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坛职教中心校长(校长论坛无锡科职院长孙兴洋)
金坛职教中心校长(校长论坛无锡科职院长孙兴洋)我所在的学校,是江苏省第一所由开发区办、办在开发区的公办高职院校。2003年,无锡高新区为了满足产业和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举办了这所学校,并形成了“省管、市属、区办”的体制机制优势。学校周边有3000多家企业,有近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有53家世界500强,有450个超亿元重大产业项目。产业链相对完整、高层次人才集聚。开发区的技术技能先导优势,为学校高质量办学提供了基础和保障。我将从办学、育人和治理三个方面,结合所在学校的探索与实践,就产教融合的未来走向谈几点认识。无锡科技职业学院院长 孙兴洋:无锡科技职业学院院长 孙兴洋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充分体现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彰显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也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如果缺少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就丢了“根”,失了“魂”。“教”应该服务于“产”的发展,“产”应该
我国共有职业学校1.12万所,在校生超过3000万人,虽然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但我国职业教育仍然存在着教学质量不被广泛认可、社会吸引力不强等诸多问题,甚至引起了广大家长对“普职分流”的恐慌。新《职业教育法》确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强调“国家发挥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5月6号,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撰文中特别提到“职业教育强化产教融合”。
虽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一直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但行业企业参与不足是显而易见的问题。新《职业教育法》明确了企业的办学主体地位,提出对在职业教育中做出成绩的企业给予奖励和政策优惠,这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意味着什么?《教育家》杂志线上圆桌论坛第X期邀请职业学校校长参与主题讨论,关注《职业教育法》修订带来的变化。
议题一:学校与企业如何开展合作?
议题二:产教融合将走向何方?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院长 孙兴洋: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院长 孙兴洋
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充分体现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彰显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也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如果缺少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就丢了“根”,失了“魂”。“教”应该服务于“产”的发展,“产”应该引领教的改革与发展方向。我认为,要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关键要在产教融合的“融”字上下足功夫,才能助力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我将从办学、育人和治理三个方面,结合所在学校的探索与实践,就产教融合的未来走向谈几点认识。
我所在的学校,是江苏省第一所由开发区办、办在开发区的公办高职院校。2003年,无锡高新区为了满足产业和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举办了这所学校,并形成了“省管、市属、区办”的体制机制优势。学校周边有3000多家企业,有近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有53家世界500强,有450个超亿元重大产业项目。产业链相对完整、高层次人才集聚。开发区的技术技能先导优势,为学校高质量办学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虽然,独特的体制机制与技术技能的先导优势,为我们学校打通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随着产业的升级,我们也发现人才培养与高新技术发展之间依然还存在着“时差”,在客观上表现为,专业调整“跟不上”产业转型升级速度、技能习得“跑不过”岗位技术迭代速度、素养培育“达不到”技能社会建设要求等问题。新职教法的颁布为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基本遵循。
“融经济”——聚焦需求导向,学校办学要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新职教法在第二章第十四条,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做了描述与界定,提出,要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放在首位,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建立育训并重、职普融通、层次贯通、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职业教育体系。这一条,为职业学校办学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方向引领与路径框架。
我认为,培养学生、服务地方应该是产教融合的最终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把“聚焦高水平,服务学生成长成人;聚焦高质量,服务开发区发展”作为学校的办学初心与价值追求。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省级以上开发区2698家,在开发区内的高职院校有272所,占比近20%。在长三角有开发区508家,域内有高职院校90所,长三角开发区内的高职院校占全国开发区内高职院校近三分之一。开发区作为一个区域新旧动能转换的先导区,对开发区职业教育提出了“紧随科技进步、紧贴产业发展、紧扣岗位需要”人才培养要求。我们将人才培养改革“关口”前移到开发区人才供需“缺口”上,聚焦需求导向,构建了“三环耦合”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与改进方案。按照“学校与园区同频、专业与产业联姻、教师与企业结亲、学生与岗位配对”的要求,实现了人才培养由被动适应向主动调整的转变。所开设的32个专业与高新区产业契合度达到了100%,毕业生留在开发区就业的比例始终保持在45%以上。
“融资源”——聚焦共享共赢 人才培养要系统融聚社会各界力量。新职教法在第三章“职业教育的实施”中,从专业目录、教学标准、教材建设,一直到技能大赛,通篇十三条都在强调,要汇聚行业组织、企业等社会各界力量参与职业教育,推进资源共建共享,实现产教共创共赢。
我认为,在新的发展阶段,职业教育要认真贯彻“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紧扣“一体化”“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以系统思维,推进人才培养由“碎片化”向“体系化”发展。要实现这个目标,就是要以教育与产业的“外循环”,驱动教育与培训的“内循环”,以高质量的职教体系,服务地方产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以我校为例,一是在面向市场、促进就业方面:开发区与学校共建紧缺人才实训学院,引入头部企业的先进产业技术资源,面向全国100多所本科院校,招收了近万名本科生,校企合作开展“3 1”贯通培养,解决企业对本科生“上手快”的需求,为产业高端与高端产业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在满足高新区短期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同时,将国际先进行业标准转化为课程、教学与考核等标准的成果,调整专业(群)设置,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锻炼师资队伍,为专业改革发展谋得先机。
二是在面向实践、强化能力方面:围绕产业园区,园校企共建特色产业学院,形成“校企双主体、工学双轨道、理实一体化”工学交替路径;开发“课岗贯通”项目化课程;建立“岗位导向、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依托高层次人才“共推互聘”项目,组建校企混编教学团队。实现学知识、仿流程、做项目的“学仿做”零距离培养,增强学生的行动能力。
三是在面向人人、因材施教方面:区校共建新吴区社区学院,面向社区原住民(普通居民、失地农民、失水渔民)和新市民(外来务工人员、大学毕业生、海归人员、外籍人士等)开展各类学历教育、非学历培训、社会文化生活培训;面向行业和企业开设“培训 学历”定制班,开展在职职工、转岗职工知识更新、技能提高、素质提升培训以及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实施“农民工求学圆梦”项目和残疾人技能帮扶项目,形成覆盖全域的人才供需服务网络,助推产城融合、乡村振兴。
应该说,以技术先导为特征的紧缺人才实训学院、以支撑协同育人为特征的特色产业学院、以供需服务网络为特征的社区学院,与以人才培养为主体的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四院融通,相得益彰,既能系统融聚社会各界力量,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又能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培养目标。
“融文化”——聚焦互塑共生 学校治理要着力融汇多元文化要素。新职教法明确提出了“七个坚持”,我认为,它为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的构建和治理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基本遵循。 职业教育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合作走向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典型特征。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和跨界教育,更应该聚焦多元主体的互塑共生,实现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
众所周知,一段时间以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存在政府热、民间冷;上面热、下面冷;学校热、企业冷的问题。究其原因,还是“你打你的鼓,我敲我的锣”,没有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我用了六首歌来描述学校和企业的各自状态:
学校:你知道我在等你吗? 企业:我一直在你左右。
学校:我是一只小小鸟。 企业: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学校:明天你是否依然爱我。 企业:明天会更好。
我想,学校和企业要同唱一首歌——《你和我》。
我们通过调优人才培养方案、调顺人才供需矛盾、调适校内校外环境、调和利益主体关系等“四调”举措,培养“心中有爱、眼中有人、肚中有货、手中有艺”的“四有”新人,实现学生、学校、企业、社会“四方”满意,打造“共创、共建、共赢、共享”的“四共”职业教育命运共同体。使学校获得更多优质资源,学生得到更好培养并高质量就业,企业获得更多服务和更多人才,实现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们改变以学校为主体的传统管理,突破物理空间,打破学校围墙,形成文化校园。由所在开发区牵头组建学校理事会,构建了“地校协同”一体化育人组织,形成政、行、企、校多主体协同治理平台,将人才培养植根于开发区多元文化土壤,形成“互动互融”浸入式文化治理。
一是推进特色吴地文化进校园,区校共建“新吴学习强国线下体验馆”“新吴马克思主义青年学校”等平台,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二是推进先进产业文化进校园,围绕物联网、集成电路和智能制造等地标产业,校企共同打造专业文化,涵养学生的职业理想和工匠精神。
三是推进优秀境外文化进校园,校企校联合培养学生的国际眼光和民族情怀,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来源:教育家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