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诸葛亮夺取南郡后续(诸葛亮南征与贵州开治)

诸葛亮夺取南郡后续(诸葛亮南征与贵州开治)建宁太守雍阚,乃汉朝什方侯雍齿之后,今结连孟获造反,牂牁郡太守朱褒、越雋(雋上还有山字头)郡太守高定,二人献了城。只有永昌太守王伉不肯反。“建兴三年,益州飞报:‘蛮王孟获大起蛮兵十万,犯境侵掠。诸葛大军喝水诸葛井;毕节有诸葛亮七星祭祀的诸葛武侯祭七星遗址等。那么诸葛亮南征都到过贵州的哪些地方呢?

诸葛亮夺取南郡后续(诸葛亮南征与贵州开治)(1)

诸葛亮夺取南郡后续(诸葛亮南征与贵州开治)(2)

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老幼皆知,其一生鞠躬精粹的精神一直为后世传颂。

诸葛亮夺取南郡后续(诸葛亮南征与贵州开治)(3)

在贵州,也有很多诸葛亮有关的遗迹与传说:

  • 安顺有诸葛亮驻军的诸葛营;

  • 诸葛大军晒甲胄的晒甲山;

  • 诸葛大军喝水诸葛井;

  • 毕节有诸葛亮七星祭祀的诸葛武侯祭七星遗址等。

那么诸葛亮南征都到过贵州的哪些地方呢?

  • “建兴三年,益州飞报:‘蛮王孟获大起蛮兵十万,犯境侵掠。

  • 建宁太守雍阚,乃汉朝什方侯雍齿之后,今结连孟获造反,牂牁郡太守朱褒、越雋(雋上还有山字头)郡太守高定,二人献了城。只有永昌太守王伉不肯反。

  • 现今雍阚、朱褒、高定三人部下人马皆与孟获为向导官,攻打永昌郡今王伉与功曹吕凯会集百姓,死守此城,其势甚急。

  • ’孔明乃入朝奏后主曰:‘臣观南蛮不服,实国家之大患也。臣当自领大军前去征讨。’”

  • 这是《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兴兵南中(今天的云贵广大地区)的原因描述,但《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三国演义》的来源。

    《三国志·诸葛亮传》载:

    • “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这简明扼要的说明了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也证明七擒孟获是真有其事,不像空城计一样是编造的。

    西汉时期,汉武帝为了修建五尺道,曾经向贵州大量移民,成就贵州早期的四大家族。

    到了东汉末年,贵州的大家族有了新的变化。部分汉族大姓和少数民族首领得到很大发展,拥有了大量的武装部队。

    如建宁、云南、兴古和牂牁郡的焦、雍、娄、爨、孟、量、毛、李等都有很大的势力,到刘备建立蜀汉时,则是爨和孟两姓最大。

    诸葛亮夺取南郡后续(诸葛亮南征与贵州开治)(4)

    刘备白帝托孤以后,汉族豪强建宁太守雍阚看蜀汉内忧外患、自古不暇之际反叛蜀国,公开投向东吴,并称

    • “天无二日,士无二王。今天下派分,正朔有三,远人惶惑,不知所归”。

    为了换取孙权的信任,还捕杀了蜀国益州太守正昂,并将继任太守张裔绑缚到东吴,于是孙权任命其为永昌太守。

    在雍阚和孟获的利诱和煽动下,牂牁郡太守朱褒、越崔郡太守高定都起兵响应,一时间,蜀地多叛,南中地区岌岌可危。


    2

    面对这次叛乱,诸葛亮采取了先抚后剿、积极准备的方针,并遣使与东吴修好,切断雍阚与东吴的联系,经过两年多的准备以后。

    在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起三路大军展开平定南中之战。

    • 左路军由马忠率领进攻牂牁郡且兰(今福泉一带)朱褒;

    • 中路军以李恢为主帅,由今毕节向益州(云南曲靖一带)进军;

    • 右路军为主力军,由诸葛亮本人亲自率领进攻越雋(雋上还有山字头,今攀枝花昭通一带,下同)郡。

    其大致进军路线如下:

    诸葛亮夺取南郡后续(诸葛亮南征与贵州开治)(5)

    诸葛亮南征进军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反叛者中孟获的地盘大部分在云南,朱褒的老窝主要在贵州,越雋郡大部在四川。

    南下大军兵分三路。

    1. 诸葛亮自领的西路军进攻实力最强的越嶲郡高定主力,路线是成都到宜宾,然后折转向西,走昭通、攀枝花南部、会泽到楚雄双柏一带,然后又折转到大理、昆明一带;

    2. 中路军由庲降都督李恢带领,主要任务是从驻地平夷县(今贵州毕节)沿小路迂回益州郡(今曲靖一带)进攻孟获老巢——其时孟获已经带兵离开北上增援高定去了——切断孟获退路;

    3. 东路军由门下督马忠带队,走今重庆南部进入遵义然后到达今福泉黄平一带,主要进攻朱褒。

    从进军路线中,我们可以看到进入贵州的主要是马忠率领的东路军,至于诸葛亮和李恢率领的西路军和中路军在宜宾折向云南,进军的时候并没有走贵州。

    东路军马忠到达重庆后南下,经遵义攻击福泉黄平一带的朱褒。结果一战就把叛军灭了,马忠留在当地善后,没有向西和诸葛亮大军会合。

    中路军在晋宁一带与诸葛亮会合,共同进攻孟获。

    诸葛亮夺取南郡后续(诸葛亮南征与贵州开治)(6)

    图文无关

    这场战役中,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建议,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大量的历史故事,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七擒七纵和火烧藤甲军了。


    3

    距离安顺市中心不到30公里的安顺开发区幺铺镇歪寨村布依族就有藤甲军的后人,他们传承了藤甲的制作技术和工艺,此外,在安顺乌戈国的部落景点。

    诸葛亮夺取南郡后续(诸葛亮南征与贵州开治)(7)

    安顺藤甲乌戈国景点

    《三国演义》地九十回“驱巨兽六破蛮兵,烧藤甲兵七擒孟获”中载:

    • “带来洞主曰:‘此去东南七百里,有一国,名乌戈国。国主兀突骨,身长丈二,不食五谷,以生蛇恶兽为饭;神有鳞甲,刀箭不能侵。

    • 其手下军士,俱穿藤甲;其藤生与山涧之中,盘于石壁之上;国人采取,浸于油中,半年方取出晒之;

    • 晒干复浸,凡十余遍,却才造成铠甲;穿在身上,渡江不沉,经水不湿,刀箭皆不能入;因此号为‘藤甲军’。

    • 今大王可往求之。若得彼相助,擒诸葛亮如利刀破竹也’”。

    从这段中我们可以看出藤甲的制作过程,与今天安顺的农民做藤甲基本是一致的。同时,有学者就安顺的藤甲进行研究,认为就是诸葛亮讨伐时期的遇到的藤甲军的藤甲。

    诸葛亮夺取南郡后续(诸葛亮南征与贵州开治)(8)

    那么诸葛亮到过安顺没有呢?

    我们先看安顺民间流传的几个故事:

    • 关岭县来源于关索岭,而关索岭相传就是关羽之子关索南征之战到达此处,战胜孟获,并体恤爱民,修路搭桥,至今还有古战场遗迹,。

    • 并有大战遗迹,至今还有灞陵桥(当地人称关索桥),关索岭,双泉寺,顺忠祠(后为关帝庙)等许多和南征有关的传说和遗迹。

    诸葛亮夺取南郡后续(诸葛亮南征与贵州开治)(9)

    关索岭上的古驿道和古关遗址

    • 《徐霞客游记》亦记载:“索为关公子,随蜀相诸葛亮南征,开辟蛮道至此。”

    诸葛亮夺取南郡后续(诸葛亮南征与贵州开治)(10)

    霸陵桥(当地人称关索桥)遗址

    在安顺镇宁县有一座晒甲山,晒甲山下的牛口村,村里老人流传诸葛亮率军追孟获经过晒甲山时,突然天降大雨,雨后他就命令士兵们脱下盔甲,在山上晒了起来。

    • 后来,盔甲晒干后,诸葛亮到了村里,由于天色已晚,见此处宽阔,于是就地扎营。后人称其扎营的地方为诸葛营。

    • 此外,该村的古井、池塘也与诸葛亮有关。比如,村里一口已被掩埋的井,就叫诸葛井。

    • 同时,村内的洗马塘则被传是诸葛亮军队在此洗马,这些战马撒尿沿着一条河沟流去,该河沟则被称为马尿河。

    • 另外镇宁县打邦乡有一个孔明塘。传说诸葛亮征南追孟获过此时到过此地,因气候很热,诸葛亮下河中洗澡,故后人称为孔明塘。

    传说中我们能看到不少蛛丝马迹,那史料呢?

    《镇宁县志》载:

    • “诸葛营:在卫城南45里狼洞屯侧,相传诸葛亮南征,屯兵于此,遗址尚存”。

    《安顺府志》载:

    • “在坡东二十里,又名粮仓洞。天开一窍,前后通明。相传孟获曾屯粮于此。”

    清代佛教住进“粮仓洞”后改名清凉洞。众教徒在门口立有一块碑,碑文记载此洞最早为孟获的“粮仓洞”。

    诸葛亮夺取南郡后续(诸葛亮南征与贵州开治)(11)

    粮仓洞

    除此之外,《安顺府志》还有孟获屯、孟获洞、关索岭、晒甲山、孔明塘的记载。

    《续修安顺府志》第一卷地理志载:“擒孟山,通志云:‘在城东南二十里,雄踞郡南’。”

    传说在这个大山擒得孟获一次,至今还有古战场遗迹。

    结合地名、传说和府志,诸葛亮南征应该是到了安顺一带的,且最有可能是在七擒七纵的战斗过程中到达的。

    路线则可能就是通过今天的曲靖沾益等到兴义(战后诸葛亮曾置兴古郡,治所宛温(今兴义))然后到达镇宁一带。

    同时这也和今天贵州西北、西部和西南部及安顺部分地区苗族、布依族和苗族均有诸葛亮事迹和传说相契合。


    4

    说完安顺,我们说说毕节。

    平雍闿和孟获以后,诸葛亮从晋宁出发,经曲靖,沿秦初常頞修筑的五尺道北上,经宣威渡过北盘江通过威宁进入贵州,从水城西面至毕节(蜀汉平夷都督府),并与马忠的东路大军会师平夷。

    此时马忠已平定牂牁朱褒之乱,南中基本平定。

    诸葛亮夺取南郡后续(诸葛亮南征与贵州开治)(12)

    七星关古驿道

    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在平夷都督府(今毕节)以军功封李恢为兴亭侯、安国将军,仍留守建宁,驻平夷;

    封马忠为牂牁太守,驻且兰;马忠“处事能断,恩威并之,是是以蛮夷畏而爱之”,马忠死后当地民众还立庙祭祀。

    封协助南征的彝族首领济火(或作火济、二世齐齐火,彝名妥阿则)为罗甸王,治理慕胯(今大方、黔西一带)。

    《三国志》载:

    • “丞相亮南征,济火积粮通道,佐丞相擒孟获,命世为罗甸君长”。

    济火的后裔在贵州建立了两个小国:罗甸国和罗氏鬼国。

    元朝为亦西不薛总管府,明朝被封为贵州宣慰使,直到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结束。

    其在贵州西北地区统治长达1474年,是贵州建制最早,世袭最长,占地最广,影响最大的安氏大土司。

    诸葛亮夺取南郡后续(诸葛亮南征与贵州开治)(13)

    大方贵州宣慰府

    之后,诸葛亮又在毕节七星关要隘筑坛祭七星(这就是毕节七星关名称的由来),并抽调营兵驻汉阳山(今赫章平山)镇守。

    诸葛亮到毕节时已是深秋,为了赶回成都,诸葛亮率所属将士仍延五尺道经赫章(汉阳)、威宁进入云南昭通、彝良、盐津出四川高县至宜宾原路返回,年底至成都。

    • 《三国志·后主传》:“建兴三年十二月,亮还成都。”

    现收藏于毕节市大方县奢香博物馆内的“相传为蜀汉时济火所立,碑上有建兴年号”的《妥阿哲纪功碑》记载:

    • “与汉官同心协力,助帝出征,视为贤能老臣。在楚敖山设宴,给卧龙先生接风。与之结盟。

    • 本帅所统率的人,都听命令,若有反叛之心,叫他不得好结果。红日东升就出发,分三路进军,大帅领中军,对叛逆者进行征讨之后,捷报频频传来,本帅很高兴。

    • 彝君长的江山多么绚丽,阿哲家的辖地将永世繁荣,如阳光灿烂,堪称乐土。攻打孟获是我们参与的,穿着皇帝家赠给的冠冕袍带,俨然一位王侯。

    • 于建兴丙午年封韵酬功。世世雄长于此地”(此为译文,原碑为彝文)

    诸葛亮夺取南郡后续(诸葛亮南征与贵州开治)(14)

    妥阿哲纪功碑拓片

    这从另一个方面讲述了诸葛亮的南中之战和在毕节的情况。

    同时也说明了诸葛亮回军路线中至少到了贵州的威宁、赫章、大方、七星关等地。


    5

    南中之战耗时6个多月,蜀军最终取得完胜。

    取得完胜后的诸葛亮采取了多项措施治理南中(云贵地区)地区,其中对云贵影响最大的传授百工技艺,发展农事。

    而最有名的则是“不留兵”“不留粮”的策略。

    为了配合政治上的安抚政策,诸葛亮在贵州地区传授百工技艺,发展农事,帮助当地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

    将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和铁犁、牛耕等技术在贵州推广,教当地民众修建房子、织布、种植水稻等。

    诸葛亮夺取南郡后续(诸葛亮南征与贵州开治)(15)

    《华阳国志》中还提及诸葛亮在云贵地区提倡和推行文化教育,以图谱等方式在少数民族中进行基础的文化宣传教育。

    这些措施对贵州古代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乃是云贵地区各民族的开治之举。

    诸葛亮夺取南郡后续(诸葛亮南征与贵州开治)(16)


    《三国演义》第九十一回载:

    长史费祎入谏曰:

    • “今丞相亲提士卒,深入不毛,收服蛮方;目今蛮王既已归服,何不置官吏,与孟获一同守之?”

    孔明曰:

    • “如此有三不易:

    • 留外人则当留兵,兵无所食,一不易也;

    • 蛮人伤破,父兄死亡,留外人而不留兵,必成祸患,

    • 二不易也;蛮人累有废杀之罪,自有嫌疑,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不留人,不运粮,与相安于无事而已。”(此段《三国志》亦有载)

    诸葛亮“不留兵”“不留粮”的决策首先安抚了云贵地区的各政治大家,使他们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诚意。降服的孟获后来官至御史中丞,孟琰则到辅汉将军。

    其次得蜀国得到了实惠,“不留兵”“不留粮”并不是不纳税,不上贡。事实上,南中的民众不仅要向蜀国“输租赋”还要缴“金银、丹、漆、耕牛、战马,供军国之需”。

    • 《华阳志》就载:“南中平,军姿所出,国以富饶”。

    再次这也显示了诸葛亮的政治家风范,也使得他在云贵地区各民族中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尽管诸葛亮在南中待的时间并不长,但在当地留下的遗迹和传说却出人意料的多。在民国时期,学者曾对西南民族地区进行乡野调查,发现在黔滇两省与诸葛亮有关的遗迹就达到18处之多。调查表明,在西南各族中,很多民族甚至将他视为神明。

    《云南志》载:

    • “永昌城,古哀牢地……有诸葛武侯城,城有神庙,土俗咸生敬畏,祷祝不阙,骑马遥望庙皆下马趋走。”


    • 傣族认为是诸葛亮教会他们盖房子。

    • 傈僳族则传是诸葛亮教会他们开辟水田,种植稻谷。

    • 苗族的传说中,诸葛亮曾教导他们种植糯米,织布,编鞋,牛耕,还制造了他们习俗中最重要的乐器——鼓。你说阿幼朵是不是也学会了呢?

    诸葛亮夺取南郡后续(诸葛亮南征与贵州开治)(17)

    美丽的阿幼朵姐妹

    • 在德昂族人中,诸葛孔明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传说他们耕田是孔明教的,谷种也是孔明给的,房子是孔明建的,连猎头习俗也是源于孔明。

    诸葛亮夺取南郡后续(诸葛亮南征与贵州开治)(18)

    • 景颇人与基诺族一样,也认为诸葛亮是他们的祖先,他们尊称孔明为阿公阿祖。在祭祀中,首先就要请出诸葛亮的神位。

    • 传说彝族的火把节也与诸葛亮有关。在诸葛亮南征时,济火率领的彝族百姓箪食壶浆迎接王师,在晚上就沿河燃起火把为汉军照明并欢歌,后来逐渐发展为火把节。

    诸葛亮夺取南郡后续(诸葛亮南征与贵州开治)(19)

    彝族火把节


    6

    就贵州而言,虽然诸葛亮只到过贵州的西南和西北地区,但是我的威望和影响是影响了整个贵州。

    在贵州建国前,武侯祠就有十几处之多,还有很多的诸葛庙,诸葛碑等,其发明的孔明灯在整个贵州几乎都有人在放。

    诸葛亮夺取南郡后续(诸葛亮南征与贵州开治)(20)

    诸葛亮的七擒七纵、不乱杀人、传授百工技艺、发展农事、 “不留兵”“不留粮”等对云贵的诸多治理措施是汉武帝移民入黔之后对贵州影响最大的举措。

    是贵州建省之前对贵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全方位多层次的影响之举。

    堪称贵州的民众尤其是少数民族的开治之举,这也是迄今为止诸葛亮在贵州各民族心中享有崇高威望和一直被敬仰、崇敬和爱戴的原因。

    诸葛亮夺取南郡后续(诸葛亮南征与贵州开治)(21)

    五丈原诸葛庙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