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学贵用修身养心(书院修身人贵有良知)
善学贵用修身养心(书院修身人贵有良知)人生在世,觉悟、修养、道德都很重要,但这些都是建立在良知基础上的,要靠后天的启蒙、教育、自觉养成,如果没有稳定可靠的良知基础,那些觉悟、修养、道德之类是很难立足的,即便满嘴冠冕堂皇的理论、信条,也多是自欺欺人的表演。反之,一个人即使没有接受过什么像样的教育,不会子曰那一套,只要有良知打底,知羞耻,明是非,就不会干出太出格的事,就能堂堂正正,规规矩矩,“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但是要使良知稳定而持久,坚韧并可靠,源源不断地发挥作用,则要靠后天长期不懈地自觉磨练,维护保养。否则,良知也会如身体里的钙那样,悄悄流失。而当良知不复存在或所剩无几,一个人就如同失去了免疫力,会百病侵身,一路堕落,失去判断善恶的标准,做坏事就没有顾忌,就不会脸红,什么恩将仇报,忘恩负义,伤天害理的事都能做出来,成了十恶不赦的魔鬼,等待他的就只能是法律的严惩。 良知如汽车刹车,虽不如发动机那样雷霆万钧,带来风驰电掣的
良知,又叫天良、良心,是人与生俱来的内心“是非律”,是天赋人类生命中不学而知、不学而能、先天具有的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也是一切道德伦理的基石。《孟子·尽心上》说:“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谢灵运《游南亭》也说:“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
良知有四项最主要内容:明善恶,知羞耻,有恻隐心,知恩图报。明善恶就是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心里有正确的是非标准,能分清好坏美丑,知晓什么事可以做,且多多益善,什么事打死都不能干;知羞耻就是有羞耻之心,平时严以律己,循规蹈矩,一旦做了有违道德的事时就于心不安,无地自容,引以为耻,愧疚不已;有恻隐心就是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见到遭受灾祸或不幸的人会自然产生同情之心,并主动施以援手,慷慨解囊,雪中送炭;知恩图报就是人要常怀感恩之心,对一切帮助过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念念不忘,“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人敬我一尺,我还人一丈”。若做到了这四点,就叫天良未泯,即便成不了伟人、名人、达人,但肯定能做一个好人、善人、义人;倘背离了这四点,就叫天良丧尽,本事再大,学问再高,名头再响,也是个卑鄙无耻的小人、恶人、坏人。
如果形象地比喻,良知就如同一轮明月,虽不如太阳那样光芒万丈,普照大地,事关万物生长,但皓月当空,清辉皎洁,会照亮夜行之路,让我们的人生路上“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再复杂环境下也不至于迷失方向。
良知如涓涓溪流,虽不如大江大河奔腾呼啸,荡涤污泥浊水,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清清溪水能洗涤我们的心灵,不使其藏污纳垢,滋润我们的心田,不使其荒芜龟裂。正所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良知如汽车刹车,虽不如发动机那样雷霆万钧,带来风驰电掣的速度,却能让我们及时在险境前止步,在歧途上回头,以保得身心安全,在正确的道路上疾驶。
良知如水库闸门,虽然平时默默无闻,不露声色,甚至“其貌不扬”,但却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堵住不该下泄的水流,防止灾难发生,确保下游万物不受侵害。
“人之初,性本善”,一般情况下,如果不是特殊环境的负面影响,人的良知确实可以与生俱来,是一种天赋的道德,诚如孟子所言:“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王阳明也说:“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良知。”
但是要使良知稳定而持久,坚韧并可靠,源源不断地发挥作用,则要靠后天长期不懈地自觉磨练,维护保养。否则,良知也会如身体里的钙那样,悄悄流失。而当良知不复存在或所剩无几,一个人就如同失去了免疫力,会百病侵身,一路堕落,失去判断善恶的标准,做坏事就没有顾忌,就不会脸红,什么恩将仇报,忘恩负义,伤天害理的事都能做出来,成了十恶不赦的魔鬼,等待他的就只能是法律的严惩。
人生在世,觉悟、修养、道德都很重要,但这些都是建立在良知基础上的,要靠后天的启蒙、教育、自觉养成,如果没有稳定可靠的良知基础,那些觉悟、修养、道德之类是很难立足的,即便满嘴冠冕堂皇的理论、信条,也多是自欺欺人的表演。反之,一个人即使没有接受过什么像样的教育,不会子曰那一套,只要有良知打底,知羞耻,明是非,就不会干出太出格的事,就能堂堂正正,规规矩矩,“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