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陶渊明为什么不愿采菊花(那枝常开不败的菊花)

陶渊明为什么不愿采菊花(那枝常开不败的菊花)外祖父的名士风范和父亲的恬淡平和,就是流在陶渊明血管里的血,刻在骨子里的本性———“性本爱丘山”。先天的遗传,后天的影响,出世做官实现济世的抱负和厌恶仕途黑暗想辞官出世的思想,时时在陶渊明的脑海中激烈交锋。在29岁之后到41岁归隐之时,他时仕时隐。这种人生状态,就说明了这种出世入世两种矛盾思想的激战。《晋书·孟嘉传》:“有风到至,吹嘉帽堕落,嘉不知觉。温使左右勿言,欲观其举止。嘉良久如厕,温令取还之,命孙盛作文嘲嘉,著嘉坐处。嘉还见,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叹。” 孟嘉在聚会中帽落而依然风度翩翩,当人们嘲笑他时,又能从容应对使四座叹服。后遂用“孟嘉落帽、山头吹帽、山头落帽”等称扬人的气度宽宏,风流倜傥,潇洒儒雅。碰到有感触的事,就驾车去龙山,顾影痛饮,就超然世外的仙人。曾祖陶侃官至大司马,曾经处于当时的权力中心。陶侃出身寒门,凭借军功,走上仕途,深受皇帝器重,逐渐走进东晋的权力中心。陶侃死

作者:胡秀红

陶渊明为什么不愿采菊花(那枝常开不败的菊花)(1)

谈到隐士高人,脑海里总是会想起一位躬耕田园,东篱采菊之时忽然被南山的幽美邈远的景色所吸引,心驰神往。陶渊明不禁脱口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此以后,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绝佳状态,成了迁客骚人自我救赎的一剂良药,成了他们苦苦追求的精神家园。东篱的菊花,成了他们心中一枝常开不败的花朵。

为了理想,为了生活,陶渊明在官场混了13年。他忍受不了官场的黑暗,最终回到他的田园,种庄稼维持生活,也种下一株历久弥香的菊花!

陶渊明为什么回归田园?观照他的成长和为官的经历,或许可以窥见真实的原因。

陶渊明为什么不愿采菊花(那枝常开不败的菊花)(2)

一、祖父建功立业积极进取的入世思想影响了他的前半生

曾祖陶侃官至大司马,曾经处于当时的权力中心。陶侃出身寒门,凭借军功,走上仕途,深受皇帝器重,逐渐走进东晋的权力中心。陶侃死后,他的军权被别人夺走,家道开始败落。陶渊明的父亲呢,史料记载较少,陶渊明《命子》诗中提到父亲,“于皇仁考。淡焉虚止。寄际风云。冥兹愠喜。”意思是说先父仁慈,恬淡寡欲不求功名。暂时托身仕途,得失不喜不怒。陶渊明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但是父亲恬淡温和的形象,却令他记忆深刻,终生不忘。

功绩赫赫的祖父,是陶渊明心中的榜样,他也想像祖父那样,有所作为。少年时立下大志,很想像祖父那样当个大官。“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他29岁时就做官,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小官,都不能让他施展抱负。尤其41岁之后,时局动荡不安,官场腐败,门阀制度森严,陶渊明对现实不满,然而又无能为力。督邮刘云的检查,成了促使他弃官归隐的导火索。

陶渊明为什么不愿采菊花(那枝常开不败的菊花)(3)

二、外祖父孟嘉清高儒雅超然潇洒的名士风流影响了他的后半生

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早年就是闻名遐迩的才子,受到桓温赏识,长期做他的幕僚。穆帝听说他的美名,亲自接见他。孟嘉借口脚有病不方便走路推辞,皇帝还是命人扶着他进宫。孟嘉温文儒雅,襟怀淡泊,有清高的节操,凭着自己的正直待人接物。龙山落帽就是说的他的故事。

《晋书·孟嘉传》:“有风到至,吹嘉帽堕落,嘉不知觉。温使左右勿言,欲观其举止。嘉良久如厕,温令取还之,命孙盛作文嘲嘉,著嘉坐处。嘉还见,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叹。” 孟嘉在聚会中帽落而依然风度翩翩,当人们嘲笑他时,又能从容应对使四座叹服。后遂用“孟嘉落帽、山头吹帽、山头落帽”等称扬人的气度宽宏,风流倜傥,潇洒儒雅。碰到有感触的事,就驾车去龙山,顾影痛饮,就超然世外的仙人。

外祖父的名士风范和父亲的恬淡平和,就是流在陶渊明血管里的血,刻在骨子里的本性———“性本爱丘山”。先天的遗传,后天的影响,出世做官实现济世的抱负和厌恶仕途黑暗想辞官出世的思想,时时在陶渊明的脑海中激烈交锋。在29岁之后到41岁归隐之时,他时仕时隐。这种人生状态,就说明了这种出世入世两种矛盾思想的激战。

陶渊明为什么不愿采菊花(那枝常开不败的菊花)(4)

三、去世的妹妹直接成全了陶渊明回归田园的梦想

陶渊明做彭泽令不久,远嫁武昌的妹妹因病去世,妹妹的去世反倒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的最漂亮的借口。陶渊明兄妹情深,他奔丧情切,于是借口妹妹的丧事,辞去官职。此时的他已人到中年,仍然做着一个小小彭泽令,跟他的远大志向相距甚远。仕途的险恶,再加上社会动荡不安,使得陶渊明身心俱疲。“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他把官场当作“尘网”“樊笼”,可见他是多么受不了束缚,多么想回归田园。

陶渊明在彭泽做了80多天县令,他再也无法忍受东晋官场那股老态腐朽之气。贪污腐败的督邮刘云,凭什么让人们恭迎他?陶渊明大喊一声:“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胸中隐忍多年的一口闷气,化成千古绝尘的《归去来兮辞》,何其潇洒!

他引吭高歌“归来吧归来吆,浪迹天涯的游子”。他反省了,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回,但未发生的事尚可补救。过去进入了迷途,但不算太远,已觉悟如今的选择是正确的。“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他归心似箭,心情轻松愉快,恨不得一步到家,遗憾的是时间依然不紧不慢地,天亮的太慢了。“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恨晨光之熹微”。

终于看到家门了,他像个孩子似的跑起来,“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善解人意的妻子早就安排好了欢迎仪式,仆人和孩子站在门口,夹道欢迎。“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刚进院子,他看见了亲自种的菊花长势正好,带着幼儿们进入屋室,早有美酒溢满了酒樽,享受天伦之乐。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看看院子里的树木,倚着南窗寄托傲然自得的心情,觉得住在简陋的小屋里也心满意足。可以天天到院子里散步,或者拄着拐杖出去溜达溜达,随时随地做下休息,抬头望着远方的云气从山里冒出,倦飞的小鸟飞回巢中;夕阳西下,可是他还是看不够,赏不足,手抚孤松久久地徘徊,流连忘返。“携幼入室,有酒盈樽。”“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陶渊明终于过上了梦寐以求的田园生活。茶余饭后,就和家人说说知心话,农闲时弹琴读书。一年之计在于春啊,春天就在西边田野里开始耕种了。有时驾上一辆有帷的小车,有时划一叶扁舟,有时经过幽深曲折的山谷,有时走过高低不平的山路。春暖花开,草木茂盛,水流潺潺。万物一到春天便生长茂盛,大自然生机勃勃,不由得感叹人的一生真是短暂,无法和大自然相提并论。“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人过四十天过午”,人到中年了为什么不放下心来享受余生?趁着春天大好的时光,外出踏青,或者拿起农具除草培土,登上高岗放声长啸,沿着清清的溪流吟诵诗篇。顺其自然走完生命的路程,抱定乐安天命的主意,还有什么可犹疑的呢!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陶渊明为什么不愿采菊花(那枝常开不败的菊花)(5)

四、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官场失意的陶渊明,不仅实现归隐田园的梦想,并且开创山水田园诗派,成为一代宗师——-隐逸诗人之宗。在归隐田园的二十年里,他收获了一生中最多的诗歌。在“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里,他耕田读书饮酒,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逍遥如神仙,尽享人生乐趣。从此,陶渊明成了安贫乐道固守节操的符号,世外桃源成了无数雅士向往的精神家园,陶渊明种下的那棵菊花闪耀着璀璨的光芒,吸引着无数崇尚自由的灵魂!

归隐之后十二年,东晋灭亡,陶渊明看着门阀制度森严官场腐败的东晋,走向了毁灭。陶渊明此时虽然归隐田园,但还是有很多感慨,唉,那个自己曾经想大展宏图的国家,自己寄寓理想和希望的国家,却因沉疴太重,走向消亡。他忍不住借着酒兴写下了有名的诗篇《饮酒》,在文化沃土上种下了一株永远的菊花,盛开于古今文人墨客的心田,氤氲着千年的幽香,源远流长: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为什么不愿采菊花(那枝常开不败的菊花)(6)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