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侠骨豪情(一场传颂千古的侠骨豪情)
歌曲侠骨豪情(一场传颂千古的侠骨豪情)逃出城外的公孙杵臼突然向程婴问道:“保护少主长大成人和马上去赴死相比,孰难孰易?”程婴答道:“死易,抚养少主难。”公孙杵臼说:“那就让我来做容易的吧!”值此危急时刻,赵氏门客程婴和公孙杵臼二人为报答赵朔的知遇之恩,假扮医生,以给庄姬诊病为由进宫,将婴儿赵武藏于药箱中,带出了宫外。屠岸贾听到消息后,便设重金在全国悬赏赵氏遗孤,敢有藏匿者,必杀之。很快,屠岸贾大军赶来,尽杀赵氏全族。屠岸贾听说赵庄姬逃回到宫里,还生了一个孩子,害怕斩草不能除根,留下后患,但碍于赵庄姬是景公的亲姑姑,是王室成员,又不敢遽下毒手,所以只好日夜派人到宫中打探,他吩咐手下人道:“如果赵庄姬生的是女孩,可以放过,如果她生的是男孩,就把小孩杀掉!”。赵庄姬生的是一个男婴。为了保住小孩,赵庄姬对外谎称生的是女孩,并且已经死了。屠岸贾当然不信,便要进宫搜查,赵庄姬只好将婴儿藏在裙子里,并发愿道:“如果上天想让赵家彻底灭亡,就让
春秋时期,晋国作为黄河流域的大国,自晋文公以后,长期称霸中原,而晋国国内执掌大权的11个公卿世族中,数赵氏的势力最为强大。
公元前624年,晋襄公去世,他生前未立储君,为了国家安定,赵盾本想让襄公弟弟雍作国君,但襄公夫人穆嬴却整日哀求赵盾,让他立自己的儿子夷皋作国君,穆嬴甚至还对赵盾行跪拜礼,赵盾无奈,只好同意年少的皋夷即位,是为晋灵公。可是灵公不行仁政,荒淫无度,举国上下怨声载道,赵盾多次规劝,灵公不仅不思悔改,反而两次设计欲除掉赵盾,赵盾死里逃生,远走避祸,赵盾的弟弟赵穿忍无可忍,担心晋国的基业会毁在灵公手里,便将灵公杀害,赵盾闻知后赶回都城,他并没有治赵穿的“弑君之罪”(这为赵氏后人埋下了祸根),而是连忙命赵穿去周王室请回公子黑臀,立之为国君(晋成公)。
晋成公死后,晋景公即位,此时赵氏一门掌权的是赵盾之子赵朔。晋景公向来对赵家的势力有所顾忌,而此时有一个前晋灵公的宠臣,大夫屠岸贾向景公告状,揭发当初赵家杀害灵公,弑君谋逆的罪行,而同为朝中公卿的栾氏、卻氏也暗中扇风点火,于是,景公命屠岸贾发兵诛灭赵氏全族。
听到消息的韩厥为报答赵家当年的收养之恩,赶忙去赵府报信,让赵朔准备逃走,但是赵朔坚决不肯,如果此时逃走,就会坐实赵氏的弑君之嫌,这时,赵朔之妻赵庄姬(晋成公的姐姐)已身怀六甲,即将临产,赵朔先让庄姬回王宫避祸,并拜托韩厥一定要帮赵家保住庄姬腹中的孩子,那是赵氏一族唯一的希望,如果生的是男孩就起名叫赵武。
很快,屠岸贾大军赶来,尽杀赵氏全族。
屠岸贾听说赵庄姬逃回到宫里,还生了一个孩子,害怕斩草不能除根,留下后患,但碍于赵庄姬是景公的亲姑姑,是王室成员,又不敢遽下毒手,所以只好日夜派人到宫中打探,他吩咐手下人道:“如果赵庄姬生的是女孩,可以放过,如果她生的是男孩,就把小孩杀掉!”。
赵庄姬生的是一个男婴。为了保住小孩,赵庄姬对外谎称生的是女孩,并且已经死了。屠岸贾当然不信,便要进宫搜查,赵庄姬只好将婴儿藏在裙子里,并发愿道:“如果上天想让赵家彻底灭亡,就让小孩子哭闹;如果上天想要挽救赵家,就让小孩子安静!”,果然小孩子没发出一点声音,躲过了屠岸贾的搜查。
值此危急时刻,赵氏门客程婴和公孙杵臼二人为报答赵朔的知遇之恩,假扮医生,以给庄姬诊病为由进宫,将婴儿赵武藏于药箱中,带出了宫外。屠岸贾听到消息后,便设重金在全国悬赏赵氏遗孤,敢有藏匿者,必杀之。
逃出城外的公孙杵臼突然向程婴问道:“保护少主长大成人和马上去赴死相比,孰难孰易?”程婴答道:“死易,抚养少主难。”公孙杵臼说:“那就让我来做容易的吧!”
两人为保少主周全,商量了一个计策,程婴用自己刚出生的儿子和赵武调包,由公孙杵臼带着假少主躲在乡下,再由程婴向屠岸贾告发公孙杵臼藏匿遗孤,屠岸贾听后引兵追来,先杀了公孙杵臼,又当着程婴的面,摔死公孙杵臼所保护的婴儿(实为程婴之子),程婴内心无比悲痛,可他只能继续在屠岸贾面前表演。
屠岸贾自以为杀了遗孤赵武,从此斩草除根,大功告成,便高兴地赏赐了程婴。程婴也因“卖主求荣”饱受世人唾骂,忍辱负重的程婴带着赵武躲进深山,这一躲就是十五年,得知内情的韩厥也在暗中帮助他们,赵武逐渐长大成人。
后来,晋悼公即位,韩厥趁机把赵武推荐给悼公,说明了当年赵氏被灭门的原委,而赵武正是赵氏唯一的后人,悼公很赏识赵武,恢复了赵氏原先的封地与爵位,并想追究当年赵氏灭门案的责任,于是赵武得以诛杀屠岸贾,为家族报仇雪恨。
《赵氏孤儿》故事的原版最早见于《左传》,后经后世史家、小说家、戏曲家的不断演义、改编,逐渐形成现代的样貌。故事中的门客公孙杵臼和程婴知恩图报、不惧艰险,在大义面前舍生忘死,不计小我的精神气节令人敬仰,其中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险象还生的故事情节,起伏跌宕的家族命运也是故事一大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被编为杂剧剧本的《赵氏孤儿》在18世纪时传入欧洲,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看后爱不释手,还亲自将其编成话剧公映,广受好评,该话剧后又传到英国,在英国上演时,场场爆满,英国人称其为《中国孤儿》,至今仍被英国人奉为经典,由此可见中华文化之巨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