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老街和坡子街哪个好(走进记忆中的坡子街)
太平老街和坡子街哪个好(走进记忆中的坡子街)原来,范家自开了家“范云记帽庄”,为家庭作坊。作坊有四台缝衣机,由大哥,大嫂,二哥,二嫂,三哥,四哥缝纫,父母亲负责裁剪,生产的帽子自销。鸿记钱庄旧址的西侧有户住家户(上图左边白墙),是我小学同学范十坨家,范家有兄弟姊妹13人,他排行第十,故取名十坨。鸿记钱庄旧址原来的正门面朝坡子街,是一扇高大、漂亮的石库门。私房改造后,封闭了原来大门,将临街一线房屋开辟成铺面。直到2011年鸿记钱庄旧址被拆,封闭了几十年的石库门才露出她的庐山真面目。鸿记钱庄旧址原石库大门 汤武摄于2011年鸿记钱庄临街门面 汤武 摄于2004年
图文/汤武
上篇《走进记忆中的坡子街(六)》讲到了鸿记钱庄,本篇接着往下讲:
从鸿记钱庄到福临街
上篇谈到的鸿记钱庄旧址,只有天井两侧不足一米宽的两扇小门出入,东头通往航运局宿舍,西头却通往另一户人家的庭院,均与之共一扇大门通往坡子街。
鸿记钱庄旧址原来的正门面朝坡子街,是一扇高大、漂亮的石库门。私房改造后,封闭了原来大门,将临街一线房屋开辟成铺面。直到2011年鸿记钱庄旧址被拆,封闭了几十年的石库门才露出她的庐山真面目。
鸿记钱庄旧址原石库大门 汤武摄于2011年
鸿记钱庄临街门面 汤武 摄于2004年
鸿记钱庄旧址的西侧有户住家户(上图左边白墙),是我小学同学范十坨家,范家有兄弟姊妹13人,他排行第十,故取名十坨。
原来,范家自开了家“范云记帽庄”,为家庭作坊。作坊有四台缝衣机,由大哥,大嫂,二哥,二嫂,三哥,四哥缝纫,父母亲负责裁剪,生产的帽子自销。
由于房子小(约60平方米),家庭人口多,生产生活兼容不了。白天是工场,架起机子案板生产,晚上收起机子,拆下案板才能开铺睡觉。到了六月伏天,室内热不可耐,竹铺子就摆到街边,全家人都睡在外面。
1956年,帽庄参加了合作化运动,关店歇业,全家能工作的都去长沙制帽合作社(后改为长沙制帽厂)上班。
再西头是长沙衬衫厂,其历史可追溯到解放前。这里曾是一家大型肥皂厂,生产民用肥皂。1956年,肥皂厂参加了合作化,与数家化工厂合并,迁往黑石渡,即为湖南日用化工厂的前身。
1956年,长沙市脚踏车生产合作社与意诚机械厂合并组建长沙医疗器械社。1958年8月,该社与省政府卫生处X线机修理室联合,改名为长沙医疗器械厂。同年,长沙医疗器械厂搬入坡子街肥皂厂旧址。
1959年,长沙医疗器械厂试制一台真空干燥箱,因质量不佳未投人生产。1965年,长沙医疗器械厂改产医用普通干燥箱,产量235台。1966-1969年,年产量200-300台。1970年,又开发生产鼓风式干燥箱,产量348台。除装修X线机外,还生产医用干燥箱、医用床等产品。1975年,增加培养箱等产品生产,销售波动较大。
医用干燥箱 网络图
1979年,长沙医疗器械厂与湖南医学院遗传研究室协作,研制出我国第一台二氧化碳细胞培养箱。1980年,长沙市医疗器械厂迁往河西石岭塘,厂房由长沙衬衫厂接管使用。
长沙衬衫厂原名为火炬童服厂,1975年更名,定型为专业生产线衬衫厂家,以内销为主,兼顾出口。创制了30多个品种的男女衬衫,年产量达25万件,1985年后,又引进现代化衬衫生产线,产量不断提高。1987年达到62万余件。其“称心牌”、“睡莲牌”涤棉男女香领型衬衫荣获1985年省优产品证书。
1997年5月,在市政府主管部门的主导下,结合当时的政策按照股份合作企业的方式,长沙衬衫厂向长沙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申请采取有限责任公司形式进行改制,并制定《长沙衬衫厂改制方案》。
方案规定企业拟采用整体出售改制,即将评估后的企业全部经营净资产一次性向企业员工出售,实行先售后股、产权制度改革办法,组成长沙衬衫有限责任公司。职工购股出资对象为长沙衬衫厂在册(在职)职工,出资采取自愿原则,出资者在出资后即具有长沙衬衫厂股东资格。
1997年6月,长沙衬衫厂改制工作领导小组制定《长沙衬衫厂股份量化方案》。长沙衬衫厂改制登记为金汇服装有限公司。
2014年,长沙金汇服装有限公司与坡子街棚改拆迁指挥部签订了拆迁协议,整体搬出坡子街。
长沙衬衫厂西侧是百年老店玉和酱园。
玉和酱园后坪酱厂
“玉和”是长沙最古老的酱园,建于清顺治六年(1649),是苏帮酱园的首户,店址在小西门正街(今坡子街)。原玉和旧址有“蔡玉和酱园光绪贰年立”的石碑。天心区原西起永湘新街,东止松怕里有一小巷,名“玉和园”,系玉和酱园作坊所在地。
玉和酱园以“玉醋”驰名省内外,后虽几易其主,牌名一直流传至今。1945 年以前,由叶培生、徐铭笙、叶雨成、雷祖会(公产股) 4 股接顶,员工 35 人,改牌老玉和。至1945 年,叶培生拆股,改牌玉和,杨步云任经理。
该园有独占市场的优质玉醋,又地处江滨,批发外销业务多,底子殷实,内销外销多按比期一年或半年结账,优待顾主,以广招徕。
玉醋以优质糯米为主料,以紫苏、花椒、茴香、食盐为辅料,以节米炒焦为着色剂。从原料到成品的各道工序,严守操作规程,精工细作,消毒封口,贮存一二年后出厂销售。气香醇,酸中带鲜,回味甚浓,除供调味佐料,尚具有多种药用价值,为湖南地区特产,至今深受消费者欢迎,名传三湘。滨湖一带饮食店,以压印玉字之封坛口泥它陈列,以吸引顾客。
“玉和”设有酱、醋、苏酒等5个作坊,前店后坊,业务发达时,年盈利上万。其批发外销业务亦甚广,由于底子殷实,客户可先提货后付款,一年或半年结算一次。如此优待,吸引了新客户,稳住了老客户,生意越做越大,闯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经营之道,历久不衰,曾与山西酬、镇江醋共同解身中国三大名醋之列。
——摘自陈先枢《坡子街史话》
玉和酱园老字号玉和酱园前店后厂,生产的子油姜、兰花萝卜、什锦菜、排冬酸菜、臭腐乳等,下饭又爽口,很受市民欢迎。
2002年,通过企业改制,玉和酱园定名为长沙玉和酿造有限公司。2006年被国家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企业,同年“玉和”被评为湖南省著名商标。2010年,玉醋传统酿造工艺入选为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2012年长沙市坡子街棚改方案出台,玉和酱园旧址被划进了拆迁的红线范围。拆迁方案出来后,在长沙多位文史专家共同努力,多次召开专家座谈会,调研玉和酱园的历史地位与意义,呼吁市政府进行“原址保护”无果的情况下,玉和酱园于2015年开始搬离经营了369年的坡子街,迁移到榔梨市落户。
玉和酱园的隔壁是长沙红旗仪器厂。
长沙红旗仪器厂前身为西区东风冷作机电厂,因涉嫌非法经营,1969年7月被长沙市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清理查封,由坡子街革命领导小组生产指挥组接管后,更名为长沙市红旗机械厂。当时工厂有职工百余人,除加工铝酒桶、铝酒罐外,还自制机械、机床,兼营冷作加工、机械修理等业务。
长沙红旗仪器厂 汪路路供图
1975年,省、市机械局组织氮肥设备生产会战,该厂承担了部分氮肥设备的生产任务。后因工业调整,氮肥设备下马,铝酒桶滞销,企业面临困境。厂长杨德顺决定调整产品结构。
1975年5月,在长沙电子仪器厂工程师王洪业(后调国防科技大学)的帮助下,开发传感器等产品。同年6月,走“军民共建”之路,与国防科技大学109室副教授王洪业、肖子劲试制压力传感器ZQ-Y。经过一年的努力 ,成功研制出第一台“工业自动化仪表的眼睛” ZQ-Y型电阻应变式压力传感器。1976年5月 ,产品通过鉴定。
1979年11月,长沙红旗机械厂更名为长沙红旗仪器厂。1977年12月,国家机械工业部确认长沙红旗仪器厂为生产传感器的厂家。
1979年,开始批量生产传感器。1980年生产的“宇航牌”岡ZQ-丫压力传感器,成功地用于中国首次向太平洋海域发射的火箭。同年5月21日,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贺电表彰。9月22日,国家第七机械工业部发来感谢信。
1982年,开发医疗用的血压换能器、机械电换能器、电阻应变片、箔式应变片、高精度荷重传感器,生产的GZB-2型测力传感器获湖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
1984年,与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37-人前置放大器和多通道调节器又获湖南省优秀新产品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的方针指引下,企业坚持科技兴厂,又新增二次仪表产品、传感器前置放大器和多路信号调节器。
1986年上半年,生产欠景气,领导班子进行调整分工,由厂长助理杨坤鑫负责工业生产,厂长杨德顺负责商业经营。杨坤鑫组成4人承包小组,全厂职工夜以继日赶任务,不仅弥补了上半年欠产 ,完成了全年产值102.4万元,而且还开发了转矩转速传感器产品。
杨德顺厂长(前排中)和他的团队 汪路路供图
1987年,又开发了位移传感器、双梁桥式传感器等新产品。
从1975年开始调整产品结构,到1987年的12年中,红旗仪器厂生产了18个系列传感器、5个系列二次仪表,共135个品种的产品,销售全国28个省、市;固定资产投资达56 .8万元。
2000年4月,长沙红旗仪器厂改制为宇航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同年,宇航科技实业公司整体搬迁到圭塘,坡子街老厂房出租给潭王府火锅城经营。
长沙红旗仪器厂西侧有一条很窄的小巷,叫福临街。福临街因清代建有福临庙而得名。
街口内原有省土产公司木牌楼仓库,2001年拆除仓库,修建了18层高的“福临阁”商住楼。
福临街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小街,南起坡子街,北止金线街,全长约190米。1999年修建解放西路时,福临街从中截断,分成南北两段。
从福临街到下河街
福临街与下河街之间(同时也是永远街至半湘街之间)是当年坡子街最热闹的一段,依次是南食店、西区医院联合诊所、油货店、蔬菜店。
坡子街(原小西门段)街头 汤武摄于2004年
南食店的规模不小,当年许多副食品凭粮票和购物证供应,排长队买东西是常有的事。
西区医院联合诊所规模不大,主要是打针、挑疳积。疳积是疳症和积滞的总称。疳症是指由喂养不当,脾胃受伤,影响生长发育的病症,相当于营养障碍的慢性疾病。患者以小儿为多,挑疳积即用消过毒的三棱针将患儿掌面挑点,快速地向中心方向斜刺一分深度,稍提摇,针口可见少许粘黄液体,用指挤压,使液尽出,见血为度。
诊所隔壁是油货店,炸糖油粑粑、油条,卖烤饼。早晨的顾客特多。这个门面原来是梁家生产出售干面条的店铺,将面粉拌和、压制成面条。
小西门下河街口是国营菜店,蔬菜供应紧张时,须凭印制的“菜票”排队购买。菜店有两缝门面:东边的原是童家开的肉店,西边则是苏家开的槟榔店。公私合营后,两个门面都被蔬菜公司征用,改成了蔬菜店。
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国营肉食、蔬菜店逐渐消失或改行,这些门面随着下河街批发市场的崛起,很多门面由个体户租佃。
小西门下河街(人们习惯简称下河街),南起坡子街,北止回龙巷,全长约260米。
这是一条明崇祯《长沙府志》就有记载的老街,当时只是长沙西城城墙外靠湘江的一条街,而在清朝时已是牙行云集之地。
据有关记载,清代时,因湘江水运之便,下河街成为牙行云集之地。而下河街及附近的牙行以土果行、杂货行和玉兰片行为主。
清光绪元年,长沙较早领有牙帖的土果行“保太和”、“惠然”开业,次年又添“公和”、“镇昌”、“恒泰”等土果行。而土果行主要经营本地及外地的土果土产,如梨、桃、板栗、荸荠、生姜、蒜子等。后来在土果行的基础上又衍生了杂货行,经营范围扩大到木耳、香菇、食糖、面粉、湘莲等。而玉兰片行实营玉兰片、苎麻、毛茶、土纸四大类商品。
公私合营后,行业合并,下河曾冷清了一段时候。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个体户异军突起,下河街逐渐发展成为全省著名的“食品一条街”。当年下河街的生意非常红火,从早到晚人头攒动,早上5点商家开门,直到到晚上10点钟才打烊关门。
小西门下河街市场 汤武 摄于2003年
1991年至1995年,是下河街的全盛时期,街道两侧竟有600多家门店、摊点。汇集了来自全国28个省、220个县市的商品。这里的商品齐全,仅粒粒糖就有100多种包装,梅子有15种,饼干品种多得不计其数,其价桥比商店便宜许多,很适合普通市民消费。
广东、四川、江西等省有100多个厂家在下河街设点。很多新奇产品在广东刚生产出来,在下河街就能买到。
下河街80%以上都是“夫妻店”,租金、人力、采购成本低,货价自然比商场低。便宜的价格吸引了众多精打细算的顾客,相信有不少的长沙人都光临过下河街。
2002年5月,湘江中路(沿江大道)拓改工程拆除了下河街批发市场大半,加上坡子街周边地区棚改、解放西路的拉通,商家纷纷迁往高桥大市场,下河街便名存实亡了。
小西门下河街有所小学,叫湘江小学。学校的规模不算大,学生大多是沿江一带居民的子女。
原湘江小学旧址 汤武摄于2009年
2001年,市教育局对全市小学进行了调配、合并,撤销了湘江小学,将原有学生分别转学到铜铺街小学和福源巷小学(次年并入铜铺街小学)。
“坡子街民俗名食商业街建设指挥部”进驻原湘江小学的教学楼,坡子街及周边地区的拆迁户,都必须来这里签订《拆迁协议》。
从下河街到湘江中路
小西门下河街口至湘江中路,有美珍楼包子铺和一家饭店,还有一家小小的槟榔店。
这两家饮食店因紧靠小西门客运码头,又邻近下河街和半湘街,与三家旅社也很近。美珍楼包子铺每天都派一位叫王眼镜的大师傅值晚班,专为去小西门客运码头搭轮船的旅客供应夜宵、包子,所以包子店的生意特别红火。
半湘街、下河街、下坡子街一带的地势比沿江大道的路面要低很多,一旦湘江河里涨大水,哪怕大水还没平马路,浊黄的河水就会通过下水管道,把留泥井盖顶开往外喷。处在河街一带商铺和民居全都会浸泡在洪水中,老居民对涨水已经习以为常,一旦有发大水的先兆,就提前把楼下的东西往楼上搬,只留下守屋的人,家中其他人都转移到亲朋戚友家避难。
遭水淹的仓库够麻烦了,必须提前组织人员,调动车辆,在洪水到达前把存放的大批仓储货物移到安全的地方。等洪水退去后,再把货物搬运回来。
洪水水位最高时,可涨到小西门煤店前,小西门、半湘街淹没深达2米多。
泛黄的水面上浮漂着垃圾,还发出一股难闻的臭气,令人恶心。不懂事的孩子,打着赤脚,卷起裤腿,在被淹的大街上淌水玩。
坡子街派出所出动治安小木船游弋,查看危房,排除险情,办事处干部撑着木排护送老人小孩转移到安全地带,受灾居民用门板搭成木棑,用晒衣竹篙当撑竿,作为与外界联系的临时交通工具。
洪水退后,建筑物墙上会留下一道整齐的“水平线”:下面因洪水浸泡过,颜色较浅,上面保留原来的颜色,颜色偏深。
退水后的街道到处是垃圾,还有一层不薄的淤泥,单位职工、环卫工人、居民纷纷出动,搬走垃圾,清扫街道,喷撒药水,整理环境,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和生产秩序。
涨水期间长沙红旗仪器厂用船接送员工 汪路路供图
1995年湘江风光带建成之后,加高了湘江中路的路面,沿江修建了坚固的麻石堤防,整修了城市的排水系统,以防止汛期江水倒灌。万达、华远楼盘的建设,相对提高了沿江低洼地势,以后遇到湘江涨水,再也见不到街道被淹的景象。
(系列文章,未完待续)
参考:陈先枢《湘城访古》、《长沙市志》、星辰在线-长沙晚报。感谢汪路路、刘文如、曾永昌、范立新、刘琼英等人提供的宝贵资料。
END
*本文由城市记忆CityMemory独家发布。编辑 | 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