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曹县古时名字(进士和曹县以进士得名的村庄)
山东曹县古时名字(进士和曹县以进士得名的村庄)二甲的头名被称为“传胪”(其实也是总排名第四名),也可以被直接授予翰林院正七品的官职。但其余的人就没那么好运气了。他们无法直接获得官职,还得通过新的考试才能进入翰林院,但也只能获得“庶吉士”的身份,相当于实习生,只有再经过考核合格才能被授予编修之类的职务,或者去其他中央或地方部门任职。正因如此,二甲进士们将能直接做官的一甲进士称为“天上神仙”,而自嘲为“半路修行”。但实际上,这些二甲进士们还是有不少特权的,比如他们可以优先选择自己的任职处所和职位,在官位“紧缺”的时候他们也可以优先“排位”。正因如此,这些人又被当时的官场称为“老虎班”。而接下来的就是第二档次,所谓的进士“二甲”了。人数大概在四五十人左右。这群人则被称为“进士出身”。 “三甲”人数各个朝代不尽相同,以清光绪癸卯科为例,共录取进士360人:一甲3人,二甲183人,三甲174人。在明清时期,全部按照成绩排名被划出了泾渭分明的三
进士
作为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最高级别,进士身份一直是让天下读书人趋之若鹜的,能考上进士也就算是触碰到了学习道路上的“天花板”了。
古代科举考试分级取士详解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创立者是隋炀帝杨广,在唐宋时期发扬光大并逐渐兴盛,在明清时期达到成熟和巅峰。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共分为四档,分别是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童试在州县举行,考中的就是秀才。乡试一般在各省省会举办,参试者为秀才,考中的就是举人了。而举人们则可在第二年进京参与礼部组织的会试,中榜者是为贡士。而这些精心选拔出来的贡士们,则就有幸参加接下来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最高等级的考试殿试,考中者就是科举时代最高等级的进士了。
“三甲”人数各个朝代不尽相同,以清光绪癸卯科为例,共录取进士360人:一甲3人,二甲183人,三甲174人。在明清时期,全部按照成绩排名被划出了泾渭分明的三个等级。
第一档次称为“一甲”,只有区区前三名,这就是我们熟悉的状元、榜眼、探花,他们被称为“进士及第”,可谓是进士里的进士。
状元可以直接授予翰林院编纂(从六品),而榜眼、探花则也可授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翰林院在中国古代政治中一直有着特殊而重要的地位,这里不仅仅只是修史写文,更承担着帮助皇帝处理军机大事、撰写奏章、为皇室成员侍读等等重任。在这里任职不仅可以得到充分的历练,更可以获得接近结交帝王宗室和重臣显贵的机会,对将来的仕途是大有益处的。因此,一甲的三位可以说是在仕途的开局就已经领先在起跑线上了。
而接下来的就是第二档次,所谓的进士“二甲”了。人数大概在四五十人左右。这群人则被称为“进士出身”。
二甲的头名被称为“传胪”(其实也是总排名第四名),也可以被直接授予翰林院正七品的官职。但其余的人就没那么好运气了。他们无法直接获得官职,还得通过新的考试才能进入翰林院,但也只能获得“庶吉士”的身份,相当于实习生,只有再经过考核合格才能被授予编修之类的职务,或者去其他中央或地方部门任职。正因如此,二甲进士们将能直接做官的一甲进士称为“天上神仙”,而自嘲为“半路修行”。但实际上,这些二甲进士们还是有不少特权的,比如他们可以优先选择自己的任职处所和职位,在官位“紧缺”的时候他们也可以优先“排位”。正因如此,这些人又被当时的官场称为“老虎班”。
至于剩下的进士们则就称为三甲进士了,他们被称为“同进士出身”,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享受同等学历待遇”之类,从名称上看含金量就差了不少。跟一二甲比,他们连进入翰林院的资格和机会都没有,只能去地方任职,而且还只能从被二甲“老虎班”进士们挑剩下来的官职和处所中去选择,其结果自然也是可想而知了。
值得注意的是,明朝时的殿试还很注重文章内容,到了清朝则更讲究形式主义,极其看重考生的书法,而且更局限性的是,你必须能把当时官方流行的馆阁体小楷写好才能获得青睐,其他字体写的再好也是白搭。所以,在清朝书法写得好往往比文章更重要,颇有些本末倒置之感。
曹县以进士得名的村庄
进士庄
1949年8月属曹县第十区(郑庄区),1952年,撤销第十区属城关镇。1957年属郑庄乡。1958年至1979年属城关人民公社,1979年属郑庄人民公社,1983年12月至1988年12月属魏庄寨乡,1988年12月复归郑庄乡。2006年12月属磐石街道。
进士庄位置
属于磐石街道,位于曹县城东南5.4公里 八里湾景区南侧,曹县新党校东南面,东西250米 南北200米 聚落呈东西长块状。汉族 以农为主;有王、户2姓 王姓最多。为进土庄村民委员会驻地 辖进士庄、尹庄2个自然村。据《王氏族谱》载:清康熙间(1662-1722年) 王氏始祖讳三按原居和尚庄 进士及第后任山西汾西县知县 于此置田建村 人称进士庄。
(应该是王三接)2021年9月22日查康熙五十五年增刻《兖州府曹县志》载:王三接 号康侯 顺治丙戌傅以渐榜进士 授汾西知县 本年乡试同考 寇变免议,回籍。事母以孝 待诸妹以义 退居田园 足迹罕入城市。
进士庄村碑
进士庄村碑位置
进士庄村貌
进士庄村貌
进士庄村碑,正北就是曹县党校2021年8月15日11点59分拍摄
王三接和李伯臣进士资料
王三接资料很少,有待补充
李进士
酆鸿摄影
1949年8月属曹县六区(韩集),1958年9月设红星人民公社,同年底改为北李集人民公社。1959年公社直属机关迁驻砖庙,易名砖庙人民公社,随属之。1979年初设申楼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申楼乡,2001年2月撤销申楼乡并入青岗集乡。2010年5月,撤青岗集乡设青岗集镇,属之。
2018年12《曹县标准地名图集》曹县青岗集镇地图
位于曹县城西北17.5公里 青岗集镇政府西南5公里。村东西300米 南北150米 聚落呈东西长块状。有东西街1条 长300米 宽3米。汉族 皆李姓。属荣菜园村民委员会。清康熙间(1662-1722年) 李氏讳伯臣由本县今砖庙镇大李庄迁此建村 因中进士 故得斯名。
酆鸿摄影
在清康熙二十四年的《曹县志》中有李伯臣的详细介绍:
李伯臣,字柱星,沛郡人。生而颖慧,读书数行并下。理有坚深难晓者,虽博学老儒摇膝蹙额,一经过目即洞彻无余。弱冠游兖痒,屡试居上。顺治丁酉举乡荐,成辛丑科进士,殿试二甲,考授推官。会试制义,一时价重,鸡林后学传诵,脍炙人口。其人风姿秀逸,仪度闲雅,每与人接,讷讷如不出口,谦谦如不胜衣。公祖父母莫不爱而敬之,曰:宛如张绪当年也。母早逝,事继母曲尽孝道,待异母弟友于之谊有加无已。居家爱闲静,喜博洽,未尝善书,偶一学书,笔力劲遒,追踪右军未尝,知诗偶一学诗,辞藻清新,继美开府是,殆有夙悟者非尽关人力也。年三十三,偶病数日,遂蜕。曹之人无问亲踈,莫不惜之,真所谓埋玉空口者矣。
清康熙二十四年《曹县县志》中李伯臣的记载
康熙三年甲辰科殿试金榜中,李伯臣考中二甲第十名
清光绪十年的《曹县志》中也有李伯臣的介绍,内容基本上和康熙二十四年《曹县志》中的内容相同,最后有“(李伯臣)年三十三病卒,曹人莫不惜之”的记载。
清光绪十年《曹县县志》中李伯臣的记载
李氏族谱中关于李伯臣的简介
根据县志记载,李伯臣生活在清朝初期顺治年间到康熙年间,从小天资颖慧,十分喜欢读书。顺治十四年(1657年),李伯臣考中举人,四年后的顺治十八年,在辛丑科考中考中进士,殿试二甲第十名。李伯臣考中进士后,比较惜才的曹县知县陈澄心专门为李伯臣赋诗一首《贺李柱星成进士》:
一束青绫开紫莲,问谁持赠藐姑仙。
濯将秋水波无影,吹动春风雪满笺。
谒帝袖携鸿宝笈,看花人在蔚蓝天。
匣中五凤楼新造,更待云来甃八砖。
浙江缙云县人陈澄心在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四月到曹县任知县,县志上记载他“诗字双绝”,不但会写诗文,而且书法也很优秀,是一个非常有才气的官员。他和同样有才气的李伯臣惺惺相惜,在李伯臣考中进士后形容李伯臣是“一束紫莲”和“匣中凤凰”,足见陈澄心对李伯臣的评价之高。
在陈澄心回归浙江故里时,李伯臣也专门为陈知县赋诗一首《送陈龙嵋明府归浙》:
荡漾秋光雁影斜,西风吹送使君车。
霜潭明月扁舟櫂,绿野新亭一片霞。
蒙泽望迷彭泽柳,济阳空缀河阳花。
不堪搔首临岐语,几度棠阴啼暮鸦。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李伯臣对于陈知县的离开依依不舍,两位才子惺惺相惜可见一斑。
李伯臣不但才学出众,而且仪度闲雅,风姿秀逸,乡亲们和亲戚们都对他爱而敬之。
考中进士后,李伯臣被授予推官之职,相当于现在的法院院长,主要掌管刑律工作。在一次从京城回曹县故里探亲期间,李伯臣偶然得病,没过多久就因为医治无效去世,年仅三十三岁。曹县人对于他的英年早逝莫不惜之,为了纪念李伯臣,当地人将村子改名为李进士,以此纪念这位才华出众的进士。
作者:孙智敏,曹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