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曜被宫女勒死(司马曜收回失落70年的皇权)
司马曜被宫女勒死(司马曜收回失落70年的皇权)而张贵人的弑帝原因竟然只是皇帝酒后的一句戏言:你已经三十多岁了,太老了,我要废了你,找一个漂亮年轻的。两书记载基本相同,即晋孝武帝司马曜死于宠姬张贵人之手。而真实死因究竟是什么?这在之后的《晋书》和《资治通鉴》中有如下记载。《晋书》:时张贵人有宠,年几三十,帝戏之曰:“汝以年当废矣。”贵人潜怒,向夕,帝醉,遂暴崩。时道子昏惑,元显专权,竟不推其罪人。《资治通鉴》:帝嗜酒,流连内殿,醒治既少,外人罕得进见。张贵人宠冠后宫,后宫皆畏之。庚申,帝与后宫宴,妓乐尽侍;时贵人年近三十,帝戏之曰:“汝以年亦当废矣,吾意更属少者。”贵人潜怒,向夕,帝醉,寝于清暑殿,贵人遍饮宦者酒,散遣之,使婢以被蒙帝面,弑之,重赂左右,云“因魇暴崩”。时太子暗弱,会稽王道子昏荒,遂不复推问。
晋孝武帝和张贵人(剧照)
公元396年,晋孝武帝司马曜驾崩,年35岁,葬于今南京紫金山南麓的隆平陵。
皇帝正值盛年,何以猝死?皇帝在睡梦中魇崩,这是后宫张贵人给出的死因。
做个梦就被吓死了,这个皇帝身体素质够差,这个死因真是够牵强的。
而真实死因究竟是什么?这在之后的《晋书》和《资治通鉴》中有如下记载。
《晋书》:时张贵人有宠,年几三十,帝戏之曰:“汝以年当废矣。”贵人潜怒,向夕,帝醉,遂暴崩。时道子昏惑,元显专权,竟不推其罪人。
《资治通鉴》:帝嗜酒,流连内殿,醒治既少,外人罕得进见。张贵人宠冠后宫,后宫皆畏之。庚申,帝与后宫宴,妓乐尽侍;时贵人年近三十,帝戏之曰:“汝以年亦当废矣,吾意更属少者。”贵人潜怒,向夕,帝醉,寝于清暑殿,贵人遍饮宦者酒,散遣之,使婢以被蒙帝面,弑之,重赂左右,云“因魇暴崩”。时太子暗弱,会稽王道子昏荒,遂不复推问。
两书记载基本相同,即晋孝武帝司马曜死于宠姬张贵人之手。
而张贵人的弑帝原因竟然只是皇帝酒后的一句戏言:你已经三十多岁了,太老了,我要废了你,找一个漂亮年轻的。
这句戏言惹怒了张贵人,让宫女用被子把喝得烂醉的皇帝活活捂死了。
这样的死法确实很奇葩,还有更奇葩的后续。
皇帝司马曜莫名其妙地死了,真实死因也传遍宫内宫外。
而即使如此,之后竟无人追究。皇帝的弟弟——权臣司马道子不追究,司马道子的儿子司马元显不追究,当朝宰相王国宝不追究,就连司马曜的儿子司马德宗、继位的新皇帝也不追究。
莫非晋孝武帝司马曜是一个昏君,大家都巴不得他死?
张贵人(剧照)
这倒未必,因为相比较而言,晋孝武帝司马曜倒是东晋王朝诸帝中最有成就的一个皇帝。
晋孝武帝司马曜当政的最大亮点是恢复了皇权。
东晋的开国皇帝是司马睿,而他之所以能当上这个皇帝,多数是琅琊王氏王导王敦等人的功劳,因此,才有司马氏和琅琊王氏“共天下”的说法。
东晋自317年立国,到晋孝武帝当政时期,已近70年。
这70年来,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相继当政,除了晋明帝司马绍稍有振作之外,东晋诸帝基本都是士族的傀儡,虽有南面之尊,无总御之实,就是所谓的门阀政治。
345年后,当权者庾翼病逝,桓温崛起,接掌荆州,累迁大司马,册封南郡公,灭亡成汉,三次北伐。
功绩累积至大,引发桓温勃勃野心。晋穆帝司马聃、晋哀帝司马丕、晋废帝司马奕都只不过是他傀儡而已。
而晋废帝司马奕命运更惨,被桓温以不举为名废黜,借以立威,为之后篡位称帝打基础。
372年,司马奕被废后,桓温立的新皇帝是司马昱,即孝武帝的父亲晋简文帝。
其实,如果按顺序排,这皇位怎么也轮不上司马昱的。
因为晋穆帝司马聃、晋哀帝司马丕、晋废帝司马奕这三位皇帝都是晋元帝司马睿的曾孙,而司马昱则是司马睿的小儿子。
也就是说司马昱是前面三位皇帝的叔爷爷,爷爷接孙子的班,想想也滑稽。
之所以桓温挑了司马昱当皇帝,也许是因为司马昱是天下有名的大清谈家、大名士,而桓温也爱清谈。不过,从骨子里来说,桓温只不过把清虚寡欲的司马昱当一个威胁不大的过渡工具而已。
司马昱这个皇帝确实当得太窝囊,多受桓温牵制,仅能“拱默守道而已”,在位不过八个多月就死了,年53岁。
晋简文帝司马昱(剧照)
临死前,司马昱为了保存后代性命,先写遗诏为:“大司马温依周公居摄故事,少子可辅者辅之,如不可,君自取之。”
这便等同于禅位于桓温了。
幸好出身太原王氏的侍中王坦之挺身而出,当着简文帝的面撕掉了这封诏书,简文帝被迫同意将遗诏改为“家国事一禀大司马,如诸葛武侯(诸葛亮)、王丞相(王导)故事。”
就这样,11岁的司马曜才得以继位,史称晋孝武帝。
桓温自然不肯善罢甘休,373年二月自姑孰入京,意欲篡位,幸有以王坦之、谢安等为首的士族门阀联手阻止,适逢桓温生病并于七月病死,司马曜继位之初的危机终于解除。
桓温(剧照)
但孝武帝初期年纪幼小,因此东晋实权仍是士族门阀把持,并形成了由谯国桓氏、太原王氏和陈郡谢氏三强并立的形势。
桓氏以桓温之弟桓冲为首,王氏则以王坦之为首,谢氏当然是以谢安为首。
375年五月,王坦之死。376年正月初一,15岁的孝武帝亲政,谢安以中书监录尚书事,成为名副其实的宰相。377年,谢安推举自己的侄儿谢玄为兖州刺史,镇守广陵,两年后又兼领徐州刺史,驻节北府。谢玄在此期间组成了赫赫有名的“北府兵”。
383年,淝水一战,东晋军队在谢家子弟指挥下,以少胜多,大破前秦,使得北府兵声威大振,谢玄、谢安、谢石等人也凭借此战留名青史。
自此,谢氏势力一家独大,走向极盛。但盛极必衰,孝武帝司马曜紧锣密鼓地实施了收回皇权的行动。
375年,立太原王氏女王法慧为后,此举为对太原王氏的拉拢,而形成权力均衡。除此之外,孝武帝还大力提拔儒学寒士,以排挤玄学士族,代表人物有徐邈、范宁、王雅、车胤等。
384年,桓氏家族首领桓冲死去,桓温之子桓玄才15岁,桓氏家族一时无人,威胁暂时解除。
383年九月,司马曜以胞弟琅邪王司马道子录尚书六条事,开始分谢安的权力。
384年,谢安女婿王国宝和谢安反目成仇,追随司马道子,离间谤毁岳父。王国宝出自太原王氏,是王坦之的三儿子。
而谢安本有名士情结,不愿争权夺利,于385年四月出居广陵,八月去世。司马道子则接收了谢安之权,成为扬州刺史、录尚书事、都督中外诸军事。
谢玄也于387年解除兵权,退就会稽内史,一年后去世。他所节制的徐、青、兖三州也先后被司马道子(兼领徐州刺史)和谯王司马恬(青、兖二州刺史)这两位皇室成员瓜分。
至此,陈郡谢氏的门阀政治落下帷幕,历时15年,26岁的孝武帝司马曜最终完成了皇权的收回,实现了“亲览万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目标。
谢安
皇权收回后,本应该以此为契机,振兴国势,再以举国之力恢复中原,但司马曜却并不是这样的有为之主。
他不仅不能妥善运用权力,反而转向享乐与酒色,而使朝政日益昏暗。
此外,孝武帝司马曜和琅玡王司马道子的矛盾也开始日益加深。
司马曜和司马道子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父亲是晋简文帝司马昱,母亲是孝武文太后李陵容。
司马昱一共七个儿子,早殇了四个,大儿子司马道生24岁时就被幽废而死,所以存活的也就这哥俩了。
因此,起初司马曜伸张皇权,主要依靠的是胞弟司马道子。
而皇权收回后,这哥俩又闹起来了,双方以其亲信抢夺地盘,形成“主相相持”的局面,只是因为母亲李陵容还在世,所以尚不至于闹大,保持着表面上的相安无事。
然而,396年孝武帝司马曜突然遇弑,此后竟然无人追究,这不能不引起后人怀疑。
而现代史学家吕思勉则有以下判断:孝武帝以酒后戏言而被张贵人所弑乃真凶散布的谣言,但他被宫人弑杀应属无疑。
这个判断是在暗示孝武帝之死很可能是司马道子父子和其党羽王国宝等人策划的阴谋。
而司马曜的继承人晋安帝司马德宗则是历史上著名的白痴皇帝,又怎么会知晓父亲死因且为父报仇呢?
从小到大,从生到死,晋安帝没说过一句话,不知饥饱,不辧寒暑,吃喝拉撒一概不能自理,大小事务全靠别人照料。
这在《资治通鉴》中有记载:“安帝幼而不慧,口不能言,至于寒暑饥饱亦不能辨,饮食寝兴皆非己出”。
对此次皇帝被弑事件,您认为真相到底是什么?
司马道子(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