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爱你(我爱你现在去死吧)
现在我爱你(我爱你现在去死吧)公司剥削、抑郁症、网络暴力、身心戕害……短短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内,三位韩国艺人离世。
「自杀」这个词,最近显得格外刺眼。
今天的热搜榜第一,就是「央视揭露韩国娱乐圈自杀魔咒」。
短短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内,三位韩国艺人离世。
公司剥削、抑郁症、网络暴力、身心戕害……
你永远无法想象一条鲜活生命被压垮之前,背负过怎样的压力。
「雪花论」已经被滥用。
但不可否认的是,看似「主动选择」的自杀案件背后,或多或少都确实存在着助推手。
那么。
助推手是否有罪?
言论自由与教唆杀人如何界定?
鼓励自杀能否被判定为他杀?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藏在下面这部纪录片里——
《我爱你,现在去死吧》
I Love You Now Die
光是片名,就已经透着一股窒息感。
也确实是桩耸人听闻的事件。
2014年7月13日,18岁美国少年康拉德被发现死于一辆卡车中。
死因是一氧化碳中毒。
警方判定:自杀。
年纪轻轻就放弃生命,着实令人感到遗憾。
开始,大家都只当这是一起寻常案件。
但随着调查深入,却发现另有内情。
在死者的手机中,警察发现了上千条短信。
全都是他与女友米歇尔的互动。
聊天内容触目惊心,对方频频发来这样的消息:
你为什么不直接喝漂白剂?
上吊、跳楼、用刀捅,有很多方法。
你什么时候动手?
你今天会自杀吗?
不要再逃避了。
照你之前说的做就可以。
毫无疑问,米歇尔在建议、鼓励甚至是催促康拉德自杀。
很难想象这是情侣身份的人会做的事,实在令人毛骨悚然。
随着越来越多的消息浮出水面,这对青少年的交往引发了巨大的轰动。
不仅成为一起打破司法惯例的特殊案件,更是凭借着劲爆话题,演变成了一出网络上的「热搜连续剧」。
全美人民都热切关注和讨论着后续发展;
各家媒体也是不知疲倦的持续报道。
故事被越传越神。
甚至吸引到了HBO的注意力,将整件事的前后经过拍成了纪录片。
也就是今天在说的这部片子。
导演艾琳·李·卡尔。
过去执导过《在金牌的核心:美国体操丑闻》、《死了的妈妈才是好妈妈》(《恶行》原型)、《黑钱》等高分纪录片。
全都是极具话题性、挑战禁忌底线的社会热点新闻。
此次的「短信杀人事件」也是同样。
纪录片结合了检方、辨方、亲友、专家、学者等各方视角。
抽丝剥茧、层层深入,逐步探访案件的真相。
事情还要从头说起。
2012年2月,16岁的康拉德与同龄人米歇尔,在亲戚的介绍下相识了。
两人一见如故,迅速确定了男女朋友关系。
然而,在交往的两年时间多里,尽管彼此相隔不过一小时车程的距离,但他们的见面总共不超过5次。
短信却发了上千条。
是真正的互联网时代的恋情。
康拉德患有严重的抑郁症与社交焦虑,一直抱有自杀的念头。
而这个想法得到了米歇尔的支持。
她不仅给他「出谋划策」,做「心理辅导」;
更是积极鼓励他将自杀想法付诸行动。
最令人心寒的一个细节。
在康拉德实施自杀的中途,因为求生本能和难以对抗的恐惧,一度离开已经充满一氧化碳的汽车。
准备放弃自杀。
然而,电话中的米歇尔却以「命令」式的口吻,要求他回到车里。
说要「有始有终」。
结果我们都知道了,这个男孩的生命永远停在了18岁。
在康拉德的尸体刚被找到,教唆短信还没被发现的时候,米歇尔曾短暂地以「哀伤女友」的形象,大大博取了身边人的同情。
大家都来安慰和关怀这个可怜的姑娘。
要知道。
米歇尔其实人缘一直不好,没什么朋友,甚至和父母关系都十分疏远。
但她十分渴望外界的关注。
过去曾连续给同校女生打多通电话、疯狂发短信,只为了能和她们玩到一起。
结果适得其反,愈发被孤立。
而此次男友康拉德的死,却让她一夜之间成为了大红人。
她甚至以康拉德的名义,广邀同学举办了一场慈善锦标赛。
并且玩得非常开心。
这些信息,后来都由检察官在庭上披露。
自然地引起了康拉德父母巨大的愤怒。
在他们看来,米歇尔的所作所为,就是在拿康拉德的生命当游戏。
是为了满足自己病态的关注欲与表演欲。
康拉德的父亲在接受采访时,痛哭流涕地指控:
「如果不是米歇尔,康拉德就不会死。」
当然了,做父母的想追究米歇尔的责任。
但实际操作并不容易。
自杀的念头是康拉德起的,车也是他自己准备的。
整件事中最挑战公众底线的,康拉德中途下车,米歇尔要求他回去。
确实残忍,但归根结底,清醒状态的康拉德依然拥有自由意志,可以选择拒绝。
只是他没有这么做。
在过往的案例中,并无针对「鼓励自杀」的刑罚。
如何才能对米歇尔定罪呢?
在多番辩论后,法庭决定以「过失杀人罪」进行起诉。
认定在此桩具体事件中,被告人虽然远在千里外,但却利用短信实施「杀人」。
鼓励自杀也是一种犯罪。
这可以说是开了司法先河。
罪名起诉只是第一步;
接下来,便是康拉德父母与米歇尔双方之间的过招。
互相往对方身上甩锅。
作为反击,米歇尔一方也提出指控:
如果自己有罪,那么康拉德的父母更有罪。
因为康拉德的抑郁症,根源正来自于他的父母。
很早以前,康拉德就目睹了大人间难看至极的离婚。
父母关系破裂后,他跟着父亲生活。
没想到却不幸遭遇家庭暴力。
根据警察的证言。
在康拉德生前,他的父亲会因为一些很小的事,就将儿子一通痛揍。
程度严重脑震荡的地步。
父亲的新女朋友在冷眼旁观之余,还会附赠语言暴力。
为此,康拉德一度逃离家庭。
早在2012年,康拉德与米歇尔相遇不久,他就因为自杀闹到过入住精神病院。
在受到米歇尔「协助」自杀之前,他一共四次尝试轻生。
其中一次非常接近死亡。
康拉德还曾经告诉米歇尔:
他的母亲曾无意中看到了自己的笔记本屏幕,上面是他搜索如何自杀的网页。
但他的母亲什么也没有说。
无视了。
做父母到这个份上,真的能完全撇清自己,将责任全都推给一个女孩吗?
在康拉德死后,他的母亲曾自责:
「如果当初我让他离他爸爸远一点,也许事情会变得不一样。」
而他的父亲又是怎么解释的呢?
我父亲就是这么教育我的。
我也是这么教育康拉德的。
再来一次,我也会这样做。
理直气壮,毫无愧疚之意。
儿子为什么会深陷抑郁症,他似乎没有一点自觉。
但以上这些家庭内幕,媒体才不在乎。
这桩发生在两个青少年间的,耸人听闻的教唆杀人案,吸引了马萨诸塞州乃至全美的目光。
热度、眼球、点击量,有这些就够了。
他们精心挑选米歇尔在庭上的不恰当表情,大肆抨击她如何残酷冷血。
公众也几乎一边倒地站在康拉德家属这边。
各种偏激、极端的暴力言论都出现了。
而这些言论,和他们所责骂的行径其实是一致的:鼓励自杀。
诚然。
米歇尔的所作所为违背了道德,对康拉德的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造成这样的局面,100%全是她的错吗?
群众的激愤,更多是来自于看热闹不嫌事大的起哄。
他们乐意接受「蛇蝎女人」的抓马设定,把整场案子当成精彩的戏剧。
捧着瓜,吃得津津有味:
居然有这样一个冷血无情的婊子
能这么突破下线
心肠歹毒到教唆一个青少年去死
至于康拉德是如何患上抑郁症,如何积重难返;
如何在一次次尝试自杀后都没有获得帮助,直到最终断送自己年轻的生命。
这些,大家并不真正关心。
大家更不会去关心,米歇尔其实也不过是个十五六岁的女孩。
和康拉德一样,长期孤独压抑,精神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也曾尝试过自杀,还断续服用着「百忧解」。
在她与康拉德相识的前一年半,她也曾竭力想打消对方轻生的念头。
但康拉德禁止她将自杀的事透露给旁人;
甚至还暗示她,与他一起做对罗密欧与朱丽叶。
这一部分事实,由于米歇尔本人拒绝接受采访,具体如何无人得知。
也没人乐意了解。
反正她是个刽子手,惩罚她就对了。
乌合之众沉浸在找到一个「坏人」的靶子,倾泻所有的愤怒、恶毒与咒骂;
而并不真正站在「好人」的立场,更不会去思考「如何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围观枪毙砍头,就拍手叫好。
战队骂街的看客,说到底,也是自身表演欲作祟罢了。
发泄情绪容易,解决问题很难。
近年来,青少年问题频频挑战社会心理防线。
青少年们,究竟怎么了?
每一个悲剧背后,都有各自不同的导火索。
但细细往下探究,又无非是那么几个大同小异的成因。
剑拔弩张的家庭关系;
无端恶意的校园暴力;
不够重视的社会冷漠。
在青少年们遭遇烦恼时,家庭本该是庇护他们的港湾;
可事实上呢?
悲剧出现时,父母往往是缺席的。
更可怕的,是守护者变成了加害者。
那些侵害,或是以家暴、性侵等显见的方式发生;
或是以漠不关心、道德绑架等隐性的样貌呈现。
最该关爱、保护孩子的人,反倒成了杀死孩子的元凶或是帮手。
而他们又因披着「父母」的身份与道德外衣,频频免责。
在纪录片的案子里。
持续数年的庭审后,法官最终以「过失杀人罪」的罪名,判了米歇尔25个月的刑期。
一年半之后,上诉请求被马萨诸塞州最高院驳回。
而无论法律定她有罪与否,公众早就判了她死刑。
鉴于这桩案子在美国的影响力,后半生,她恐怕都将生活在流言蜚语里。
跳脱出这桩案子。
如果「鼓励自杀」属于犯罪,那么「诱发自杀」「放任自杀」又是否可以心安理得?
假如公正意味着「罪刑相当」「有错必究」。
一个青少年做错事,需要为她的行为付出代价;
那做父母的呢?
围观拍手叫好的呢?
何时能稍微学会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