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天津人为啥叫姐姐(天津人为啥管所有女性都叫)

天津人为啥叫姐姐(天津人为啥管所有女性都叫)如今新时代,女性市民走在路上,随便什么人过来,就是一声“姐姐”,喊不老又显得亲切,的确省了不少事儿。你唤她大姑,再折理,她也挑不出刺儿来,做生意,就得有这么点讲究。只是,你可千万别太精明,看见买菜的妇女风华正茂,套近乎,唤一声“大嫂”,再看见买菜的妇女上了年纪,更亲切地唤一声“奶奶”,惹麻烦了,人家一辈子没出阁,你怎么就唤人家是大嫂呢?再说人家老太太只有两个女儿,没有儿子,你唤人家是奶奶,明摆着是骂人。轻的,啐你一口,重的,白拿你两棵白菜,不给钱了。所以,唤大姑最保险,你出阁了,是大姑,你没出阁,也可以是大姑,到了90岁,还没出阁,仍然是大姑。

众所周知,天津人有个对女性的统一称呼“姐姐”,读作“结界”。

基本上到99,下到10岁出头,年纪大就是老姐姐,年纪轻就是小姐姐,一般来说都叫不错。不过也不能乱用,年纪大称呼年纪太小的,绝没有满头白发的老太太管小女娃子叫“姐姐”的。

天津人为啥叫姐姐(天津人为啥管所有女性都叫)(1)

这个“姐姐”风大约是2000年兴起的,但是老年间,天津卫不喊“姐姐”喊“大姑”。

那时走街串巷卖鱼、卖菜的小贩,吆喝着:“萝卜、茄子、大白菜呀!”应声从院里出来一位妇女买菜,小贩迎上去:“大姑,您挑点嘛?”1斤萝卜、2斤土豆,生意做成,和和气气,“明日再来,给我捎点鲜姜来。”连明天的生意都有了。

只是,你可千万别太精明,看见买菜的妇女风华正茂,套近乎,唤一声“大嫂”,再看见买菜的妇女上了年纪,更亲切地唤一声“奶奶”,惹麻烦了,人家一辈子没出阁,你怎么就唤人家是大嫂呢?

再说人家老太太只有两个女儿,没有儿子,你唤人家是奶奶,明摆着是骂人。轻的,啐你一口,重的,白拿你两棵白菜,不给钱了。

所以,唤大姑最保险,你出阁了,是大姑,你没出阁,也可以是大姑,到了90岁,还没出阁,仍然是大姑。

你唤她大姑,再折理,她也挑不出刺儿来,做生意,就得有这么点讲究。

如今新时代,女性市民走在路上,随便什么人过来,就是一声“姐姐”,喊不老又显得亲切,的确省了不少事儿。

天津人为啥叫姐姐(天津人为啥管所有女性都叫)(2)

一句“姐姐”藏学问

在社会交往中,用亲属称谓招呼并无亲属关系的陌生人,可以拉近心理距离,显得亲切真诚,这种称谓理念早已在天津形成传统,所以初来乍到的外地人,对这种俩人还不认识就论上“七大姑八大姨”的叫法,有点不适应。

天津人,尤其是做买卖的商贩,嘴都跟抹了蜜一样甜,这是商业行规的体现,和气生财。到了店铺,别管买不买,商贩都会热情地招呼一句:“姐姐,您了看点嘛?”不管什么时代,做生意和顾客打照面,开宗明义第一条就是打招呼,究竟使用什么称谓,里面的学问可大着了。

天津人为啥叫姐姐(天津人为啥管所有女性都叫)(3)

打个比方,比如十七八的一个闺女,周日陪着妈妈外出购物,到农贸市场买菜,娘儿俩都被小贩称为“姐姐”,管闺女叫“小姐姐”,管年长的叫“老姐姐”。母女俩相视一笑,都会觉得舒服受用。为嘛?闺女听后心里颇得意,觉得自己长大了,人家没管自己叫“小孩”,说明已然受到社会的尊重。

天津人为啥叫姐姐(天津人为啥管所有女性都叫)(4)

妈妈那边就不用说了,更是开心,在外人看来自己和闺女跟亲姐妹似的,说明还很年轻。您说这菜还愁卖吗?“姐姐”这个称谓,可以说符合了各个年龄层次女性的心态,是多少年来智慧的结晶。

天津人为啥叫姐姐(天津人为啥管所有女性都叫)(5)

此外,天津的女性长辈面对陌生的年轻女子,有时也称之为“姐姐”。这是怎么个原因呢?例如:一位大娘领着三四岁的小白眼儿逛街,路旁小摊散发着烤山芋诱人的香味,小白眼儿吵着要吃。于是,六十来岁的大娘停住脚步,对盯摊儿的一位三十多岁的妇女说:“姐姐,这烤山芋怎么卖?”外地过客听了,或许会产生疑惑:这叫法可乱了辈分啊,大了好几轮的老太太怎么管小年轻儿叫“姐姐”呢?其实大娘这声“姐姐”,是替小白眼儿叫的。而绝非认为卖烤山芋的女青年比自己容颜还老。天津人有这种叫法的习俗,比如闺女管自己的爹叫姥爷,这一听不乱了“辈儿”么?其实是以她的孩子口吻叫的。

一句“姐姐”不犯忌

有很多女性一些隐私不方便透露,比如年龄、婚姻状况、体重等等。特别是现在人们晚婚晚育的情况越来越多,对不熟悉的女性更是不能瞎叫。咱就拿走街串巷挑担卖菜的举个例子。小贩看见一位前来买菜的妇女,三十来岁,漂亮贤惠,小贩主动招呼一声:“大嫂!……”后面半句还没说出来就招来白眼儿:“德行!谁是你大嫂!”小脸儿一绷,妇女气哼哼地走了。旁边买菜的大娘小声说:“你这个冒失鬼啊!人家是大闺女,还没出阁呢!”卖菜小贩说:“嗨,我哪知道啊!”吃一堑长一智,你可能只是随口一叫,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就是称呼犯了忌。

天津人为啥叫姐姐(天津人为啥管所有女性都叫)(6)

因此,在平常社交中,面对陌生的女性,在选用称谓时,天津人特别注意其婚姻状况,比如“嫂子”、“大婶”、“大妈”、“大娘’之类表示已婚的称谓,使用的时候特别慎重。在对婚姻状况不明的情况下,“姐姐”这个词就成了最保险的称谓,您了出阁了是姐姐,还没出阁的也是姐姐,怎么叫都不犯忌。

可能有的人就纳闷了,那为嘛要叫“姐姐”,不叫“妹妹”呢?在天津的社交礼仪中,对于年龄相仿的陌生异性,天津人习惯称“哥”不称“弟”,体现的是尊重;称“姐”不称“妹”,除了尊重之外,还显示大气与正派,规避了轻佻。您想如果一张口就“妹妹长”“妹妹短”的,疑似情语,听着就有点儿酸,容易产生误解,以为这位男士有其它“动机”。而且管对方叫妹妹,也得看人家愿意不愿意,而男士自谦地叫一声“姐”,让人家挑不出礼儿来,不落包涵。

现在天津话的“姐姐”,已经从十五六的小姑娘,到四五十的中年妇女,全部涵盖在内。“姐姐”称谓,融合了商业文化的精细、移民文化的热情和市井文化的纯真,体现天津人的宽广胸襟和爽朗情怀,加之幽默元素的融入,使之成为了更具有深厚含义的“天津话”。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