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渔村小镇简介(一个水乡渔村的巨变)
农村渔村小镇简介(一个水乡渔村的巨变)眼前一切完全符合都市人对北方水乡的想象。在外人看来,王家寨村的居住环境本身就极富诗情画意,四周环水,犹如与世隔绝,灰檐白墙的房屋和古树倒映水中,码头停泊着大小渔船,村民聚集码头上悠闲的聊天,彼此开着玩笑。“诗歌是最能表达乡愁的方式。”白洋淀诗社主要发起人王兰柱对澎湃新闻(thepaper)说,他希望建立一个平台,让大家用诗歌去感受白洋淀美景和当地人的热情。白洋淀诗社聚会场所位于安新县安新镇王家寨村,它是发起人王兰柱的故乡。王兰柱现已定居北京,但他经常回到村里走走看看。
本文图片均来自澎湃新闻记者 王哿
“风不微吹烟如纱朦胧一渔家,白洋淀边细柳下一只船不发,荷还未醒忘开花蜻蜓蕾尖抓,盈盈白露苇叶挂映满一空霞……”
3月30日,白洋淀诗社诗歌爱好者白利刚在微信群中以《雄安八行诗:白洋渔家》为题即兴创作一首诗,引来诗友一片叫好,大家借此即兴赋上自己一首诗,或者写上一幅娟秀的毛笔字,以此表达对家乡的深切的情感。
水秀人灵的白洋淀,在现代文学史上孕育出两个文学流派:即荷花淀派和白洋淀诗群,声名远播,因此吟诗作画也成当地独特的文化现象。
“诗歌是最能表达乡愁的方式。”白洋淀诗社主要发起人王兰柱对澎湃新闻(thepaper)说,他希望建立一个平台,让大家用诗歌去感受白洋淀美景和当地人的热情。
白洋淀诗社聚会场所位于安新县安新镇王家寨村,它是发起人王兰柱的故乡。
王兰柱现已定居北京,但他经常回到村里走走看看。
在外人看来,王家寨村的居住环境本身就极富诗情画意,四周环水,犹如与世隔绝,灰檐白墙的房屋和古树倒映水中,码头停泊着大小渔船,村民聚集码头上悠闲的聊天,彼此开着玩笑。
眼前一切完全符合都市人对北方水乡的想象。
王家寨村是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传统村庄,当地村民原来以打渔、编苇和跑船为生,如今正在着力打造乡村旅游。
作为从村里走出去的乡贤,王兰柱见证了它如何从最初孤岛般的渔村,变成今天雄安新区下辖乡村中一颗耀眼的“翡翠”,乃至于它未来更加深刻的巨变。
“这一切都太魔幻了。”王兰柱说。
北国水乡
王兰柱生于1967年,他记忆中小时候的白洋淀四季皆秀,芦苇成为很多人的共同记忆;春天,芦笋破土;夏季,芦荡莽莽;秋季,芦花飘絮,漂亮极了;冬季,雪国风光。
作为华北平原的神奇水乡,白洋淀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滋养着生活在它周边的村民,更形成了独特的生活乐趣和童年记忆。
“夏天来了,我们经常到白洋淀游泳,放学下课回家时,如果口渴了,一个猛子钻进白洋淀最深处,在水底喝上几口凉水,别提多舒服了。”王兰柱称。
他说自己成长的年代物质匮乏,但童年生活却异常丰富,令人回味无穷。
“我们小时候生态环境特别好,水草中能见到许多游来游去的鱼,我们上学时常常会带一个网织的兜子去摸鱼,抓回来煮着吃,那时候也馋,什么东西也吃不到,抓鱼是一个很大的营养补充。”
王兰柱说,可能正是美好的童年记忆和生活环境,让他习惯于用诗句去表达生活。
如今有待发展的王家寨村,曾经并不贫穷。
“我们村那时有副业,不仅打渔摸虾,还有芦苇产业。”王家寨村委会主任王学洲对澎湃新闻称。
以前,当地人盖房子都喜欢用白洋淀里的淤泥垒好土坯墙,然后在房梁上铺一种芦苇手工制作的“箔”,只要箔上再糊上泥,房顶就成了。
澎湃新闻在王家寨村走访时,碰巧见到两位年纪稍大的村民正在一个铁架子上系芦苇,当地人将铁架子称为“箔架子”,用于制作“箔”的工具,很像中国传统的织布机。“箔架子”上面有一排铁棍,穿着一团团的线团,线团的另一端,连着已系好的半片“箔”,放上芦苇,双脚一蹬机关,一排排绳子自动把这根芦苇系在“箔”上。
上个世纪70年代,白洋淀周边不少农户缺少土地,没法种粮食,当地人以用芦苇编织苇席、苇箔维生。一张大的苇席能卖到3元左右,这在当时已经很高了,白洋淀周围村民们的收入,乃至比许多城市居民的收入都高。
王兰柱回忆称,白洋淀周边村庄不错的经济条件,也造就了安新县城东大街的繁华。东关码头曾是安新县最重要的商业贸易中心,当地人到县城办事或赶集,通常都会把船停泊在东关码头,由此形成码头附近饭店、商店、土特产和渔业交易繁忙的景象。如今喧闹的东大街已失去往日景象,贸易中心移向了安新县城北大街。
伴随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和经济巨变,白洋淀周边以芦苇、渔业为主的村庄也随之而变。
王家寨村经历过类似的阵痛。改革开放后,当地人喜欢修建砖瓦房和楼房,自然对箔的需求则日益降低,这给村里以编织苇席、苇箔为业的村民形成冲击。
“现在村里已经没多少人编织苇席、苇箔了。”王兰柱说。
如今每到芦苇收割季节,白洋淀周围一望无际的芦苇荡无人收割,它们安安静静的躺在河岸。
尽管拥有水路进出,但作为安新县唯一不通旱路的村寨,王家寨村在全国村镇工业化浪潮中的劣势便凸显了出来。当地许多村庄凭借土地和劳动力优势,纷纷搞起了制鞋、服装和对外贸易,对此王家寨村只能望尘莫及。
由于不通旱路,村民出行全部用船,很不方便,村里的所有生活用品和食品都要从城里运来,菜价粮价都比外边贵不少。哪怕村民临时到县城或者外村打个工,每天挣的钱,除去往来的船费,所剩无几。
受到交通制约的王家寨村难以发展,为谋求生计,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只要有本事挣了钱的都迁出去了,因此造成村里人口的大量流失。
以诗为媒
1995年,王兰柱决定离开王家寨村,前往北京闯荡。
“实在没办法,家乡没有生财之道。我父亲打了一辈子渔,鲜活的都拿去卖了,家里吃鱼都只挑死鱼吃。”王兰柱回忆称。
经过多年奋斗,他终于在北京闯出了一片天地,经营着自己的水产生意,过上了稳定的生活。
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生活殷实的王兰柱想起了故乡,以及久违的诗歌。2005年,他和几位中学同学商议发起成立了白洋淀诗社,邀请诗歌爱好者定期聚会,也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画家和书法家齐聚白洋淀分享自己的创作。
“原本只想以诗会友,谁也没想到此后画家、书法家都参与进来了。”王兰柱说。
2010年,白洋淀诗社在当地民政局正式注册为民办非企业组织,每年诗社都会定期在王家寨村举办聚会。
虽然每年只举办一次大型聚会,但诗社运作也不容易。
“每年我私人都要搭进去不少钱,媳妇老是埋怨我,我对她说我也不抽烟,不喝酒,就这么点爱好,你别说我了。”王兰柱说,曾经有人建议,白洋淀诗社应当适当收取会费,他反对这种做法。
“诗歌爱好者很多并不富裕,如果收取会费,他们可能就没有参与积极性了。”王兰柱说,为维持诗社的正常运作,他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我估计有两套房子了。”王兰柱半开玩笑地说。
2005年至今,白洋淀诗社已连续举办14年的聚会,在交流中产生了大量诗歌和书画作品,大多以歌颂故乡和生活感悟题材为主。诗社还在百度贴吧、微信建立社交群组,成为诗歌爱好者们的虚拟交流平台,大家参与踊跃。
诗歌交流是最好的媒介,它能有效推动当地的文化和旅游,白洋淀诗社也成为王家寨民俗文化园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不通旱路、经济滞后,王家寨村相对完整保留了传统村落的风貌,这为此后从传统渔村转型旅游文化村提供了条件。
当中央宣布成立雄安新区后,突然爆发式的吸引了全国无数旅游团前往参观和考察,王家寨村自然成为游客寻访北方水乡韵味的旅游目的地,参观王家寨村公社旧址、古树、望月岛、观荷台及红色博物馆。
当然,白洋淀诗社的聚会场所也成为了游客必去的参观点。
实际上,从2015年起,王家寨村已经开始被作为旅游精品村进行重点打造,安新县政府特别聘请了知名设计公司对全村进行了规划设计,突出村庄的北国水乡风情。
为了解决村民的收入问题,当地政府还引导王家寨村的村民办起民宿。在位于望月岛和观荷台的多户农家院,由平屋顶改造成为全坡屋顶,白墙灰瓦;墙体绘制了白洋淀民俗风情画,院外菜园围上木质栅栏,农家院内吊装了波浪式苇箔顶棚,墙壁挂有白洋淀特色手工艺品芦苇工艺画;桌椅也换成了仿旧木质桌椅,这一切都是为还原北方水乡的原貌。
为了方便游客欣赏白洋淀风光,王家寨村还在河边建起450米长的亲水栈道,如此一来游客可近距离观赏白洋淀美景。
澎湃新闻发现,在王家寨村广场的西侧,村里建起一座红色博物馆,里面摆放着煤油灯、碗灯、粮票乃至抗战时期的火枪、机枪等老物件,晚上还为游客播放红色老电影。
雄安新区的设立加速王家寨村改变,最为直观的就是卫生环境。由于王家寨村坐落在水上,交通不便,垃圾和生活污水一直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更深刻影响白洋淀环境。
“咱们村的卫生环境变化太大了。”王学洲说,以污水处理为例,最早建民俗村时,当地政府也对全村进行简单的规划设计,铺设了污水管网,但因资金及多种原因限制,并未安装污水处理设备,因此造成生活污水无法完全处理。
雄安新区设立后,生态环境成为硬性指标,当地政府为王家寨村的望月岛和观荷台都安装了污水处理设备,统一配备了垃圾箱,由专业环保公司进行管理,
此举立刻让村里的环境卫生得到了极大改观。
今年4月,北京一家国企介入到王家寨村环境治理工作,它将会对村里进行全面规划垃圾和污水处理。
王家寨村不是孤例,雄安新区设立以来,当地政府对白洋淀生态治理投入了史无前例的力度,极大的改善了生态环境。
“我每次回家都会先站在船头深深呼吸几口空气,新鲜空气中弥漫的味道就是我的乡愁。”王兰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