年),贺知章迁为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
开元十四年(726年),岐王李范去世。李范是玄宗李隆基的弟弟,依皇家祖制,要举行隆重的葬礼。礼部依诏负责选拔挽郎。
挽郎,在皇帝、亲王、后妃葬礼上,出殡时负责牵引灵柩唱诵挽歌的少年郎。
能够有资格当选挽郎的人选,必须是公卿以下,六品以上官员的门荫子弟。也就是说,只有贵族官僚子弟才能做挽郎,关键是,事毕可立即出仕为官!
而参加科考的贡生们寒窗苦读十余载,有幸高中进士,尚需长时间等待任命。所以,做挽郎是绕过科举为官的捷径!名相姚崇,剑川节度使韦皋就是挽郎出身。
更吸引人的是挽郎都是“未壮而仕”!什么意思?入选挽郎的都是十三、四岁的少年,“事毕即授官”。吃皇粮了!这让我想到部队招录文艺兵,入伍的小朋友也是十多岁就穿上了四个口袋的军官服,羡慕嫉妒恨呀!
试想,多少才俊苦熬到三、四十岁才入仕为官,而这些门荫子弟十来岁就轻松入职,吃着俸禄熬资历排辈份,总要讲究先来后到吧,到二十岁就能做到五品大员!
可想而知,当遇上做挽郎的机会时,富贵子弟们必然是趋之若鹜!
贺知章时任礼部侍郎,挑选挽郎的重任也就落到他的肩上。
这老头儿虽潇洒豪爽,但颇通礼制,于是按制行事,干脆利索,三下五除二,落实人选交差了事。丝毫不理会那些请托、递话、递条子的烂事。
哪想到这可惹下麻烦了!
因名额有限,僧多粥少,很多认为已经打通了关系的贵族子弟落选了!
这些骄横的子弟聚到一起,喧诉对贺的不满,认为他选人不公平,最后纷纷围到礼部衙门,讨说法。于是,礼部门外就如赶大集一般,人声鼎沸,申斥之声不绝于耳。
最后,演变成集体上访的群体性事件!往小了说是有损皇家颜面,往大了说,盛世大唐,天威何在?
这事就闹大了。衙门不敢管,军队也不敢管,谁敢去动用武力驱散这些豪门子弟?
事态紧急!解铃还需系铃人,还得老贺亲自出马。这老先生命人架上梯子,踩梯子爬到墙头上,拿个纸筒喇叭开展喊话:“各位帅哥,请你们理解我这个老头的苦衷。你们不要只看着眼前这个机会,下一个机会马上就来啦!而且是个更肥的差事!听好了:皇兄宁王也重病在床多时,快不行了!下次我一定给你们安排上。请回去准备吧。”
原话是:“诸君且散,见说宁王亦甚惨淡矣”。
这话真管用,众人一听很有道理,于是纷纷散去。一场群体聚集事件轻松化解!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哈哈。
宁王李宪是嫡长子,皇太子,自愿让位给李隆基。所以他在玄宗眼里甚受器重与爱戴。这位老兄一直活到742年,离这次事件过去17年。哈,那些等着做挽郎的岂不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老贺为息事宁人,情急之下搬出这位宁王说事,实属出言不恭,罪当杀头!
结果,没多久,贺知章爬墙劝少年这件事在京城中沸沸扬扬传开了。
但贺知章在大唐德高望重,很多亲王、皇子都是他的学生,也知道他为人仁厚,不是故意诅咒皇族,也没人跟他较真儿。
唐明皇体恤老贺的苦处,对“取舍不平”和出言不恭不做深入追究,调任工部侍郎了事。
这件事使人不由感慨这贺老头真是命好,犯杀头的罪过却能毫发无损,仕途无碍,真是祖坟冒青烟了。
《旧唐书》原文说“坐徙工部”,古代官职任命用“迁”为升,“徙”为降。
唐朝六部是有次序的,依次为隶,户,礼,兵,刑,工。也就是说,同为侍郎,从礼部调到工部就属于降职了。
这也算贺知章为官生涯中的一次波折吧。
开卷有益,我们共同进步。
注:关于本文所述王薨事件有三个版本,一说岐王李范;一说申王李棇(总);一说薛王李业。这三个版本网上都有相关文章,比较乱。
据考,薛王李业逝于735年,时贺知章任工部侍郎,年代不符,可排除。
剩下两位,《旧唐书》说是“惠文太子”,《新唐书》说是“申王”。据查证惠文太子是李范,逝于开元十四年(726年),而申王李棇,逝于开元十二年(724年)。
又查证贺知章是开元十三年(725年)迁礼部侍郎。对比年代,《旧唐书》比较可信,应是李范。《新唐书》应该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