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兔儿爷泥塑的象征(兔子爷皮影毛猴)
老北京兔儿爷泥塑的象征(兔子爷皮影毛猴)毛猴。除了兔儿爷和皮影外,还有一种玩意儿在老北京广受欢迎,它就是毛猴。毛猴精灵可爱,且用料简单,可以被雕琢成千姿百态的芸芸众生,以物代猴,以猴代人,用以承载创作者对世间万象的感知和情怀。据“制猴专家”介绍,在毛猴作品的制作中,最难的其实不是制作毛猴本身,而是制作场景中的道具。因为毛猴本身很小,所以它们拿的、用的、吃的、玩的就更小,只有比例合适了,才会更真实。毛猴的身上不仅承载了老北京人对动物的喜爱,还有创作过程中老北京人身上那种执着、认真范儿。冬虫。除了以上静态的玩意儿外,还有一种活生生的动物最惹老北京人喜爱,它就是昔日老北京人家随处可见的冬虫。所谓冬虫,就是指在寒冷的冬天依然欢畅鸣叫的草虫。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蛐蛐、蝈蝈,这两种生物在如今的老北京人家还常能见到。蝈蝈是男高音,声音清越响亮。老北京人玩蝈蝈的历史非常久远,据史料记载,在明朝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明代袁宏道在《促织志》中曾说道:“
在老北京,有很多民俗玩意儿非常流行,它们不仅给老百姓带来了欢乐,也装点了北京城,使北京城的古典味道更加浓厚。
兔儿爷。说起兔儿爷,很多人都非常感兴趣:粉白嫩生的小脸蛋儿涂一点胭脂,长长的白耳朵上描着浅红,小巧的三瓣儿嘴,细长的丹凤眼……活灵活现。兔儿爷是老北京城包括现在都非常流行的一种玩意儿,很多来自外国的游客专门去古老的北京胡同寻找它,买了带回家乡。因为他们觉得,兔儿爷是最具北京特色的风俗玩意儿。很多老北京人都记得这样的场面:一过七月十五,兔儿爷摊摆得满北京城都是。前门外、鼓楼前、西单、东四,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摊位,摊儿上搭着楼梯式的木架,上面摆满大大小小的兔儿爷,当时的人称这种现象为“兔爷山”。说起兔儿爷,不得不提它的由来故事!
相传,在天上月宫里生活着嫦娥姑娘,嫦娥姑娘的身边有一只非常漂亮可爱的小玉兔,这只小玉兔每天最主要的活计就是捣药。一年的中秋节期间,北京城闹瘟疫,月宫的玉兔便来到了凡间给老百姓看病。可是由于很多人死于瘟疫,玉兔满身白,老百姓都认为它不吉利,所以哪家都不让它进门。玉兔为了赶紧给老百姓治病,就去庙里借神像的盔甲打扮成一个男人的样子。在玉兔的帮助下,京城里染了瘟疫的老百姓身体都恢复了健康,京城又恢复了昔日安宁的场景。老百姓们为了感谢玉兔对京城人们的爱护和帮助,就在每年的中秋节制作很多兔儿爷来纪念它。由于它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时候,是一副着戎装的样子,所以兔儿爷的形象也都是身着戎装。
皮影。在老北京城,除了兔儿爷外,最流行的玩意儿当属皮影了。皮影的主要制作原料是皮革,样式非常多变,每个人物都由头、上身、下身、两腿等共十一个部分连缀组成,繁冗花纹雕刻细腻,造型考究,令人爱不释手。除了北京外,河北的皮影艺术也非常发达,但北京皮影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它颇具独特性,每个人物都有自身独一无二的内涵,绝不会出现“一身多头”的现象。除此之外,北京皮影在用色上也非常考究,不仅大胆,而且对比浓烈。皮影以其灵动、鲜活,给老北京人带来了很多欢乐和美好的回忆。
毛猴。除了兔儿爷和皮影外,还有一种玩意儿在老北京广受欢迎,它就是毛猴。毛猴精灵可爱,且用料简单,可以被雕琢成千姿百态的芸芸众生,以物代猴,以猴代人,用以承载创作者对世间万象的感知和情怀。据“制猴专家”介绍,在毛猴作品的制作中,最难的其实不是制作毛猴本身,而是制作场景中的道具。因为毛猴本身很小,所以它们拿的、用的、吃的、玩的就更小,只有比例合适了,才会更真实。毛猴的身上不仅承载了老北京人对动物的喜爱,还有创作过程中老北京人身上那种执着、认真范儿。
冬虫。除了以上静态的玩意儿外,还有一种活生生的动物最惹老北京人喜爱,它就是昔日老北京人家随处可见的冬虫。所谓冬虫,就是指在寒冷的冬天依然欢畅鸣叫的草虫。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蛐蛐、蝈蝈,这两种生物在如今的老北京人家还常能见到。蝈蝈是男高音,声音清越响亮。老北京人玩蝈蝈的历史非常久远,据史料记载,在明朝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明代袁宏道在《促织志》中曾说道:“似蚱蜢而身肥大,京师人谓之聒聒,亦捕养之。”蝈蝈之所以被叫这个名儿,就是因为它的叫声里含有一种“蝈蝈蝈蝈”的音。蝈蝈的体积非常小,然而饲养起来却十分讲究。蛐蛐要放在葫芦里养着,为了让它们能叫得欢畅,葫芦还需要每天用茶水冲洗、晾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