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港剧叹息桥(港剧叹息桥主创)
最好的港剧叹息桥(港剧叹息桥主创)相比当年香港影视剧的黄金时代,如今的香港影视剧,体量在明显缩小,每年过千万的制作越来越少。黄绮琳对此抱有乐观态度,“其实这个情况我觉得,对新编剧或者导演来说是有好处的,因为规模小的时候,投资者比较有信心找一些新导演拍。”幸而,此次创作《叹息桥》,除了Viu TV的支持,更有来自优酷的百分之百投资,使得这部剧在美术、制作、拍摄等等环节,可以更加从容地追求各个部门的最优解。编剧黄绮琳也表示,优酷给足了自由度,完全没有束缚《叹息桥》的创作。“这方面我也是挺开心的。”一个在方方面面都有非常规之处的剧集的创作过程,其实最需要冒风险的是播出平台,“所以我们想优酷肯做这个尝试,就是肯冒险给我们创新的。”25认为,创作首要的一点,是要“信任观众”。“其实,观众这么多年来,已经看到很多不一样的剧集或电影。现在的观众,思考得会比以前的观众更多,他们看一部剧后会自己去思考分析,比如我们从豆瓣上看到观众的一些留言
最近在优酷独播的港剧《叹息桥》,以独特叙事手法和影像风格,圈了一票粉丝,更在豆瓣拿下8.8高分(2万人评分)。许多港剧粉丝刚打开这部剧集会觉得诧异:这实在是一部“非典型又典型”的港剧。非典型的是其中没有以TVB为代表的老派港剧的种种经典台词、经典风格,典型的是它所讲述的依然是韵味很香港的都市情感故事。
2016年,《叹息桥》的团队创作了他们的首部电视剧《玛嘉烈与大卫 绿豆》,引发关注。 两位导演李绍波和杨承恩,花名“肥波”和“25”,两人都是从事广告行业,合作十几年,遇上了Viu TV开台,拍摄《玛嘉烈与大卫 绿豆》的机会。“我们一开始收到的时候,都是比较担心,因为我们从来没拍过剧,但就觉得有这样的机会,应该好好地把握。”
从广告领域的30秒、1分钟讲一个故事,到45分钟、1个小时的电视剧讲一个故事,肥波和25会觉得“水土不服”,但他们自陈这是让他们开心的“水土不服”:“我们可以表达的事情多了,故事的铺排也可以多了,那个水土不服是令我们更开心,而不是压力。”两位广告导演,果然摒弃了过往传统港剧的一些叙事套路与风格元素,赋予了《绿豆》这部剧集独特面相,在香港和内地都收获不俗反响。
“《绿豆》出来之后,香港、内地的观众反应其实给我们很大的信心。”25说道,“我们在《叹息桥》出的时候,觉得自己有一个义务:要尊重观众,就是要给他们比起《绿豆》更新的感觉。”
25认为,创作首要的一点,是要“信任观众”。“其实,观众这么多年来,已经看到很多不一样的剧集或电影。现在的观众,思考得会比以前的观众更多,他们看一部剧后会自己去思考分析,比如我们从豆瓣上看到观众的一些留言,看的出来他们都是很细心去看这部剧。知道观众这样用心看的话,我们在创作方面也可以大胆一点,信任观众,做一些更深入的题材,让观众看的时候更加回味。”
“既然我们有机会,就希望能给到一些新的东西,给一些有想法的观众看我们想讲的故事。希望我们写出来的故事,全世界的人看了都会有共鸣。”编剧黄绮琳表示,“最重要是诚实去表达故事。”
由于《叹息桥》相对特殊的叙事方式,让这部都市情感剧在创作中难度高于同类题材。剧本方面,每个人物在其他人物眼中,都有不同面相。“比如别人眼中的何乐儿和李子勇眼中的何乐儿不一样,所以他们已经有两个何乐儿。”每个人物,每组人物关系的差异,增加了大量的剧本工作内容。同时对演员也提出了挑战:他们不知道这场跟下一场是不是连续的,甚至看不到完整的剧本。“因为我们的剧本很复杂,每一集上半部和下半部可以完全没关系,时序都是错的。如果全部给演员,有些担心演员反而会混乱。”拍摄时间也因此增加,同一个场景,同一场戏,可能要拍两到三个版本,每个部门要做到的细节、要花的工夫也更多。肥波介绍,这个剧比一般普通的剧应该多用了50%的资源。
幸而,此次创作《叹息桥》,除了Viu TV的支持,更有来自优酷的百分之百投资,使得这部剧在美术、制作、拍摄等等环节,可以更加从容地追求各个部门的最优解。编剧黄绮琳也表示,优酷给足了自由度,完全没有束缚《叹息桥》的创作。“这方面我也是挺开心的。”一个在方方面面都有非常规之处的剧集的创作过程,其实最需要冒风险的是播出平台,“所以我们想优酷肯做这个尝试,就是肯冒险给我们创新的。”
相比当年香港影视剧的黄金时代,如今的香港影视剧,体量在明显缩小,每年过千万的制作越来越少。黄绮琳对此抱有乐观态度,“其实这个情况我觉得,对新编剧或者导演来说是有好处的,因为规模小的时候,投资者比较有信心找一些新导演拍。”
导演25也坦言,《叹息桥》在内地能够拿到好成绩,这个对于他们团队也好,对于香港一些新的创作者来说,都是个鼓舞。“路是人走出来的,要有人踏出第一步。当有人走了一条好像分叉路的路出来后,其实是给后人带路了。我觉得《叹息桥》的任务,就是我们去开发一些未知领域,希望后面的人可以多一些路走,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就是一件很开心的事。”
【对话】
澎湃新闻:《叹息桥》这部作品创作的初衷和契机是什么?
黄绮琳:四年前我们拍完《绿豆》之后,就觉得我们这个团队可以再合作一下去开发些新题材,所以我们的监制林保怡跟两个导演和我,我们就成立了一个团队,然后就想有没有新的故事。我跟25导演有谈到,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听朋友说故事,或者分享他们的恋爱经历,会发现同一个事,不同人会告诉我们不同的版本,所以我们觉得这个现象挺有趣的。然后我们说起了有一个叫“叹息桥”的名胜,25他记得是一个爱情故事,但是我自己印象中,它是一个关于死囚的悲剧故事,所以最后我们就抓住了这一点,然后就发展出了这个剧的故事。
澎湃新闻:《绿豆》和《叹息桥》这两部剧在内地和香港都有比较好的反响。不同地方的观众对于你们的作品,产生共鸣的点是相似的,还是不同的?
杨承恩:我们当初拍的《绿豆》也好,《叹息桥》也好,都没想过要面向哪一个观众群,我们是希望可以国际化一些。但我们又很想表达一件事,就是因为我们香港是很小的地方,我们很想讲一下关于这个小地方的故事,但我们也都想找个故事,全世界的人看都是一样的感觉,所以我们偏向会多写一些关于人性的事。我们很少会写很本土化的事,我们很想写不同种族或者不同民族,他们共同的事,就是关于人性,人的内心世界的。
黄绮琳:关于不同地方的人欣赏这两个剧有没有不同,我觉得有很多点大家都是共通的,比如人物的设计,人性方面的看法都是很共通的,但可能香港观众有一些文化,或者关于他们时事上的一些,与他们生活更接近的东西,可能本地观众会比较有共鸣。
澎湃新闻:《叹息桥》的镜头语言上是有独特风格的,内地的网友也特别热衷于分析这部剧的构图和镜头运动,但也会有观众有点不适应。能不能聊聊这样的镜头语言的形成是为什么?
李绍波:我跟25之前是拍广告的,广告大概30秒一个故事,基本上,要争取每一格的画面,都要很有意思地去讲这个故事。我们把这个概念应用到《叹息桥》上面。每一场戏,每一个镜头,我们都想做到最好,有不同的视角给观众带来冲击。其实这里用的手法和角度,在其他地方的电影都有用过,但是在香港用得比较少,可能观众会觉得比较特别。
澎湃新闻:《叹息桥》这个故事中,每个人物都有非常真实的缺点和问题,每一段感情都有非常现实阴暗的一面。很好奇从个人角度来讲,25导演对于人性、爱情是持一个比较悲观还是乐观的态度?这些人物中有个人特别喜欢的角色吗?
杨承恩:我觉得这个剧其实不是从悲观出发,是想让每个人都有反思,偏向于比较真实赤裸地把故事表现出来。同一个事情,不同的人去看,可以是正,也可以是负,传统戏剧是比较难去呈现这一点的,所以我们这部剧就有了一个“罗生门”的结构在里面。角色方面,我最喜欢的是梁淑媛,因为她放手让她先生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自己一个人承担所有的东西,她得到了一个比较好的结局。这个人物故事,其实想说的是,无论是爱情还是什么事,如果你拉得太紧,两个人可能会受伤,有时候放手反而会比较好。
澎湃新闻:三位合作的作品,都是非常细腻的都市情感题材。为什么三位对这个题材会有比较强烈的表达欲?
黄绮琳:其实《绿豆》那次本来是小说改编,它本来是关于爱情方面的,但我们在小说之后,我跟25讨论,觉得爱情里面,也有很多关于人性的方面可以说。刚好我们也比较喜欢真实一些的表达,他们在导演方向上,不想要太戏剧化的呈现,所以我们就想去拍一些在不同面上的人性,《叹息桥》比较多是家庭伦理里面的一些情,什么都有。
杨承恩:我觉得,人跟人之间的相处离不开情,当中有爱情、亲情、友情,我跟肥波导演,都喜欢写一些人和人相处的故事,之前的《绿豆》是爱情偏重的,这一次《叹息桥》是亲情比较多,因为我觉得,上一代的价值观,也会影响到自己这一代的亲密关系,或者如何与其他人相处。所以《叹息桥》中很大篇幅是讲上一代和下一代之间的。
澎湃新闻:两位导演是怎么进行合作和分工,如果在创作的过程中产生了分歧,如何解决?
李绍波:我跟25导演已经合作很多年了,我自己偏向于用镜头讲故事,因为自己说话不太好,所以我比较擅长跟机器沟通,25导演说话比较好,通常都是由他来处理剧本,还有跟演员沟通的方面。
杨承恩:我跟肥波导演的默契很早就已经有了,很多时候,我们不需沟通,已经知道这一场戏的机位想要怎么放,怎么安排,不用特别说,就有默契,跟编剧黄绮琳也是很有默契,我们想要表达的概念,或者比较深层次想要表达的意思,都是黄绮琳能够写出来的,所以我也很开心,可以有这个很有默契的组合。
黄绮琳:我跟两位导演的合作,比较多跟25去谈剧本概念化或者故事的东西,他说要想拍一个可能有情绪问题的妈妈,想到想法就会告诉我,我就把它变成可以叙述出来的剧本。肥波导演也有一些关于剧本上,比如说对白的想法。所以两个导演想到什么想法,或者有关于剧本上的意见,都会跟我说,然后我就跟编剧团队把它处理成剧本。
澎湃新闻:大家觉得这个作品和以前的港剧有很大不同。你们的创作,有没有从过往经典港剧的创作中,继承或者抛弃一些特质?
黄绮琳:如果说传承的话,里面其实很多剧情上的一些元素都是很相似的,比如说有患病,偷听,误会的桥段,都是很传统的一些港剧元素。人性跟角色冲突也是很传统的戏剧,我觉得这方面是传承了。比较不一样的可能就是导演的表达方法。
杨承恩:我们都有很多港剧的元素在里面,只不过是我们可能用了不同的拍摄方法,或者不同的切入点去讲同一件事,所以观众看的时候就会觉得有新鲜感,或者相对比他们之前看的港剧有不同。
澎湃新闻:各位在创作中,有没有受到哪些影视作品或者创作者的影响?
杨承恩:我主要受的影响,不是影视作品,是小说作品,比如村上春树。他的特色,他会描写人物穿的衣服,生活,吃什么、喝什么,我就发现,其实要呈现一个角色,不一定要讲出来。通过画面也可以呈现,比如说衣服可以反映那个人的品位,他的阶层,他的家中摆设,也是一样。不一定要通过故事来呈现,通过画面也是可以。
李绍波:小时候已经很喜欢王家卫,王导描写人的画面,我特别喜欢,我自己对画面比较敏感,所以会把自己看的作品加上我跟25导演的讨论,转换出来呈现给观众看。
黄绮琳:我比较喜欢看日剧,看一些比较淡然的剧本,日本电影我也喜欢,所以可能我在写电视剧的时候,有用到他们一些比较平淡的手法。
澎湃新闻:对于创作者来说,创作的能量来自于生活,三位不工作的时候喜欢做什么,创作能量主要来自于哪里?
黄绮琳:我在不工作的时候,尽量想谈恋爱(笑)。因为我其实很多时间放在创作上。我这几天比较闲,就留在家里比较多,也是看电影、看电视、看书,就没有其他什么兴趣。
李绍波:我在平时不需要创作的时候,也在创作当中。因为工作的关系会看很多的短片、电视广告,一些其他的电视剧等等,我会参考别人的拍摄方式,比如我喜欢的王家卫导演,我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很喜欢王家卫导演,所以有时间我就多看一次,每次看的时候,都会看到些不一样的东西。
杨承恩:我其实大部分的时间,和所有做创作的人都一样,就是听歌、看书、看戏。但是我就多一件事,我自己很喜欢听人家讲故事,尤其是遇到一些长辈,我很有兴趣问他们问题,听他们讲故事。因为我觉得,看很多书,看很多戏,都不如和人接触,听他们讲自己的生活、故事。比如一大帮人聚会的时候,我喜欢看人家聊天,这个时候可以令创作力增大,因为看到的都是真实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