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战最后怎么盈利(卖1个亿利润两三百万)
价格战最后怎么盈利(卖1个亿利润两三百万)中国建陶近40年高速发展,价格战如影随形,最近几年尤为猛烈。《陶瓷信息》曾发起统计,自2017~2020三年间,几乎所有陶瓷产区抛光砖、大理石瓷砖、仿古砖、中板等品类的价格跌幅均达到20%~40%。地铺石、岩板等新兴品类价格跌幅更猛,甚至直接“腰斩”。疯狂的“价格战”,牺牲了利润,换来了销量,坑死了同行,累死了自己……大批陶瓷企业因此陷入低水平经营泥潭。开年伊始,部分陶瓷产区、陶瓷厂、化工原料厂生意火爆,生产线昼夜不停、紧锣密鼓赶订单,排队拉砖的货车将厂门口堵得水泄不通。这看似繁荣、产销火爆背后的“利润微薄”之剧痛,却如人饮水,甘苦自知。“有订单,没利润”是近年来很多陶瓷企业、经销商、化工色釉料企业的真实写照。很多企业表面上生意红火,但薄如蝉翼的利润,在刨去杂七杂八的成本费用之后,可能辛辛苦苦一年到头,只剩下三瓜两枣。如果再遇上“十年难得一遇”的煤炭、天然气价格飙涨,稍有不慎就赔本、亏损。
未经陶瓷信息网书面允许,禁止转载本文。
“同样的产品,总有同行的报价比你更低。”2022开年,疫情复发、燃料价格飞涨,让全国各地的陶瓷企业措手不及,陶瓷行业经历了艰难的开局。但相比疫情、成本暴涨,“同行间无底线的价格战”更令人揪心。
因为,疫情也好、成本也罢终究只是暂时的——疫情总有平复日,成本终有回落时。
而“杀红了眼”的恶性价格战,激战犹酣,不仅一眼望不到尽头,而且疯狂的状态更胜往昔,仿佛不杀个“你死我活”不会罢休,最后的结果不外乎耗死同行、重伤自己……
开年伊始,部分陶瓷产区、陶瓷厂、化工原料厂生意火爆,生产线昼夜不停、紧锣密鼓赶订单,排队拉砖的货车将厂门口堵得水泄不通。这看似繁荣、产销火爆背后的“利润微薄”之剧痛,却如人饮水,甘苦自知。
“有订单,没利润”是近年来很多陶瓷企业、经销商、化工色釉料企业的真实写照。很多企业表面上生意红火,但薄如蝉翼的利润,在刨去杂七杂八的成本费用之后,可能辛辛苦苦一年到头,只剩下三瓜两枣。如果再遇上“十年难得一遇”的煤炭、天然气价格飙涨,稍有不慎就赔本、亏损。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陶瓷企业、供应商吐槽:“不管什么产品,总有更低的报价出现,搞得大家都没利润、都没活路。”大部分陶企、行业人士一边对“疯狂”的价格战深恶痛绝,一边又主动或被动地打起了价格战,并且像患上“毒瘾”一般,很难戒掉。
疯狂的“价格战”,牺牲了利润,换来了销量,坑死了同行,累死了自己……大批陶瓷企业因此陷入低水平经营泥潭。
痛心的“价格战”:卖1个亿,利润两三百万中国建陶近40年高速发展,价格战如影随形,最近几年尤为猛烈。《陶瓷信息》曾发起统计,自2017~2020三年间,几乎所有陶瓷产区抛光砖、大理石瓷砖、仿古砖、中板等品类的价格跌幅均达到20%~40%。地铺石、岩板等新兴品类价格跌幅更猛,甚至直接“腰斩”。
痛心的是,抛光砖早已利比纸薄、800*800mm抛釉砖烂成了“大路货”、岩板半年内卖出了“白菜价”(实际上折算成千克,单价还比不上白菜)、外墙砖利润仅剩1元/㎡,西瓦利润每片“以分为计”……
去年前三季度,广东一家陶瓷企业销售额5亿多元,利润却仅有2000多万,利润率约4%;还有供应商说“去年卖了1个亿的原材料,利润才两三百万。”
这样的低利润绝非个例,据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数据,2021上半年建陶行业的利润率仅为5.67%,是建材家居大类中,最不赚钱的行业。
近两年,最令陶瓷人印象深刻的是岩板的价格战。说起岩板的价格战,曾有厂家如是描述:“搞价格的不只我们一家,我们不搞价格,其他人也会搞,这就是市场,现实中的市场。”
有的企业急于回笼资金、减少库存压力而降价促销;也有企业纯粹是为了抢市场、抢客户而恶意降价……说起价格战,很多企业一脸无奈:“同行的价格战对我们经销商体系产生了巨大冲击,为了稳定经销商,我们也只能被迫降价应战。”
去年10 月 26 号,江西高安、四川夹江、山东淄博、湖北四大陶瓷生产区行业协会共聚湖北武汉,带着众多陶瓷企业的重托,共同发布《倡议书》,倡导各地陶瓷企业“规范行为,抵制低价倾销、以次充好”。
《倡议书》提及:在建材市场及工程项目上,协会秘书处不断接到低价倾销和以次充好恶性竞争的现象反映,有的企业目无各种材料涨价“新政”,所售产品明显低于成本价在销售;有的企业还玩起了“明升暗降”的小花招等,利用涨价的机会,倾销劣质产品,更有的经机套现,逃废银行债务……
多个陶瓷产区共同发声呼吁,并联合发文抵制低价竞争,这在陶业发展史上极其罕见,其背后是行业无序竞争、盲目杀价的悲痛现实,是企业切齿痛恨、束手无策的扼腕叹息。
为了严厉打击恶性降价,保持产品价格的总体稳定,在北方某陶瓷产区,园区管委会甚至还曾联合当地工商局、市监局,研究具体对策,从政策层面约束企业经营行为,但收效并不显著。
低价抢市场:“生意火爆,就是没钱赚”一些陶企生意火爆,货如轮转,并非因为产品具有领先优势,而是因为忙于为其它企业贴牌,或者低价倾销,产品结构、档次长期无明显优化与提升,产品价格陷入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的恶性循环。
3月份,中部某陶瓷产区有陶企反映,广东一线品牌到当地贴牌,800×800mm的砖价格不到18元/片,而且还要开发票、压款,根本就没钱赚,但不贴牌产能又没法消耗。
北方产区也有陶企表示,广东一线品牌的贴牌订单就是“鸡肋”,去到当地贴牌搞招投标,把价格压到极点,产能较大的企业自产自销难以维持,只能被迫低价拿下订单。
实际上,一线大牌也有难言之隐。不少大品牌称,房地产工程集采对于瓷砖的采购,经过数不清的轮番价格厮杀,单价、利润下滑早已跌至低谷。有的品牌为了拿下订单不计成本,有时候报价低于行业公认的成本价。
而且,自去年下半年以来,随着房企暴雷频现,工程集采的风险挑战显著增大,陶企为了控制合作风险,在客户的选择上更倾向于大型央企、国企,但这类企业数量有限。“大家都在往同一条赛道挤,使得工程集采渠道的竞争更加激烈,价格战杀得更猛。”
一直以来,低价中标饱受诟病,部分招标单位在招标环节忽视质量要求,唯价格论,造成中标价低于甚至远低于成本价,成为企业提升产品质量的突出障碍。而中标企业,为获取利润,只能在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等方面压缩成本,以牺牲产品质量来弥补亏损。
以品控为例,一些陶企低价中标的订单,由于价格逼近成本,品质非常一般,陶企采取的质检标准,往往是最低要求的国家标准,而非企业的内控标准。
为了控制成本,“性价比”优先成为不少陶企向上游采购原材的准则,并深刻影响到下游供应商,近几年囿于利润微薄、恶性竞争而退出陶瓷行业的供应商不在少数。
“实际上,现在供应商做得都很艰苦,但企业得先活下去,只要不亏损,再低的利润都得去做,否则很容易造成客户流失。”不少供应商坦陈,近几年大量的釉料公司只能靠“低价”去争抢市场,以求“硬抗”到最后,有时候为了维持客户关系,甚至还要亏本完成订单。
形象展示 图文无关 科达制造
价格战背后,被牺牲的品质同样的一片砖,生产成本到底是多少?不同厂家往往有不同的答案,有的厂家生产线能耗低、效率高,更具成本优势;而有的厂家缺乏生产优势,只能在产品质量上“动心思”:用劣质原料、减少烧成时间、将瓷砖减轻减薄……
可以想象,如果企业一味地通过“价格战”来拉动销售,在不能保证利润的前提下,一定会伤及产品本身,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产品质量越做越差。
2022年,各类生产成本暴涨,而瓷砖售价却很难同步上涨。在原料采购上,很多陶企直接要求供应商降价,并指明要降多大幅度,而供应商能降就降,不能降就只能牺牲原料品质。“没有优质的原料,哪来优质的产品”。
近年来,精装房成闹心房、质量问题频现的新闻屡屡被曝光。木地板是纸做的、门窗材料是最薄的、各类五金不敢用力、瓷砖铺贴各种缺陷……几乎所有的装饰材料,包括水电、管道等隐蔽工程,都是市场上最便宜的大路货。
那些低价竞争的厂商,会一遍遍告诉消费者,同样的产品、同样的花色,品牌厂家贵那么多,绝对是花冤枉钱。但他绝不会告诉消费者,为了降低成本,他同时降低了品控标准,使产品质量存在诸多的后期隐患。
低价竞争,最终导致“两败俱伤”的局面。在激烈而混乱的价格战下,一些走品质路线的陶企,很难卖出理想的价格,只能随波逐流。而一些“价格战”的发起者,成也价格败也价格,价格战“杀”到最后,自己也成了受害者。
当价格战打响的时候,没有真正的赢家!当生意难做的时候,价格战也不是最后的救命稻草!把价格做“烂”,行业抛弃你连招呼都不会打……
快分享本文给你的好友阅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