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耶鲁大学校长宗旨(耶鲁的总统必修课)

耶鲁大学校长宗旨(耶鲁的总统必修课)放眼美国政坛,难寻张口“哼”呀“哈”呀、闭口“这个”“那个”的政客。说话前言不搭后语、不知所云、顾左右而言他的不着边际的人,是绝难登上需要当政者公开宣示政策的政治舞台的。这是因为,无论远程通信技术如何发达,声音保真质量如何提高,视频清晰度如何逼真,都替代不了面对面的演讲与听讲,更替代不了面对面演讲与听讲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和交流互动。演讲,仍然是美国政治动员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如果有一个词可以概括美国总统的竞选过程,那就是:演讲。耶鲁大学毕业的5位美国总统:威廉·霍华德·塔夫脱(左);杰拉尔德·鲁道夫·福特(中上);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右上);威廉·杰斐逊·克林顿(中下);乔治·沃克·布什(右下)希尔教授曾经开设过一门名为“治国方略中的演讲术”(Oratory in Statecraft)的超高人气课程,被称为耶鲁的“总统必修课”。耶鲁毕业生董一夫曾有幸被教授选中,成为这门课26位学生之一

Charles Hill

耶鲁大学校长宗旨(耶鲁的总统必修课)(1)

查尔斯·希尔(Charles Hill),美国前副国务卿、外交官,耶鲁大学国际研究高级讲师、Brady-Johnson项目大战略研究杰出研究员,于上月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去世,享年84岁。

查尔斯·希尔生于1936年的新泽西,在布朗大学毕业后又获得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美国研究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他的外交生涯开始于瑞士苏黎世,后在中国台湾、香港和南越、中东等地任职;在美国国务院作为政策顾问参与过美中关系和巴拿马运河等一系列外交事务的谈判;还曾担任外交舞台上多位领袖人物的高级顾问和演讲撰稿人,包括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前国务卿乔治·舒尔茨以及第六任联合国秘书长布特罗斯·布特罗斯-加利。

查尔斯·希尔热爱高等教育事业,在担任外交官期间曾在哈佛大学和康奈尔大学任教,在结束外交服务生涯后来到耶鲁任教近30年,成为了耶鲁校园的“传奇”人物。他与耶鲁大学另外两位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Paul Kennedy)、约翰·加迪斯(John Gaddis)共同创立和教授在美国学界颇具影响力的“大战略研究”。他开放的治学态度、对于时事和历史之间关联的建构能力让学生深深敬佩,在他孜孜不倦和循序善诱的引导之下,一代代耶鲁人走出校园。

希尔教授曾经开设过一门名为“治国方略中的演讲术”(Oratory in Statecraft)的超高人气课程,被称为耶鲁的“总统必修课”。耶鲁毕业生董一夫曾有幸被教授选中,成为这门课26位学生之一。虽然教授的演讲课已经成为历史,但董一夫对于课堂中的很多细节依然记忆犹新。他将这段记忆写下,用以缅怀逝去的恩师查尔斯·希尔教授。

本文原载于财新网 ,经作者董一夫授权转载

在美国,众所周知,耶鲁毕业生中出了5位美国总统。当然,无论是耶鲁的本科课程设计,还是研究生乃至博士生的课程设置,都找不到“怎么当上美国总统”这门课。但是,如果要问为什么耶鲁毕业生里频出总统,答案或许就是耶鲁设计了一套“生产”总统的课程。如果再问这套课程中的关键是什么,答案或许就是演讲课

耶鲁大学校长宗旨(耶鲁的总统必修课)(2)

耶鲁大学毕业的5位美国总统:威廉·霍华德·塔夫脱(左);杰拉尔德·鲁道夫·福特(中上);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右上);威廉·杰斐逊·克林顿(中下);乔治·沃克·布什(右下)

放眼美国政坛,难寻张口“哼”呀“哈”呀、闭口“这个”“那个”的政客。说话前言不搭后语、不知所云、顾左右而言他的不着边际的人,是绝难登上需要当政者公开宣示政策的政治舞台的。这是因为,无论远程通信技术如何发达,声音保真质量如何提高,视频清晰度如何逼真,都替代不了面对面的演讲与听讲,更替代不了面对面演讲与听讲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和交流互动。演讲,仍然是美国政治动员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如果有一个词可以概括美国总统的竞选过程,那就是:演讲

耶鲁大学校长宗旨(耶鲁的总统必修课)(3)

说到此,最能体现耶鲁这门“总统必修课”教学效果的,可能非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莫属。这一年的美国总统大选虽是一场常规的两党之争,但实质上也是两名耶鲁校友间的“德比”大战——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小布什和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克里都是耶鲁本科学院的校友。不过,绝大部分美国选民当时所不知晓的“内情”是,这两位被耶鲁引以为傲的“优秀”毕业生,在耶鲁本科学习期间的平均成绩却都是C!

美国大学,虽不唯学习成绩论优劣,但几乎门门课程都得C的人,恐怕无论如何也沾不上“优秀”的边。那么,克里和小布什是怎样站到了美国最高政治舞台上的呢?寻其与耶鲁本科教育的关系,不难找到他们的共同点:这两位总统候选人在耶鲁都上过所谓政治家的必修课——演讲课。

这门演讲课,近年来在耶鲁的课程设置体系中被称作“治国方略中的演讲术”(Oratory in Statecraft),是人气超高的一门课,而我选上这门课的过程至今也历历在目。

记得演讲课开课的第一天,正处于学期开始的“购课期”(shopping period),即学生可以去试听任何课程,因此很多课在此期间都人满为患。为此,我特意提前到达,但教室早已座无虚席,我只能勉强挤进教室门口,探着头才能听清教室里的声音。随即,我身后也站满了前来试听的学生,不少后来的学生只能在门外狭长的走廊里听完第一节课。可见,在耶鲁,想当总统的人可真多啊!抑或可曰:在耶鲁,不想当总统的“差生”,不会成为“优秀”学生。

耶鲁大学校长宗旨(耶鲁的总统必修课)(4)

站在讲台前的教授刚入耄耋之年,满头银发,高瘦笔挺,眼神犀利的同时也透出几丝慈祥。面对挤满了整个教室的学生,他显得十分从容,毫不为人群中的躁动所动。他的音量并没有震慑整个教室的企图,他的语速也十分舒缓,有时甚至还在句中停顿,似乎在搜寻更加确切的用词。我很快就感觉到,教授本人并不像个慷慨激昂的演讲家,而更像一个运筹帷幄的军师。

这位老教授,就是大名鼎鼎的查尔斯·希尔(Charles Hill)。他曾是一名资深外交官,不但长驻东亚和中东多个国家,还曾经为两任美国国务卿乔治·舒尔茨(George Shultz)、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以及联合国第六任秘书长布特罗斯·布特罗斯-加利(Boutros Boutros-Ghali)做过顾问。希尔教授于1992年来到耶鲁任教,随后与两位著名历史学家——以研究冷战著称的约翰·路易斯·加迪斯(John Lewis Gaddis)和以研究国际关系(有中文译本的代表作之一《大国的兴衰》)著称的保罗·肯尼迪(Paul Kennedy)共同创立了在美国学界颇有影响力的“大战略”(Grand Strategy)项目,意在指导学生通过学习历史与经典著作来理解当今的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

希尔教授任教的这门“治国方略中的演讲术”,可谓“临危受命”。当2004年美国媒体提及那门小布什和克里都上过的演讲课时,耶鲁的师生却惊奇地发现,那门孕育总统候选人的演讲课早已在课程表上销声匿迹。不过,演讲课的消失,大概也反映出美国大学课程和学术发展的趋势。当学科与学科间的隔阂越来越深,当学术界日趋成为以专门术语搭建起的自我封闭的象牙塔,普通的大学教员很难怀有传授不那么学术的演讲知识的激情。所以,有着丰富外交经验并谙熟政治运作门道的希尔教授,自然成为了再度设置“总统必修课”的合适人选。于是,校方请他设计一门类似之前克里与小布什上过的演讲课,继续传授这个让耶鲁“差生”也能登上美国政坛金字塔塔尖的“秘方”

耶鲁大学校长宗旨(耶鲁的总统必修课)(5)

这门课发展到2017年春季,也就是我站在教室门口探头观望的时候,已经成了一个专门面向大四学生的研讨课,在耶鲁本科生中有着极高的口碑。作为一名国际学生,相对于美国总统,我可谓是一名“瓜众”,但在一位学姐的强烈推荐下,我产生了一探此课究竟的欲望。好在,并不是在第一节课抢先挤进教室的学生就可以在希尔教授的选课学生名单上留下姓名,而像我一样站在楼道里的学生也不是没有“购进”课程的机会。在第一节课最后,教授让每个学生拿出一张纸,简单阐述自己对这门课感兴趣的原因,以此作为这门课的“申请”。我在“申请”中提到了自己的国际生背景,并表达了我对新闻和写作的兴趣。我写道,对于我来讲,演讲课是锻炼将笔头表达的经验与技巧运用在口头表达上的宝贵机会。

提交申请后,我并没有多想。毕竟,在耶鲁,对于这种需要额外“申请”才能上的课,一名学生的学术背景及其素养只是“中签”的一个方面,而教授选择学生的准绳则是如何将一组背景多元、各有所长的学生聚拢在一起,让他们在课堂的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挤满教室和走廊的学生中,大概没有一个人可以确定自己一定会被选中,但却大多满怀希望,期待着希尔教授的首肯。当天晚上,我和另外25名大四的同学收到了来自希尔教授的一封十分简短的邮件:“你们被这门研讨课录取了。我期待和你们交流。”

当然,这门“总统必修课”虽可算作是“差生”在美国政坛登堂入室的“秘方”,但演讲与领导力之间的关系并不神秘。希尔教授在课程大纲的开头就写道:“演讲是领导力的首要工具,并可在战略议程中指引方向、创建支持、促成行动。”这门课的具体内容也不难理解,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关注时事、阅读经典和亲自实践

耶鲁大学校长宗旨(耶鲁的总统必修课)(6)

课程大纲上一句都没有提到的,教授也无法在学期初预备的,就是每堂课一开始的时事讨论。希尔教授说,每节课他都会找当天的新闻,带着大家一起分析和讨论。开课的第一天距离特朗普总统就职仪式只有三天,所以希尔教授谈到了美国当下的语言环境和时代基调。他说,新闻业之所以遭遇挑战,是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被社交媒体和推特的140个字符所支配,人们注意力的持续时间越来越短,美国新闻界的娓娓道来和政治家的长篇大论已经败给了特朗普一个又一个看似幼稚的“推”文。怎么解决新闻界的困境呢?虽然曾经做过共和党顶层人物的高级顾问,但是希尔教授不得不承认,对特朗普的一举一动,他还有很多搞不懂的地方。

然而,这门演讲课没能很快步入“正轨”,因为看似只是个开胃菜的时事讨论往往成为课堂的主要内容,几乎占据了课堂一半的时间。所谓时事讨论,不过是希尔教授每节课前给同学们发放的几篇当天美国主流媒体中的材料,有的是报道,有的是评论,有的则是图片。复印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有的是从网页上打印出来的,有的是直接从报纸上复印的,还有的像剪报一样,把几张不同报纸上的内容歪歪斜斜地拼凑到一张A4纸上。这些材料看上去很随意,有时甚至有浪费纸张的嫌疑(比如用一页纸印一整张图片),但是希尔教授对时事材料的剖析可以说正是这门课的独到之处

当然,我这一届的大四学生格外幸运,因为要谈演讲,恐怕没有比一个新总统就任前后更好的时机了。通过讨论美国国内外的时事,希尔教授大概有三个目的:首先,让同学们意识到,“演讲”在生活中和政坛上无处不在;其次,通过一些看似平常的文章和图片,让同学们体会细节的重要性;最后,通过关注时事,使同学们加深对美国内政与外交的理解

希尔教授经常告诉我们:“每当你和别人交谈时,都是在做一个为自己说话的外交官。”语言怎样组织,时机怎样把握,情绪怎样表达,并不只是在公开场合登台前需要考虑的,而是生活中时时刻刻需要留心的。

上第二节课时,正赶上美国部分议员准备抵制第二天即将举行的特朗普总统就职仪式,当时,这些议员的行为在舆论上饱受争议。希尔教授借此机会,让我们假设自己是国会议员,给我们五分钟,在一张纸上写两份简短声明——一份要表明为什么会照常出席特朗普的就职仪式,另一份则要解释抵制第二天总统就职仪式的原因。五分钟后,希尔教授让大家停笔。对还在奋笔疾书的同学,他微笑着说:“怎么还没写完?你们的声明可马上要上电视直播了。”由此可以想象,在给美国国务卿做顾问时,希尔教授经历了多少个这样的五分钟……

留意身边无处不在的“演讲”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希尔教授让我们注意的则是“演讲”中各方面的细节。用他的话讲,“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可以让人阅读的文本”。演讲不仅仅包含所要“讲”的文字内容,还包括穿着打扮和肢体语言等“演”的成分。演讲好似一个人在舞台上的独白,演技与文字往往同等重要。

对于文字外的细节,希尔教授是从新闻照片讲起的。这些照片看似平凡,但教授却说“每张照片都是一篇社论”。课堂上发放的其中一张照片,是特朗普就职当天与副总统彭斯以及他们两人的夫人站成一排向奥巴马所坐的直升机挥手告别的场景。直升机螺旋桨刮起的风把特朗普的领带吹得上扬,西服大敞。教授讲,特朗普多年来的特点,就是西服不系扣,领带非常长,并且自己又“不会”打领带。按照希尔教授中立的措辞来说,特朗普的标志性着装打扮“十分引人注目”。然而,为什么自由派的报纸编辑在很多张特朗普的照片中选择了这一张呢?这显然是他们要向读者展现特朗普衣冠不整的一面。

耶鲁大学校长宗旨(耶鲁的总统必修课)(7)

特朗普就职当天与副总统彭斯以及他们两人的夫人站成一排向奥巴马所坐的直升机挥手告别

后来,在另外一节课上,我们又用半节课讨论了梅拉尼娅·特朗普的官方肖像照。我们先是讨论了“第一夫人”的意义,以及杰奎琳·肯尼迪(Jacqueline Kennedy)是怎样塑造第一位公众认可的第一夫人形象的。希尔教授讲到,总统夫妇的形象塑造和媒体的报道倾向息息相关。肯尼迪总统有许多婚外情,而其夫人杰奎琳则是一个烟鬼。然而,当时的媒体放过了肯尼迪夫妇,他们不但没有挖掘总统的绯闻,甚至连一张杰奎琳拿烟的照片都没有刊登过。媒体的这种“慷慨”在当今的美国社会是一去不复返了。提起新任第一夫人梅拉尼娅·特朗普的第一批官方肖像,希尔教授认为其形象高傲冷淡,毫无亲民之感。对此,也有同学提出,第一夫人展现出的高傲,也许是特朗普表现权威的一种方式……

耶鲁大学校长宗旨(耶鲁的总统必修课)(8)

肯尼迪夫妇

耶鲁大学校长宗旨(耶鲁的总统必修课)(9)

梅拉尼娅·特朗普的首张官方肖像

相比之下,希尔教授发放的更有意思的一张照片,要属《华尔街日报》上一幅特朗普提名大法官尼尔·戈萨奇(Neil Gorsuch)的场景。特朗普在讲台前,眯着眼噘着嘴正在讲话,戈萨奇及其妻子站在一旁倾听。教授问道,这张照片有什么特殊之处?很多同学指出了特朗普的形象。希尔教授解释道,公众人物表现出的丑相,哪怕是一点小动作,都永远逃不过摄影师的眼睛。“如果你们在镜头前有任何小动作,就等着听噼里啪啦的快门声吧!”全班同学随后把照片中几乎所有能指出来的细节都说了一遍,但还是没有猜中希尔教授心中的“正确答案”。原来,教授认为这张照片的特殊之处,在于戈萨奇夫人的着装选择。在其丈夫被总统提名为最高法院大法官的“大喜”日子,戈萨奇夫人并没有选择一般出席高规格场合所穿的裙子,而是穿上了普通美国女性的工装——白色长袖衬衫和深色长裤——并且没有佩戴任何首饰。希尔教授说,戈萨奇夫人的穿着看似平凡,但一定是经过精心设计,以给公众一种平易近人的感觉。实际上,人人都会说话、穿衣服、做动作,但真正决定高下的,是如何通过设计一个个细节把话语、穿着和肢体语言组合在一起,有效地向他人传达信息。

耶鲁大学校长宗旨(耶鲁的总统必修课)(10)

左:演讲中的特朗普;右:尼尔·戈萨奇及其夫人

当然,希尔教授在细节方面不仅对学生,甚至对他自己的“上级”都严格要求。有一次,一位同学在演讲时把几个外国的地名按照英语的发音念了出来。这种“露怯”的行为在耶鲁大部分的课堂上是可以被接受的,但是教授告诉我们,演讲时遇到非英语的专有名词,要用外语的原词和发音。就在那几天前,他刚刚帮助时年93岁高龄的基辛格编辑了一篇演讲稿。基辛格在一个句子中写了“German Parliament”(“德国议会”)这个专有名词。希尔教授指出,德国联邦议会在德语里是“Bundestag”。不过,他同时也知道,基辛格是从小逃离德国的犹太难民,长大以后非常忌讳在公众场合说德语。“不过我还是把‘Bundestag’加了进去,看他怎么办!”

在留意细节之外,对时事的关注与理解对一个成功的演说家也同等重要。这也正是为什么希尔教授经常在课堂上向学生发问:

“今天和上次课相比,时事有什么进展?”

“你们都要把自己想象成外国驻美国的大使,如果每天晚上都要告诉你们国家的政府美国政坛当天发生了什么,你们会怎么写?”

“你们一定要密切关注现在所发生的一切,因为过几十年肯定会有人问:‘当时是什么状况?’你们要能讲出来。”

特朗普上任后的一系列举措让大多是自由派的耶鲁学生人心惶惶,而希尔教授则像一台时光机,告诉我们哪些是历届总统过渡期被认作正常的政策,哪些则是值得担忧的举动。而他自己所担忧的,其实并不是某一项具体的政策,而是他在第一堂课所提及的“时代的基调”。他认为,美国当下不仅政治观点两极分化,双方相互毫不让步,而且媒体报道的几乎全是负面消息。在他看来,这是前所未有的消极景象。更令他担忧的,还有语言在美国政治中正在逐渐失去其应有的意义。随着特朗普的当选和美国主流媒体一系列强烈的反应,无论是讲理还是煽情,都仿佛失去了其应有的效果。换而言之,虽然学习历史中演讲的著名范例和经典著作是这门课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美国所处时代的现实与这门课所强调的“演讲术治国”的理想状态却渐行渐远

耶鲁大学校长宗旨(耶鲁的总统必修课)(11)

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这种以演讲占主导的政治,在修昔底德(Thucydides)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希尔教授讲道,这本书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在冷战时期的美国政治界影响极大。雅典与斯巴达的战争史,在修昔底德笔下就是一篇篇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演讲构成的历史。雅典民主制度的瓦解及其最终的失败,根本原因在于语言失去了意义,从而使得行动失去了有效性

除修昔底德之外,从荷马史诗中的激烈辩论到古罗马西塞罗(Cicero)的《论雄辩家》(De Oratore),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面对议会的演讲到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的《钦定版圣经》(King James Bible),从华盛顿的告别演说到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讲》,从美国著名神学家、耶鲁大学校友乔纳森·爱德华兹(Jonathan Edwards)的布道到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希尔教授的课程设置,旨在让学生们接触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演讲精华。不过,布置这些经典作为阅读材料绝不是逼着学生们死记硬背。希尔教授在第一节课上就承认,那些所谓的经典中的很多元素,在今天的语言环境下恐怕不再适用。更何况,课程大纲中涉及的“演讲家”也不乏另类典型,如在法国大革命中风光一时却坚持用沙哑的声音念稿演说的罗伯斯庇尔,或是在1947年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宣布举足轻重的“马歇尔计划”却没有吸引任何听众注意的马歇尔将军。换句话说,那些“四书五经”在当下是否值得效仿,以及是否适用、如何用,是学生自己需要考虑的问题

比起对时事的讨论,课程大纲上的经典著作在课堂上经常是配角。希尔教授在课堂上所做的只是提炼出经典著作中的精华,画龙点睛,由此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在课堂上的实践与点评。毕竟,作为演讲课,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够的。在讨论时事与阅读经典之外,每个学生在课程设置中都至少有三次实践的机会,其中之一是每堂课进入正题前对讨论内容的简短介绍,一般涉及经典著作或演说的作者生平以及作品的基本信息,为希尔教授更深层次的讲解做铺垫。除此之外,每个学生还要选择一篇名人演讲,挑出其中五到七分钟的精彩部分,“把它变成自己的演讲”,并轮流在讲台上演绎。最后一次机会则是期末考试,每个人需要撰写5分钟的讲稿并在全班面前演讲,同学之间相互打分。当然,也有“意外”的情形发生:我和另外两名同学在学期之初曾遭到希尔教授的“突袭”——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我们被要求上台念出公元前63年西塞罗在罗马元老院当众指责喀提林(Catiline)的著名演说片段。当我们逐个念完、长舒一口气后,希尔教授却为我们乏善可陈的表现露出微微得意的神情,好像在告诉所有学生,我们进步的空间还很大。

课堂上学生演讲的标准,可归结为希尔教授在课程之初介绍的五个拉丁语词汇,即西方古典修辞的五大准则,分别是“创造”(inventio)、“安排”(dispositio)、“风格”(elocutio)、“记忆”(memoria)和“传达”(pronuntiatio)

创造”指的是演讲的选题和论述的角度,是演讲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安排”则是演讲论述内容的结构。教授说,近年来学生在“安排”上做得越来越差,原本应是“一二三四”的论述,到了很多学生那里便成了“三二四一”。“风格”是演讲者呈现给听众的感觉,是详尽还是简洁,是激昂还是冷静,都靠“风格”来把握。在“风格”上,希尔教授并没有固定的建议,而是鼓励学生扬长避短,在大量练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演讲风格。“记忆”首先指的是演讲者对讲稿的熟悉掌握,但希尔教授不要求也不提倡对讲稿进行死记硬背,因为现在很多演讲者可以自然地读稿或使用提词器。不过,他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通过对讲稿的熟悉,而在每一次朗读时都可以对讲稿进行全新的演绎。这种演绎,不仅体现出演讲者对讲稿的“记忆”,也会增强听众对演讲的“记忆”。“传达”则强调演讲过程中的各种细节,其重点包括如何激发出听众心中新的想法,以及怎样用创意把讲稿“演”说出来,以达到预计的效果。

这五大准则,在课程大纲所包括的经典中以不同形式得以体现,在学生的课堂实践中也作为评判的标准。希尔教授鼓励学生模仿著名的演讲,同时也允许学生找来史上臭名昭著的政治家的演说进行演绎。于是,有学生选择演绎希特勒在进攻苏台德地区前发表的演讲,也有学生选择特朗普在集会上时常前言不搭后语、满是语法错误的“演说”,还有一位非裔同学挑选了一篇阿拉巴马州前州长乔治·华莱士(George Wallace)宣扬种族隔离的就职演说。这个演说中公众最熟悉的一句莫过于“今日种族隔离、明日种族隔离、永远种族隔离!”(“...segregation today, segregation tomorrow, segregation forever!”)这句种族主义者的口号从那位非裔同学口中说出时,有一种特别的震撼。后来他也承认,通过准备这篇演说,他对美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针对种族问题的不同观点,也有了更新与更深层次的体会。

耶鲁大学校长宗旨(耶鲁的总统必修课)(12)

美国非裔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与麦尔坎·X合照

当然,大部分学生的演说都来自普通意义上的名人、圣人或伟人,从肯尼迪到克林顿,从圣经中的使徒保罗到莎士比亚剧中的亨利五世,从撒切尔夫人到哈维尔,从伊隆·马斯克(Elon Musk)到艾利·维瑟尔(Elie Wiesel,1928年—2016年,198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美籍犹太人作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则选择了美国非裔民权领袖麦尔坎·X(Malcolm X)的《选票还是子弹》中的演说片段。我在宿舍苦练了两周之后,依然在课堂上的演讲后得到了许多同学的建议——“太快”、“需要停顿”、“与听众的目光交流不够”、“声音不够连贯”、“没有用到腹部的气息”、“身体有所晃动”……希尔教授在同学们的点评后总结道,演讲正需要西塞罗两千多年前所提倡的严格训练。只有通过严格的训练,一个演讲家才可以有足够的力量驾驭《选票还是子弹》这种对体能要求较高的演说,才能把演讲中的每一个细节做到最好。也许,这种努力后依然“挨批”的挫败感正是这门“总统必修课”不可或缺的体验。也正是希尔教授以及其他许多教授对一代代耶鲁学生的严格要求,才有了“差生”不断实现自我超越从而达到“优秀”的可能

转眼间,我已离开希尔教授的课堂四年之久。在我毕业之后,希尔教授并没有持续开设“治国方略中的演讲术”这门课,而是持续探索自己的教学兴趣,向本科生开放了一门关于西藏文明的研讨课,甚至还在临退休前开设了一门“棒球中的大战略”的课程。可惜的是,今年3月底,退休不久后的希尔教授猝然离世,享年84岁。虽然对课堂中的很多细节我依然记忆犹新,但教授的演讲课已经成为历史。唏嘘之余,我在想,未来的美国总统里,会不会有人曾选上过希尔教授的演讲课呢?或者说,在将来,哪位教授可以重新担纲这门给“差生”垫脚登高的“总统必修课”呢

关于作者

耶鲁大学校长宗旨(耶鲁的总统必修课)(13)

董一夫毕业于耶鲁大学,获历史学学士学位;曾于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耶鲁大学法学院蔡中曾中国中心从事学术研究工作;曾任耶鲁大学《中美通》(China Hands)杂志执行主编。

For more information on upcoming events please follow us on WeChat at YaleCenterBJ.

更多精彩活动,请关注耶鲁北京中心微信公众号YaleCenterBJ。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