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到四川路过什么城市(深度解析苏州到)
苏州到四川路过什么城市(深度解析苏州到)但距离前面的标兵重庆还有4370亿GDP的差距,但和后面紧紧追赶的追兵成都已经只剩下2223亿了。2019年,得益于天津GDP重新核算的大幅缩水,苏州进位全国第六。作为苏南模式的领头羊,苏州曾在2013年创造过最为荣光的时刻。2013年上半年经济总量一度超过深圳:苏州为6300亿元,深圳为6013.8亿元,苏州领先近300亿元。近几年来,在各地提升省会城市首位度的呼声和资源集聚的支持下,成都、武汉、杭州、南京等省会城市GDP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2019年均GDP增速均高于苏州。
来源:大数据透析站
苏州的未来或许会晚到,但绝不会不到。
这座城市,一非特区,二非计划单列市,连十四座沿海开放城市都没它的份,但却一度享有“苏老五”的称号——GDP总量仅次于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排在全国第五。
这座城市,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遍布。被称为吴侬软语的苏州话,更是符合了中国人对于江南的所有想象。水光山色,太湖烟波,都融进温柔细腻的语调里。
作为苏南模式的领头羊,苏州曾在2013年创造过最为荣光的时刻。
2013年上半年经济总量一度超过深圳:苏州为6300亿元,深圳为6013.8亿元,苏州领先近300亿元。
近几年来,在各地提升省会城市首位度的呼声和资源集聚的支持下,成都、武汉、杭州、南京等省会城市GDP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2019年均GDP增速均高于苏州。
2019年,得益于天津GDP重新核算的大幅缩水,苏州进位全国第六。
但距离前面的标兵重庆还有4370亿GDP的差距,但和后面紧紧追赶的追兵成都已经只剩下2223亿了。
标兵渐远,追兵越来越近。重回“苏老五”压力巨大,但一个不小心,说不定还得回到“苏老七”。
纵观苏州近几年的发展,确实能看出略显疲惫。
苏州真的到天花板了吗?
如果说2万亿是天花板,那么苏州在做的,是为了给冲破天花板积蓄更多更坚实的底部和腰部力量。
根基稳,冲破天花板才能扶摇而上。
否则,请参照天津。
如果再仔细深入分析下,你会发现,苏州的GDP降速,有那么一点故意而为的感觉,是为了不给转型升级中的经济和产业太大压力。
具体下面会分析到。
3月5日,苏州召开全市作风建设大会,会上对全年目标任务再次进行了明确。
简单来说,就是目标不变、任务不变。不但不变,还要自我加压,争取超额完成。
具体目标有三个:
①2万亿的GDP。2019年苏州GDP已经达到1.93万亿,2020年完成2万亿没有任何问题,700亿的增量,GDP名义增速达到3.63%就能完成。
正如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所说,“在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中脱颖而出,才是我们应有的作为。”
就看苏州是平庸的完成,还是优秀的完成。
②1500亿工业投资。这是苏州近些年来第一次在全市各大高规格大会上反复强调工业投资,并且定下明确目标。
工业投资是一个一旦开启就不能停的过程,生产线两三年不进行技术更新,就会落后于时代。
苏州的工业投资从2014年的2304亿,到2019年的1199亿。
这里面既有供给侧改革去除落后产能的主动行为,也有苏州GDP以第二产业为主导过度到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结构调整原因。
但不管怎么说,工业都是苏州发展最大的基石,苏州的繁荣很大程度上起于工业、得于工业,对工业投资抓的再怎么紧也不为过。
南通提出今年要闯进“万亿俱乐部”,制造业投资超2000亿元。苏州的工业投资回归到正常偏高水平,既现实,也必要。
③三年200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这实际上是一个很高的目标,因为近几年苏州的实际使用外资都在46亿美元左右,不要以为这是一个不怎么理想的数字,要知道,江苏全省2019年实际使用外资也仅仅260亿美元。
三年200亿美元,意味着苏州平均每年要完成66.7亿美元,相较前几年,增幅接近50%,突破极限的同时,也讲究客观现状和规律。
所以,苏州也没想着一蹴而就,而是科学的定了三年目标,所以,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才会说,考验苏州干部的时候到了。
至于其他的目标,会上没有明确。有了GDP、有了工业投资、有了外资,自然什么都会有。不得不说,苏州的目标选择很精准。
这是苏州在为突破“天花板”做最后的蓄力。
下面具体来看苏州的“天花板”,以及苏州为突破“天花板”积蓄的力量。
1 苏州面临的问题
先说问题,承认问题,本身就是解决问题的开始。
从全国宏观层面讲:
外,是中美贸易摩擦的不确定性。
内,是全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以及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冲击。
从苏州微观层面讲:
外,是各地包括南京强省会的一些列政策和资源集聚,必将会对苏州的资源进行稀释。
内,是苏州自身发展模式的问题,外资依赖较大,以及近几年房地产依赖较大的弊端初现端倪。
具体数据,就不罗列了,有兴趣的可以去统计局官网查询,下面也会讲到部分。
无论是哪一个层面的内外交困,都加大了苏州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
为什么我还是十分看好苏州的未来呢?
答案是一个基本盘,四个突破口,具体来看分析。
2 最重要的基本盘,工业集群
大规模、门类全的产业集群,是苏州能稳定增长,进行产业迭代的基石。
总体情况是,苏州拥有35个工业大类,涉及167个工业中类、489个工业小类,形成了以电子、化工、钢铁、电气机械、装备制造、纺织为主导的现代工业体系。
不要以为这只是简单几个数字那么简单,背后是成熟的工业产业链,以及大量成熟的工人和工程师,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产物。
2019年,苏州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36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其中,全市产值超亿元的工业企业为4446家,比上年增加147家;其中年产值超100亿元的工业企业达33家,比上年增加5家。
数据背后体现出来的,是苏州的规上工业企业在不断做强做大,跻身腰部企业,中间力量越来越强,而腰部企业又时不时冒出水面,跻身头部企业。
这种深度的良性循环,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停止的、也不是一个疫情可以阻挡的。
这种深度的良性循环,带来的是苏州产业的内生发展动力。
我们看到,有的体量大高速增长的强政治资源明星城市,投资体量占GDP比重十分惊人,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仍然占据主流。
比如,某城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1.7万亿,GDP总量1.94万亿,投资占比高达90%。
再比如,某城2016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7万亿,GDP总量为1.78万亿,比重也高达71%。
(注:写2016和2017的投资数据,是因为两地在2016或2017年后的年度,统计局官网不再公布具体投资额,仅公布投资增速)
本质上,经济增长还是太过依赖行政资源的在固投和基建的推动,但没有形成足够的内生性增长。
而苏州2019年的投资与GDP比重仅25.5%。
苏州这些年,正在有意绕开依靠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的模式。
2014年,苏州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达6230.7亿元,2019年降为4933.1亿元,其中,基建投资更是从1022.2降为多少597.82亿元,几乎腰斩一半。
更难得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苏州经济仍然保持了中高速增长,恰恰说明苏州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越来越足。
当一个城市有了足够强的产业基础,并能这基础上踏实迭代升级产业,还能持续增长。
这样的城市,称之为可持续增长的城市。
当然,这和苏州对工业企业一以贯之的重视是离不开的。
2019年,苏州规模以上工业利润规模1922.23亿,较2014年的1460.1亿,剧烈提升31.7%。
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在苏州工业利润剧烈上升的同时,其税负确实在负增长的。
2019年,苏州规上工业企业税金总额542.3亿,较2014年同期的613.9亿,不仅没增长,反而下降了13.1%。
事实上,这是在减税啊!在国家大规模减税降费之前,苏州已经开始在为企业减负了。
3 突破"天花板"的重要破局
第一个突破口,长三角一体化。
虽然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是全方面的合作共通。但这其中,最重要也是最迫切的,是产业合作。
《长三角一体化规划》按照升级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三个维度,提出26个重点领域的产业合作与发展。
上海已经基本完成了转型升级,外迁的传统产业就像涓涓细流,而未来产业还太过遥远。
苏州要瞄准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
比如,新能源汽车领域,2020年1月,发生了一个标志性的事件,特斯拉在上海超级工厂生产的国产Model3电动车开始交车。
据特斯拉公布,2020年,特斯拉全年产能达到15万台。等到整个上海工厂全部建成以后,一年要量产50万台。
这是什么概念呢?特斯拉在美国的两家工厂,2019年产量总合才36.75万台。
在2020年1月的时候,特斯拉只有30%的零件来自中国。但特斯拉承诺,到今年年中,零件的本土化比例会达到70%,到年底会达到100%。
前阶段,宁波抓住了机会,本土企业包括均胜电子、宁波华翔,就进入了特斯拉的供应链,迅速壮大起来。
要知道,特斯拉能带来的,不仅仅是做做配套那么简单,特斯拉能带来的,是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当年,苹果把生产线搬到中国,它自己赚得盆满钵满的同时,我们也建立起了全球最完善的消费电子产业链。
华为、小米、vivo等国手机品牌的崛起,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于这条产业链。
可以说,谁拥有了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谁就能拥抱未来汽车行业的蓝海。
苏州必须抓住机会。
好在,苏州在电机电控、汽车和新能源等方面产业链相对完整,基础较好。
2019年,苏州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达1.04万,进军万亿级别,汽车制造业产值近2000亿元。
而苏州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2018年就达到了1.73万亿的规模,这其中,新能源近1100亿、新材料近5000亿。
很多产业,都能和上海、和长三角发生很好的化学反应。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的C位城市,特斯拉的机会、长三角一体化的机会,苏州一定不能错过,也一定不会错过。
当然,特斯拉的例子,只是长三角一体化千千万万产业合作机会的一个典型。
顺势而为,大有可为。
第二个突破口,外资和民资双轮驱动。
不可否认,曾经使苏州名扬海内外的外向型经济,正面临西方世界“逆全球化”、国内生产成本高、内外需市场饱和、中美贸易战等一系列挑战。
尤其是中美贸易摩擦,对苏州影响尤为深远。中美贸易摩擦的不确定性,也深刻影响着苏州未来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
即便如此,2019年苏州实现进出口总额3190亿美元,虽然同比略有下降,但仍占到江苏进出口总额的超50%。
外向型经济发达,是一把双刃剑,形势好的时候,所向披靡,形势不好的时候,也容易伤到自己。
苏州很早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且不断开始改变。
外贸依存度,从2014年时候的137%下降到了2019年的113%。
出口依存度,从2014年时候的80%下降到了2019年的68%。
苏州还及其重视市场多元化有效拓展。
虽然对美贸易受贸易摩擦影响,但对东盟出口增长12.1%,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2.9%。
这些改变,都将为苏州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外商投资方面,2019年苏州实际使用外资46.2亿美元,增长2%。
2020年1-2月,苏州实际利用外资达27.89亿美元、同比增长143.5%,创出了2008年以来实际使用外资的新高。
2019年在苏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从2015年147家增加到156家。
数字背后,是来自世界五大洲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万家外资企业,对苏州打造开放型创新经济的认可和信任。
苏州仍然是最吸引外资的城市之一。
前几年网上所谓的外资撤离苏州,有点过度解读的味道。
有来有往、有进有出,才是健康市场正常的节奏。
苏州现在的格局,更像是民营经济、外资经济双轮驱动。
2019年,苏州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实现规上工业产值2.04万亿,下降0.3%。而民营企业完成1.23万亿,增长4.1%。
此消彼长,民营经济在苏州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这点,在投资上也得到了印证。2019年,苏州民间投资达2887.3亿元,是外商投资(690.8亿元)4倍。
民资升级,外资生根,双轮驱动,行稳致远。
第三个突破口,腾笼换鸟。
2020年1月3日,新年的第二个工作日,苏州召开开放再出发大会。
大会大手笔推出68.8平方公里产业用地全球招商,向全球首发中、英、日文版“苏州开放创新合作热力图”。强烈释放了苏州稳住工业、强根筑本的决心。
要知道,深圳19年三季度在产业用地全球推介上也仅有30平方公里,上海整个“十三五”期间新增的产业用地也仅在30平方公里左右。
苏州市委蓝绍敏书记还承诺,只要是符合苏州未来发展定位的产业,我们一律欢迎,用地一律保证,要多少地有多少地,要多少空间有多少空间!
苏州哪来的底气?
要知道,土地资源瓶颈,一直是近年来制约苏州发展的因素。
要知道,苏州的开发强度,一直保持在30%左右,几乎没有新增建设用地。
追溯苏州的发展历程,县域经济是苏州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乡镇企业苏州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但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过小的经济体量限制了企业的发展潜力,部分产业和企业始终在低端徘徊。
2016年,苏州开展“散乱污”企业专项整治。
截至2019年底,三年整治“散乱污”企业5.35万家,其中整治提升2.01万家、依法关停3.34万家,腾出发展空间7.8万余亩。
这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因为散乱污也是生产力啊。
戏剧性的是,苏州腾退出的散乱污企业,在很多地方还很受欢迎。
不仅如此,苏州还率先在全国建立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体系,对不同类别企业实行差别化的资源要素价格政策和差别化的管理服务。
以市场和行政相结合的手段正向激励、反向倒逼企业节约集约利用资源。
一句话,要么提升、要么淘汰!
一个城市是否有未来,关键要看是不是有勇气直面危机,能否有魄力承认问题本质,能否有决心持续不断变革?
苏州遇到的问题,其实很有城市都有,就看谁敢率先变革,谁愿意牺牲一时的速度,换来可持续的发展。
第四个突破口,生物医药产业的突围。
当前,全球生物经济每5年翻一番,是世界经济增长率的10倍,正成为重塑全球经济版图的变革力量。
目前上海、深圳、成都、天津等各大城市都在争相布局生物医药产业,全国生物医药产业格局已形成“百舸争流”的态势。
“百舸争流”中,苏州无疑是“脱颖而出”的那个。
新冠肺炎疫情中,有关抗病毒药物的两条比较重磅的新闻,都发生在苏州。
一条是,被李兰娟院士认可的新冠病毒“抑制药” 主要产量来苏州。
另一条是,苏州上市药企成功开发瑞德西韦,将无偿捐赠给新冠肺炎病人。
两条新闻的背后,是苏州对生物医药产业长期不懈的布局与培育,是差不多到了该摘果子的时候了。
近年来,苏州生物医药产业产值保持连续 20~30%的快速增长,2019年规模突破了2000 亿元。
2019年11月,国家科技部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发布的2019年度竞争力排名中:
苏州工业园区与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共同位居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第一方阵。
其中在含金量最高的产业竞争力排名中,苏州工业园区更是以其卓越的产业创新能力,在全国所有生物医药园区中名列第一。
2019年12月,苏州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被国家发改委列入首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
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全国国家级的生命科学、医药医疗类大会,一半以上落户在苏州。
当然,苏州也不能躺在成绩单上睡觉。
2020年3月,深圳发布《深圳市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实施方案(2020—2025 年)》,提出到2025年,深圳生物医药总产值将超2000亿元。
所以,苏州提出,到2022 年,生物医药产值将突破 2800 亿元,打造中国获批创新产品最多、产业链最完整、研发合作模式最新的生物医药集聚区。
厚积而薄发,未来可期,我们拭目以待。
苏州的未来或许会晚到,但绝不会不到。
今日头条、腾讯企鹅号、搜狐号、新浪看点、一点资讯、界面、网易、虎嗅网、钛媒体等平台,
覆盖商业财经核心受众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