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海南发现虎纹图(海南周刊福虎海南藏)

海南发现虎纹图(海南周刊福虎海南藏)十二生肖陶俑—虎俑:灰陶,即为灰色陶器。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已出现,其材质根据是否含砂,分为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古人在烧陶时,营造1000℃左右的高温环境使陶坯中的铁氧化物还原为二价铁,就可呈现灰色。随着制作技术水平的提高,到了汉代,灰陶大多呈青灰色,质地更加坚实,形状更加规整,表面更加光滑。灰陶烧成之后,人们还会描上彩色的花纹,此类有花纹的灰陶又被称为“彩绘陶”。这一时期的灰陶既有生活用品,又有建筑构件。隋唐时期,精美瓷器大量涌现,灰陶退到了次要位置,常被用作建材或明器,如灰陶砖、灰陶瓦当等。形态呆萌的老虎古人认为老虎有阳刚之气,崇拜老虎图腾,常用老虎的形象制作各种器物,也会将虎形构件作为建筑的装饰品,寄托镇宅辟邪、保佑平安的心愿。海南省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中,有两件灰陶卧虎,时代相同、材质相同,连姿态都如出一辙。这两只“卧虎”体态壮实、腰身宽肥,趴卧在地,一改平常威猛的姿态,多了几分慵懒温和

特约撰稿 莫少银

老虎在中国被誉为“百兽之王”,是刚强威猛、美丽高贵、吉祥如意的象征。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在诗中写道:“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将老虎视为弹奏琴瑟与神仙同在的神兽。中国虎文化源远流长,人们喜欢将虎元素融入各种生产生活用具及工艺品的制作中,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今年春节期间,许多游客走进全国各大博物馆观赏“虎”文物,沾虎(谐音为福)气。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那些藏在海南省博物馆的福“虎”。

灰陶卧虎:

形态呆萌的老虎

古人认为老虎有阳刚之气,崇拜老虎图腾,常用老虎的形象制作各种器物,也会将虎形构件作为建筑的装饰品,寄托镇宅辟邪、保佑平安的心愿。海南省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中,有两件灰陶卧虎,时代相同、材质相同,连姿态都如出一辙。这两只“卧虎”体态壮实、腰身宽肥,趴卧在地,一改平常威猛的姿态,多了几分慵懒温和,像是饱餐之后在草地上沐浴阳光小憩。换一个角度看,又好似猛虎下山,潜行匍匐于丛林之中,即将扑向猎物。

海南发现虎纹图(海南周刊福虎海南藏)(1)

汉代灰陶卧虎。

灰陶,即为灰色陶器。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已出现,其材质根据是否含砂,分为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古人在烧陶时,营造1000℃左右的高温环境使陶坯中的铁氧化物还原为二价铁,就可呈现灰色。随着制作技术水平的提高,到了汉代,灰陶大多呈青灰色,质地更加坚实,形状更加规整,表面更加光滑。灰陶烧成之后,人们还会描上彩色的花纹,此类有花纹的灰陶又被称为“彩绘陶”。这一时期的灰陶既有生活用品,又有建筑构件。隋唐时期,精美瓷器大量涌现,灰陶退到了次要位置,常被用作建材或明器,如灰陶砖、灰陶瓦当等。

十二生肖陶俑—虎俑:

衣冠楚楚的老虎

古代贵族在举办宴飨、征伐、祭祀、丧葬等礼仪活动时,有时会用到与虎相关的礼器。十二生肖俑是古代用于辟邪祈吉的镇墓明器,又名十二生辰俑,对应代表地支的十二种动物属相。这种俑流行于唐宋时期,以陶质为主,也有瓷质、铁质、石质的,通常成组出现。俑的形象,有的是人俑带生肖,有的是人身生肖首,有的是人俑捧生肖,姿态或坐或立。

海南发现虎纹图(海南周刊福虎海南藏)(2)

唐代十二生肖陶俑—虎俑。

省博物馆藏有一组完整的唐代兽首人身十二生肖陶俑。细细端详,这组生肖陶俑造型生动,有的圆睁大眼,咧嘴露牙;有的嘴唇紧闭,不怒而威;有的虎头虎脑,憨厚可爱。其中的虎俑,陶质带釉,为人身虎首俑。虎头昂扬,虎口微张,虎牙微露。身躯规整,身型修长,广袖宽袍,拱手而立,形态自然舒展,可谓衣冠楚楚,似一位正在打躬作揖的臣子,传递出和善吉祥的气息。

虎嘴叼剑供案构件:

面相威严的老虎

供案,又称供桌,是供奉仪式中用于摆放祭祀物品的桌子,为中国传统家具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古至今,供案的形制、大小不断变化,但地位和功能却始终如一。人们站在供案前燃烛点香,端上祭品,以表达内心的尊敬与虔诚。

海南发现虎纹图(海南周刊福虎海南藏)(3)

民国时期虎嘴叼剑供案构件。

省博物馆藏的民国时期虎嘴叼剑供案构件,由木料制成,呈现出虎嘴含着一把利剑的形象,有驱凶辟邪、镇宅祈福的寓意。在供案上嵌刻虎嘴叼剑的形象,缘于古人对动物的崇拜。时至今日,仍有人将猛虎、雄狮等动物视作能与天地神灵沟通的神兽、瑞兽。

值得注意的是,在收集资料时,研究人员发现该藏品与福建地区的剑狮有几分相似之处,这让人不禁猜测,“虎嘴叼剑”的原始创意是否由海南人的先祖自闽迁琼时带来。剑狮,又称“狮咬剑”,是福建、广东等地常见的家园守护神和辟邪物。据传,剑狮原是明代卫所士兵的标配兵器,当时的工匠把盾牌打造成“张牙狮面”的样式,牙缝处刚好可以用来插剑,盾牌发挥了剑鞘的功能。士兵回家时习惯性地将剑插在盾牌上,再将盾牌挂于门楣上,如恰巧遇到海匪或倭寇来袭,可以很快投入战斗。正因如此,倭寇侵扰时有意避开家门口挂有盾牌的人家,以免遭到有力反击。这一偶然现象,让百姓受到启发,大家干脆将盾牌和剑长年挂在门楣上。后来,有人依据盾牌和剑的样式,画出图案,再通过雕刻或泥塑的形式装饰门楣或山脊,久而久之发展成一种民俗。剑狮大多呈现的是狮子的形态,但也有剑狮额上刻着“王”字,似狮又似虎。

同时,这件虎嘴叼剑供案构件的形象与我国西南部少数民族地区用于驱邪祈福的吞口的形象十分相近。吞口通常呈现虎嘴含剑的形象,以木雕的形式悬于门楣之上,石质的吞口则立于城门、渡口、桥道要冲等地。

海南发现虎纹图(海南周刊福虎海南藏)(4)

现代文昌公仔戏木偶(老虎)。

文昌公仔戏虎头木偶:

精致小巧的老虎

文昌公仔戏,又称木偶戏,是非常具有海南地方特色的一个戏曲表演艺术品种。元代,海南就已出现用手托木偶表演的戏班,只是那时的木偶较为简易,形式色彩单一,不像现在的木偶有彩绘、华服加身。木偶的表演形式多达十几种,常见的有拱手作揖、跺脚、拂袖等,也有动作幅度较大的跳跃、翻滚等。

公仔戏表演者手持的人偶常用木材、藤类制作,头部、手部用木头雕刻而成,上半身的肩膀部分用藤条、竹篾编织而成,下半身用木棒支撑,加以袍、裙遮掩,以便于表演者在幕后一边唱戏一边操控。现代人制作的人偶工艺精良,眼睛能转动,嘴巴也能在表演者的控制下张合。

海南发现虎纹图(海南周刊福虎海南藏)(5)

现代文昌公仔戏木偶(小虎头)。

公仔戏的人偶角色包括生、旦、净、末、丑及圣母、雷公、雷婆、仙女等,动物角色有老虎等,两者一共有20多类100多种。省博物馆藏的现代文昌公仔戏木偶(小虎头)、现代文昌公仔戏木偶(老虎),收集自民间,造型生动、精致小巧。收藏展示这两件东西,可以让更多市民游客通过博物馆这个窗口了解海南地方戏曲文化,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图片均为资料图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