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清阁对老舍的爱慕越发强烈(请女作家赵清阁同居)
赵清阁对老舍的爱慕越发强烈(请女作家赵清阁同居)然而,刨除时代的大背景,不谈那十年有多荒唐,今天,我们来看一个三个人的爱情故事。不可否认,在动荡的十年里,太多文人遭受了迫害,这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巨大损失。诚然,对于他人的私生活,却是不应该过多置评,但是,这种云淡风轻的态度,却实在让人有些不舒服。纵观古今中外文学史,名人的风流韵事,简直不要太多。而这烂了心的苹果,因为披着文人艳红的皮,竟被说成了是浪漫、是活出了自我。无论是古时的三妻四妾也好,还是如今的一夫一妻也罢,既然选择了组建家庭,那就应该去承担相应的责任。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纳兰容若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一个人的优点格外突出,缺点就可以被人视而不见。
偶然和朋友聊天的时候,谈论到了“自古文人多风流”,朋友笑着说,这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老舍
诚然,对于他人的私生活,却是不应该过多置评,但是,这种云淡风轻的态度,却实在让人有些不舒服。
纵观古今中外文学史,名人的风流韵事,简直不要太多。而这烂了心的苹果,因为披着文人艳红的皮,竟被说成了是浪漫、是活出了自我。
无论是古时的三妻四妾也好,还是如今的一夫一妻也罢,既然选择了组建家庭,那就应该去承担相应的责任。
不可否认,在动荡的十年里,太多文人遭受了迫害,这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巨大损失。
然而,刨除时代的大背景,不谈那十年有多荒唐,今天,我们来看一个三个人的爱情故事。
老舍和胡絜青
故事的男主人公,是一代文学家老舍,我们必须要承认,老舍先生的文学作品,是极具批判性和文学价值的。
因此,老舍先生被逼投身太平湖,也着实令人扼腕。
然而,即便是这样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人,也还是犯了一些“好多人都会犯的错误”。
在感情上,老舍先生似乎是没有担当且贪心的,因为这份担当,最终也导致了三个人,不同程度上的悲剧收场。
佳偶天成1930年,老舍已经31岁了,即便满腹学识,也有着不俗的见识,却也改变不了他是个大龄单身汉的处境。
在那个年代,三十多岁的男人没有娶妻生子,这让周遭的亲朋好友,都操碎了心。
而这一年,25岁的胡絜青,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一心扑在绘画、书法上的胡絜青,没有着急自己的婚恋问题,但是她的家人朋友,却先急了起来。
当时胡絜青与几位女同学,成立了文学团体“真社”,胡絜青受命前去请老舍到学校座谈文学。
这是二人的第一次接触,由于二人见地不俗,倒是颇有共同语言。
胡絜青
眼看着女儿的姻缘线终于要动了,胡絜青的母亲,便私下里暗中安排胡絜青与老舍能有更多的接触。
一来二去,互相欣赏的二人,很快熟络了起来,频频书信往来。
过程中,二人累积了上百封书信,彼此都已经动了凡心。
老舍的求爱信,在如今看来,似乎有些匪夷所思,但是胡絜青却一头栽了进去。
老舍的求爱信中说到,胡絜青要能吃苦、能忍受吃窝窝头,想过好日子不要找自己;而且要求胡絜青要学一技之长,并且不许吵架。
对老舍满眼欣赏的胡絜青,只觉得老舍这是坦率、个性,却没有发现那一丝大男子主义和利己苗头,窗户纸既然已经捅破,二人顺理成章的于1931年4月订婚。
老舍与胡絜青结婚照
同年7月,在罗常培先生的主持下,一对璧人喜结连理。可以说,二人的结合是出于完全自由的意志,并非是当时盛行的包办婚姻。
按理说,自由恋爱修得正果,二人应该会恩爱有佳的。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结婚的前几年,二人生儿育女、夫唱妇随,谁看了都要羡慕的说声:“郎才女貌,神仙眷侣”。
移情佳人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局动荡,无数人奔向了前线,投身抗战,老舍也不例外。
老舍的母亲已然年迈,出于各种考虑,老舍独身前往武汉,将妻儿、母亲留在了北京。
这一点上,胡絜青是值得赞赏的,即便夫妻二人多年分离,胡絜青依然尽心尽力地照顾着孩子和老舍的母亲。
时间转眼到了1942年,老舍的母亲去世了,胡絜青怕前线的老舍无法接受,硬生生地捂下了这个消息,独自操持了婆婆的后事。
当时的环境相当恶劣,即便思念成疾,胡絜青还是没有办法去到老舍身边。
终于,1943年秋天,在老舍挚友的帮助下,几经辗转,胡絜青带着孩子到达了重庆。
只是,她还不知道,自己的丈夫早已移情。
得知妻儿到达重庆的老舍,没有半分欣喜,或者说,他更希望妻儿不要出现在这里。
他早已爱上了另一个,名叫赵清阁的女人,心中已然没有了胡絜青的位置。
不出意外的,赵清阁也是位颇具才情的女人。
由赵清阁主编的《弹花》杂志上,老舍是主要的约稿对象,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两个灵魂不知不觉地靠近,终究还是违背了世俗伦理。
二人在长久的接触中擦出了火花,公然同居在了一起,像是一对真正的夫妻。
多么讽刺,有家室的男人出轨了,对方是一个才女,而由于二人在文学上的相辅相成,一对有违伦理的男女,竟然被认为是“珠联璧合”。
二人共同创作的《虎啸》、《桃李春风》等,在文坛也备受瞩目。
若是说,此时还能为老舍找到一些开脱,说他是因为长久的孤独,和文学上的相吸而犯了错误,那么,接下来老舍的处理方法,就实在是无法为他找出什么体面的借口了。
老舍心里清楚,是自己有负于妻子胡絜青。
但是,飞出去的心却是收不回来了,他整整将妻儿安排在别处,居住了十余天,才将赵清阁送走,草草的清理了赵清阁存在过的痕迹。
即便胡絜青自身也十分优秀,在当时也算得上是进步女青年,但是她依然选择了自欺欺人。
她早已知道丈夫出轨了,但是,她想着,或许将这层窗户纸捅破,二人的日子还能接着过下去。
然而,她低估了丈夫的贪心,也高估了二人的情谊。尽管老舍最终在现实面前,还是选择了胡絜青,但是,心却再也装不下胡絜青和自己的家庭了。
一错再错面对正室的到来,无名无分的赵清阁选择了离开。
插足别人婚姻这件事情并不光彩,赵清阁心里清楚,要么老舍离婚,要么自己退出,没有第三条出路。
遮羞布被扯下的时候,赵清阁尚且可以沉沦在二人爱情的假象里。
但是,胡絜青的到来给她敲响了警钟,而老舍的选择又给了她致命一击。
终究还是比不过吧!别说什么两个人只是在错的时间,遇到了对的人,尽管粉饰得再精彩,尽管他们二人的事情早已人尽皆知,但是,第三者终究是上不了台面的。
如果当时老舍能够有担当一回,坦率的说出自己对胡絜青早已没了爱情,痛快的结束这段婚姻,或许,三个人的人生都会有不一样的境遇。
只是,老舍没有,他这边不想放手并没有错的发妻,另一边又一颗心,全飞到了赵清阁那里。
三人在此期间上演了一出闹剧,赵清阁逃到了上海,老舍便抛妻弃子追着也到了上海。
赵清阁
而最让人无法理解的是,胡絜青竟然还放不下这个屡屡践踏自己底线的男人,于一个月后也带着孩子追到了上海。
闹剧终于还是以赵清阁的回绝,老舍的回归家庭结束了。
接二连三的打击,让胡絜青并不好过,同样难过的还有赵清阁和老舍。
三个在文学造诣上建树颇深的人,在感情面前显得如此无力。
知道赵清阁离开后过得并不好,老舍私下里搜寻着赵清阁的消息,并且时常寄钱接济赵清阁。
或许是赵清阁离开得太过决绝,老舍心中的朱砂痣,还没有变成蚊子血,老舍的心里想的、念的全是赵清阁。
这对胡絜青并不公平,而胡絜青却没有勇气,结束这段名存实亡的婚姻。
眼前人已非彼时人,两两相望,唯余失望。身边的是胡絜青,心中的是赵清阁,在现实和理想的拉扯中,老舍终于把自己逼到了崩溃的边缘。
他迫切地想要逃离,他不想面对自己的家庭,也不想面对自己无法收场的婚外情。
老舍又一次抛下了家庭,远渡重洋逃到了美国去。似乎,足够远的距离,就能给他带来一丝平静。
只是,他错了,他没想到,他如同中蛊一般,疯狂地思念着赵清阁。
老舍寄了一封信给赵清阁,他说他要在马尼拉买一间房子,他请求赵清阁前来,与自己同住。
多么无耻的要求,仿佛换了个环境,两个人的关系,就可以变得正大光明,而国内的家庭,也再不会给他带来道德上的自我厌恶。
幸好,赵清阁拒绝了他。
三个人的故事中,一个渐渐清醒,一个默不作声,一个却还在做梦。
既然无法给出名正言顺的承诺,那么何必还要苦苦纠缠呢?
彼时的老舍并不是权重多金的,赵清阁对他纯粹是灵魂上的欣赏,而他却在妄想靠着这份欣赏,去耽误赵清阁一生的时光。
赵清阁
胡絜青也好,赵清阁也罢,原是早该看透这个男人,对待感情是有多自私的。
一地鸡毛彼时时局早已不同,在国家和赵清阁的呼唤下,老舍重新回归到了祖国的怀抱。一切都变了,一切又似乎都没变,再次归国,老舍万般思绪涌上心头。
赵清阁给二人的感情用“各据一城,永不相见”,画上了句号,老舍被迫将生活扳回了应有的轨道。
老舍成了全国文联主席,子女也借着他的名气,有了去苏联游学的机遇。
胡絜青早已拜在了齐白石先生门下,潜心学习作画。
可以说,此时的胡絜青,要远比当初知道丈夫出轨的时候强大,因为,她似乎也没有那么爱他了。
婚姻披上了敷衍、虚伪的皮,两个人都在这段生活里演起了戏,得过且过。
赵清阁在接触不到老舍的地方独自美丽,其实三个人都知道,这个错误从未淡去。
只是,大家都默契地闭口不提,好像只有这样生活才能继续下去。
生活就是这样,平淡久了便会掀起波澜,动荡的十年来得猝不及防,一时之间全国闹得乌烟瘴气。
曾经有多辉煌,那段年月里就有多狼狈,多少有学之士,在那个年代里,受到了身心双重的打击。
老舍被拉下了文学神坛,组织里的成员对其进行肆意的辱骂和鞭打,灭顶的屈辱感涌向全身,文人傲骨被一下下打断。
强扣在头上的脏水,怎么也抹不去,大家都知道自身难保,谁也没办法帮上谁一把。
老舍死了,他如同自己诸多文学作品中写的那样,投身于太平湖中。
不知老舍自尽前都想到了什么,有没有想到与妻子胡絜青,曾经也是郎情妾意?有没有想到赵清阁小说《落叶无限愁》里的那句:“除非我们一起去跳江,才能逃避现实”。
还是想到了自己曾经的意气风发,亦或是眼下的绝望、无助?这些我们无从得知,我们只能为那段岁月里惨遭迫害的人默默的叹息。
那是一个时代的悲剧,荒唐且毫无意义。
老舍死后,据说赵清阁每日为其焚香,为了老舍终身未嫁,有人说这是深情,实难苟同,并不觉得此举会有什么意义。
既然已经选择了离去,既然早就从三个人的故事抽离,何必还要在人死之后重新入局?
而关于老舍的死,有人将矛盾引向了老舍的妻子和儿女,他们说,在老舍最绝望的时刻,家人的冷漠,给了老舍致命一击。他们说胡絜青的大字报检举,是要了老舍命的罪魁祸首。
老舍的子女说,这是无稽之谈,一切都是一部分人,给当年的错误找出的不堪借口。
也有人信誓旦旦地说,就是家人的漠不关心,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晚年胡絜青
可是,如今再去探讨这些又有什么意义?如果说,真的是胡絜青与其子女对老舍屡次出轨的打击报复,又有谁有资格,站在道德制高点评论对错?
单从三个人的情感故事中,我们没有办法去下定义谁对谁错。有家室却出轨的人是错,知三当三的人也是错,明知感情走到尽头,还死不放手的人也是错。
但是,想要抓住灵魂伴侣似乎也是人性,想要维系家庭似乎也是正常。
三个人都不快乐的故事里,没有一个人彻底清醒,才落得一地鸡毛、令人唏嘘。
过去无法挽回,现在值得珍惜,未来可以改变,庆幸如今再不会掀起那样骇人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