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是电影作品的创作者吗(编剧该是作品的编剧)
编剧是电影作品的创作者吗(编剧该是作品的编剧)2021年,由《开封志怪》改编的电视剧《玉昭令》,豆瓣评分4.1。2016年,由《怨气撞铃》改编的电视剧《示铃录》,豆瓣评分3.3。但小说改编这事,一向都是同人不同命。尾鱼就是属于脸比较黑的那类。目前为止,尾鱼的影视化作品几乎都是惨淡收场。
这几天,网文作者尾鱼发的一篇长微博引起轩然大波。
她在微博上吐槽自己的小说被魔改。索性就跟经纪人说,以后要么不卖版权了,要么就在合同里写明作者对剧本有编审权。
尾鱼是这几年人气很高的网文作者之一。代表作有《怨气撞铃》《七根凶简》《司藤》等。
小说的口碑都不错,在晋江的评分基本都在八分以上。
但小说改编这事,一向都是同人不同命。
尾鱼就是属于脸比较黑的那类。
目前为止,尾鱼的影视化作品几乎都是惨淡收场。
2016年,由《怨气撞铃》改编的电视剧《示铃录》,豆瓣评分3.3。
2021年,由《开封志怪》改编的电视剧《玉昭令》,豆瓣评分4.1。
唯一一部还算能打的《司藤》,尽管演员很美,导演李木戈也很会拍。
但剧情节奏,文本编排上的问题依旧很大,在豆瓣上也就堪堪拿了7分。
而此次尾鱼在微博上吐槽的准备开机的两部戏,有网友扒出应该是《七根凶简》和《玉出西门》。
没想到的是,被吐槽的制作方还没说话,倒是有一位与剧无关的编剧先站出来说话了。
编剧读乐乐直接在微博@尾鱼为她科普什么是“编审”。
那么编审权究竟是什么?
有懂行儿的发文表示,编审权就是定稿权。编审和责编不一样,责编只是负责对大纲、人设、分集和剧本提意见,但编审有权宣布定稿。
所以编审权就如同读乐乐所说是交给资历非常高的责编或编剧担任吗?
并不是。
实际上我们的编审权大多是老板、制作人降维担任的。
有时候导演、流量明星等也会出来掺一脚。
而目前国产剧烂片多的原因之一,就在于编审权分配混乱或不专业。
关于这一点,不止一个编剧出来证实。
尾鱼在微博上提到剧本连原作者都读不出原作的感觉,甚至都对角色反感了,可见改的有多离谱。
她想要的无非是让制作方能够适当听取作者的意见。
其实对于作者来说,卖了版权钱已经拿到手了。
即便改编的影视作品被骂也骂不到作者头上。
尾鱼想要编审权恰恰是对自己的作品,自己的读者负责。
然而这个请求莫名就被部分人认为这是对业内编剧乃至影视行业的发难。
不管你的作品被人改成什么样了,作者就应该老老实实作壁上观,不听话就给你安个扰乱行业之罪,这是什么道理?
尾鱼在读乐乐的微博下回复说她的表达一直是希望对剧本有意见权而已。
读乐乐转而摆起了架子,说建议尾鱼自己做一次编剧,就会变得理性多了。
所以说因为编剧、导演、院线都保不住自己的东西,原作就活该被魔改?
这不恰恰说明了行业管理混乱,没人担责导致剧的品质无法保障吗?
那担责的应该是谁呢?
作者紫金陈说剧情不行的话第一责任人一定是编剧。
读乐乐看到后大骂紫金陈吃了编剧的福利还翻脸不认人。
编剧没有自主权,要被一群外行指点写不好还要被diss,凭什么出问题了还要让编剧背锅。
读乐乐说的并不是没有道理。
的确,现在的影视行业中编剧的处境确实很艰难。
有编剧曾说过现在业内的编剧数量远大于导演数量,哪怕是成熟的一线编剧都是被挑选被指摘的状态。
更何况是那些没有话语权的小编剧。
但。
创作环境难编剧难道就不需要对剧本负责,不需要对观众负责了吗?
有网友去查了读乐乐的作品在豆瓣的评分,《寂寞空庭春欲晚》《放弃我,抓紧我》《我知道你的秘密》……一圈看下来没有一部在5分以上的。
网友说她的作品评分低,她说自己不引以为耻,反以为荣。
而抱着这样态度的编剧还不止一个人——
“就算我们把朱棣写毁了,你又能如何”
“让资方过稿就行了啊,毕竟他妈的钱不是你们出的”
“烂剧替公司赚钱了,对不起观众,好歹对得起甲方”
“不爱看不看呗,吓死我了”
底下网友评论的评论可谓一针见血。
这算什么文字工作者,就只能算是商场里雇来支个小摊专门给人改裤边的,改毁了还概不负责那种。
也许有人会说,编剧也只是打工人,他们也不得不听甲方的,拍出了烂剧也不是他们一个人的原因啊。
但网友气愤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这些编剧编的戏有多不好,评分有多低。
而是他们明知道自己写的戏烂,明知道自己恰的是烂钱,竟然也能如此理直气壮。本应该是站在一起的人,甘愿当了资本的犬牙。
而这样的风气对整个行业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业内部分编剧当作品被吐槽时,他们第一会怪现在的审查制度。
一句广电不给拍,不仅噎得观众一句话都不敢说,更好笑的是时间久了竟然还有不少观众心甘情愿地高举这块免死金牌为他们保驾护航。
如果怪不了平台,第二就会怪原作。
某些编剧对自己手底下的网文作品的态度多有不屑。
既然不喜欢,又谈何优秀改编。
比如说我是YT创作的橙光游戏《逆袭之星途璀璨》。
改编成电视剧后编剧@慢的李就曾在微博上内涵原作是yy游戏,粉丝大部分是低龄。
还说自己把一部无脑甜宠文改成了一部自己都看哭了的故事。
结果一看评分,4.0。
这还是看在主演是推哥和宋轶小姐姐的面子下。
我是yt的另一部《遇龙》,之后又遇到了同一个编剧。
在剧本创作过程中,原作作者就提出与原作人设有很大出入,希望能够修改。
剧方也很礼貌地回复说收到建议了。
然而这一回,分数一出……
豆瓣3.5。
人设崩坏,剧情无逻辑,台词小学生……
原作粉自此见到这个编剧的名字就开始集体ptsd。
所以现在的很多ip被书粉吐槽魔改,并不是因为剧版删了一段吻戏一句台词,而是因为这早就改得连根都拔掉了。
而再不济的,就会转头去怪观众。
观众太浮躁,撑过十集就好了。
观众没有欣赏水平,懂得人自然懂。
在日本,一番演员要为收视负责;在韩国,编剧要为收视负责。
而在中国,责任没人担,红利抢着吃,锅全让观众背了。
以前的编剧,是真正的一剧之本。
《大明王朝1566》《雍正王朝》《北平无战事》的编剧刘和平写历史剧堪称一绝,被赞称传历史之神髓,画历史之骨骼。
他在写个本子之前往往需要耗费几年的功夫做功课,在写《大明王朝》之前,他在家里挂上嘉靖和海瑞的画像,动笔之前焚香行礼,以示尊敬;
《我的团长我的兵》《士兵突击》的编剧兰晓龙说自己塑造人物就是用最笨的方法:“一遍遍地写,找他的语言逻辑、思维逻辑、行为规则,这个人物找准了,他就在你心里活下来了。”
很多观众会问,为什么现在像这样写原创的编剧越来越少了。
其实,优秀的编剧不在于写原创还是改编。
好的改编的难度并不比原创小。
就拿这次被顶上风口浪尖的作者紫金陈来说。
紫金陈的推理小说,尺度都很大。
《坏小孩》,涉及到了未成年犯罪、校园霸凌、家庭暴力;
《长夜难明》,揭露了幼女性侵、官商相护、陈年冤案等诸多社会黑暗面。
这乍一眼看过去,是不是感觉很容易就会被和谐。
但这两部小说的影视化作品不仅播了,而且都取得了高收视高口碑。
这当中编剧的功劳不可忽视。
两部剧的编剧虽然都删改了原著里的部分情节,但没有改变原著的精髓。
并且将原著的内容以一种更加符合影视化呈现的方式表达了出来。甚至还起到了宣传科普的作用。
这说明影视作品的审核章程,有时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草木皆兵。
如果说紫金陈的小说有足够的戏剧冲突,所以改编容易。
那么再举个例子。
晋江作者Priest的作品是公认的改编难度大。原因就在于她的作品以写人物情感输出和价值观为长。
这改编成影视剧后就成了一根硬骨头,人物很多,想要每个角色有戏,需要大量的铺垫和刻画。
P大目前影视化的作品也多有争议。
《镇魂》的人气有多高,剧本就有多烂。
整部戏完全是靠主演演技撑出来的场子,剧情改的宛如小学生过家家;
《有翡》不似《镇魂》的原作有很多需要河蟹的内容,是一部很安全的武侠bg文。
然而就是这样,在十几位编剧的共同努力之下,剧情前言不搭后语,人物设定崩坏。
被网友称作是大型劣质同人文现场。
至于看似赢得满堂彩的《山河令》,实际上从剧播开始直到现在争论都没有停止过。
今年的一部《烈火浇愁》,人物建模被群嘲丑,制作经费也是肉眼可见的少。
然而就是在这样不被大家看好的情况下,靠着改编得当的剧情硬生生杀出了一条血路。
说明什么?
并非是p大的文就一定不适合影视化呈现,区别只在于用不用心。
优秀的编剧依然是存在的,有追求的编剧依然也是存在的。
正是他们让观众相信国剧还有出路。
然而有些从业者却巴不得喊着大喇叭告诉观众:没错,我们就是这么烂。无形之中就污名化了整个行业。
事实上,编剧对于作品的贡献,观众是看的见的。
用心对待作品的编剧,自此以后他的名字就成了这部剧的活招牌。
比如说《大宋少年志》《舞乐传奇》《庆余年》的编剧王倦。
而那些只想恰烂钱,不尊重作品的编剧,观众亦是看得见的。
当他们为了恰烂钱放弃观众的那一刻起,就注定里有一天会被观众所抛弃。
一个烂的苹果,即便包装得有多美丽,营销得有多动听,它的根仍旧是烂的。
作为普通的观众,我们没办法阻止不良商贩卖烂苹果。
但当这个烂苹果硬塞到面前的时候,还想让观众配合演出一声不吭地咽下去。
也是万万不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