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法效果怎样呢(穴位注射真的有那么神奇)
穴位注射法效果怎样呢(穴位注射真的有那么神奇)穴位注射疗法的适应症有报道的,涉及内、儿、妇、外、皮肤、骨伤、五官各科。尤其对各种疼痛性病症、肢体瘫痪、部分内脏病、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疗效独特。我不知道大家对穴位注射的应用如何,从整个穴位注射疗法的发展历史看,随着大家的不断应用,把穴位和药物不断结合和探索,注射部位、注射用药和治疗范围均在不断扩大。从阿是穴、十四经常规腧穴发展到诸多的经外奇穴、头穴、耳穴、第二掌骨侧等;所用药物由起初的封闭用神经阻滞药(如普鲁卡因、强地松等)扩展为各种中草药制剂和一系列维生素、抗生素针剂等等。 穴位注射疗法属于新针疗法之一,创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当时,西医的肌肉注射普遍地应用于各科临床,尤其是封闭疗法被广泛应用于许多疼痛性病症。而疼痛性病症在针灸科为数众多,中西医务人员便将封闭疗法与针灸疗法结合起来,把原先仅用于痛点局部肌肉注射的神经阻滞药物注入穴位达到封闭止痛的作用(即“穴位封闭”)。观察发现,这种
针道窥径——针法之穴位注射
今年,很多不是医疗界的人都知道了一种疗法——“穴位注射”,通过李医生穴位注射苯酚,大家发现原来有这样一种疗法,可以预防外感。其实穴位注射没有那么神奇,也不是一无是处,更不是有的人眼里用来哗众取宠的“大恶不赦”,它只不过是一种疗法,有它的特长,有它的适应症,也有它的禁忌和注意事项。它和任何一种疗法一样,夸大它对某种疾病绝对管用,那是不合逻辑;贬低它和肌肉注射没啥区别,是不符合事实。
我们来看看穴位注射疗法的定义。
穴位注射疗法是在腧穴或病变部位注入不同的药物,通过针刺和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以及药物对经络、腧穴的渗透、刺激所产生的共同作用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穴位注射疗法属于新针疗法之一,创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当时,西医的肌肉注射普遍地应用于各科临床,尤其是封闭疗法被广泛应用于许多疼痛性病症。而疼痛性病症在针灸科为数众多,中西医务人员便将封闭疗法与针灸疗法结合起来,把原先仅用于痛点局部肌肉注射的神经阻滞药物注入穴位达到封闭止痛的作用(即“穴位封闭”)。观察发现,这种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其疗效远远高于单一的肌肉注射、痛点封闭和针刺疗法。继而由单纯的穴位封闭止痛发展为药物穴位注射广泛治疗各科病症。
我接触穴位注射室在大学三年级去保定中医院实习期间,那时候医院里面穴位注射用的非常多,有专门的经络注射室,治疗各种疼痛为主,不过当时我自己的知识水平不咋地,所以也没有学到什么。不过科室的病人不少,说明疗效是很肯定的。
我不知道大家对穴位注射的应用如何,从整个穴位注射疗法的发展历史看,随着大家的不断应用,把穴位和药物不断结合和探索,注射部位、注射用药和治疗范围均在不断扩大。从阿是穴、十四经常规腧穴发展到诸多的经外奇穴、头穴、耳穴、第二掌骨侧等;所用药物由起初的封闭用神经阻滞药(如普鲁卡因、强地松等)扩展为各种中草药制剂和一系列维生素、抗生素针剂等等。
穴位注射疗法的适应症有报道的,涉及内、儿、妇、外、皮肤、骨伤、五官各科。尤其对各种疼痛性病症、肢体瘫痪、部分内脏病、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疗效独特。
穴位注射采用的注射器根据使用药物的剂量大小及针刺的深度选用不同的注射器和针头。常用的注射器为1ml(多用于耳穴)、2ml、5ml、10ml、20ml。常用针头为4-6号普通注射针头,牙科用5号长针头,及封闭用长针头。
常用药物
(1)中草药制剂:复方当归注射液、丹参、板蓝根、威灵仙、徐长卿、雷公藤、鱼腥草、银黄注射液等多种中草药注射液。
(2)维生素制剂:如维生素B1、B6、B12,维生素C等。
(3)其他常用药物:如葡萄糖注射液、生理盐水、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注射用水等。许多供肌肉注射用的药物也可考虑作小剂量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适应症范围较广,凡是针灸的适应症大部分都可用本法治疗。我就不再一一罗列。只是讲讲一些常用的和效果好的疾病。
各种骨伤科疾病比如肩周炎、膝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急性扭伤等是用的最多的,选取的穴位大多是阿是穴。选用的药物大多是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活血化瘀的药物,或者是威灵仙、徐长卿、雷公藤等祛风湿的药物。说起来也是很遗憾的事,这么多年的变革,其实很多很有效的中药注射液因为种种原因都停产了,比如我刚才说的这几种,我参加工作的时候,都可以在市面上找到,现在除了当归和丹参注射液,其他很多都找不到了。我记得我们科室刚开始都有,后来就只有复方丹参注射液,后来说用量少,也不进药了,就改成香丹注射液。骨伤科疾病如果疼痛明显,有时候也会在阿是穴穴位注射时加入少量利多卡因,可以更快的缓解疼痛。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注射液,颗粒大,有部分人会出现过敏现象,大部分都是药疹,一般没什么关系,及时处理就好了。我记得第一次碰到这种情况,已经是我工作3年后的事情,当时觉得怎么这也会过敏啊,是不是不相干啊,同诊室的徐主任说,不过是你碰到的少而已。给予神阙穴闪罐后留罐,取合谷、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痒的感觉很快就缓解了。第二天药疹就退下去了。
神经系统疾病现在用穴位注射的更多,比如头痛、面瘫、痿证、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肋间神经痛等等。常用的药物主要是维生素类药物和神经营养药,如果剧烈疼痛,也一样会用利多卡因和维生素、甲钴胺混合注射,一般来说穴位注射的量要远远小于封闭。注射的部位大多是神经走行的位置。比如说周围性面瘫,我多半会结合穴位注射。像桡神经、尺神经、胫神经、腓神经损伤,也多半会结合穴位注射。效果比单纯针刺还是要好一些。这些大多用维生素或者甲钴胺注射液。
内科疾病也会用穴位注射,记得以前有个本院的职工,诊断为冠心病,一直不吃药,就在我那里穴位注射复方丹参注射液,一般是心俞和督俞交替,每周两次,症状控制的很好。咳嗽、哮喘我们也会用穴位注射来治疗。最早我们用核酪注射液,后来就找不到这个药了,改用胸腺肽注射液,效果真的奇好。其实绝大多数针灸能治疗的疾病,穴位注射都可以治疗,不仅能够延长针灸的疗效,也能够发挥药物作用。
下面介绍两个个穴位注射效果很好的疾病。
顽固性呃逆是个很令人头痛的事情,我们碰到的大多是会诊病人,原发病引起或者手术引起顽固性呃逆,找到我们会诊的时候往往都打了好多天了。一般情况下我们也不会用穴位注射,都是针灸和点穴会用的多,只是有的病人把了针就打,主管医生又老是打电话找,那我们就会用穴位注射,常用的穴位是足三里、内关、膈俞、胃俞、三阴交。一般用一个或两个穴位。常用的药物是维生素B6、654-2、胃复安、利他林。利他林效果不错,但是是精麻药,开具不方便。654-2效果也不错,需要注意的事我们的每天用量,不能超过该药的单次用量,有一次我用了两支654-2注射足三里穴,结果呃逆好了,患者腹胀明显,出现了肠麻痹。
尿潴留也是一个针灸科经常会诊的疾病,大多是盆腔术后引起的,常用的穴位注射的穴位是八髎穴、肾俞、中极、三阴交,一般认为是盆丛神经损伤引起,我们会选用甲钴胺或者维生素B1、B12常规配合针灸治疗。而如果出现了急性的尿潴留,膀胱膨隆明显,可以用新斯的明注射八髎穴,像这样1ml、2ml的注射液我们都是稀释后用,每个穴位打2ml,目的是为了保持对穴位一定的持续刺激。
穴位注射疗法部位一般选择肌肉丰满处。
一种是直接在病变部位注射。软组织损伤选择最明显的压痛点或肌肉的起止两端;脊椎病变多选择督脉和夹脊穴,将药液注入到神经根附近。
另外一种是按常见病症的针灸配穴方法局部选穴、循经选穴或辨证选穴。一般选3~5穴为宜。耳穴注射同耳针疗法选穴。
穴位注射疗法的操作方法同一般肌肉注射大同小异,从消毒、进针、抽回血到推药、出针这五个环节与肌肉注射完全相同。不同之处有二点:一是要求选取一定的腧穴或相应的病变部位;二是进针后要求有得气感,这种得气感有酸胀感就可以,不要求循经感传,如果出现循经感传,应当推出针尖少许,再推药物。
急性病可每日注射2次。一般同一部位隔日1次,反应强烈者可隔2~3天注射1次,10次为1疗程,休息5天后进行下一疗程的治疗。注射穴位可轮换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要注意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还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过敏反应,一般不选用容易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作为穴位注射用药。对副作用大的药物应慎用。避开血管注射,特别是那些不能作静脉注射的药物更应谨慎。应掌握好进针的角度、方向或深度,以防伤及内脏及神经干,引发不良后果。脊髓腔内不宜作穴位注射,以免对脊髓造成损害,严重者可导致肢体瘫痪,所以脊椎间隙(督脉)、风池、风府穴、哑门穴一般都不进行穴位注射。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由于穴位大多在神经干附近,穴位注射时针尖时有可能触及到神经干时,患者会出现强烈触电感,此时应立即退针行浅部注射,或改变方向注射,切不可将这种强烈触电感视为好的针感而盲目地反复提插,以免损伤神经。比如内关穴,下面就是正中神经,很容易碰到,所以进针后一定要慢慢推进,在适当的位置就可以推注药水,不要盲目追求针感。
关节腔内不宜作穴位注射,否则,因药物难以吸收容易引起关节红肿疼痛等不良反应。膝关节的内外膝眼,如果掌握不好,最好别进行穴位注射,尤其是一些中药制剂,颗粒大,假如进入关节腔,很容易引起关节肿胀疼痛。
最后我想说的是,穴位注射绝不等同于肌肉注射,很多病人都是西医治疗没有效果,我们用同样的药物进行穴位注射,但是却疗效很明显。它是结合穴位和药物的双重作用,由于有吸收的过程,也可以形成较为长久的刺激,因此效果会更加持久。
同样穴位注射效果虽然肌肉注射,药物的用量也少,但是对注射的技术要求要高一些,对选择的药物的要求要窄一些,所以不是所有可以肌注的药物都可以改成穴位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