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关于泰州博物馆望海楼的资料(望不到海的望海楼)

关于泰州博物馆望海楼的资料(望不到海的望海楼)江水、淮水在这里交汇,造就了泰州的繁荣富庶,同时也带来洪涝灾害隐患,尤其是黄河固定由淮入海后,泰州水灾更为严重。据历代旧志及有关资料统计,明清两代544年间,有179年发生过洪涝灾害,平均三年即有一次水灾,有的灾情十分惨烈。曾有记载:1581年,(泰兴)骤雨如注,坡塘圩埂尽决,漂浸官民屋舍凡数千间,男妇死者无数。1676年,河淮汛涨,大风雨,高邮漕堤决三十余处,清水潭决数千丈,兴化水骤涨丈许,舟行市中,漂溺庐舍人民无数。1724年,(泰州)风雨交加,海潮暴涨,冲决范公堤,沿海盐场溺死5万人,漂荡房屋、牲畜无数。泰州之水就是这样在历史的长河中一浪高过一浪地将泰州推向前进。丰富的盐粮资源使泰州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盐税一直是中央政府的重要财政来源,同时也成为吸引政治元素集聚的关键。713年,唐朝中央政府在泰州设海陵监,管理沿海各盐场。937年,因盐税丰饶,海陵由县晋升为州,取国泰民安之意,故名

泰州,南濒长江,北望淮河,历史上还东临大海。数千年来,江流、海潮、淮水在此交汇激荡,孕育泰州大地,哺育泰州先民,促成泰州城的发祥和发展。泰州因水而生,傍水而立,枕水而进,凭水而兴,在与水休戚与共的历史脉络中,泰州衍生积淀了源远流长、背景厚重的水文化。

关于泰州博物馆望海楼的资料(望不到海的望海楼)(1)

承载泰州发祥发展的潺潺水脉

回望历史,刘濞堪称开发泰州第一人。公元前195年,刘濞被封为吴王,定都于扬州。《史记·吴王濞列传》记载:“(濞)乃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煮盐之地即古海陵的广袤海边。同时,刘濞在海陵建太仓,史称海陵仓。为了扩大煮盐之利,刘濞下令开挖了一条河流,该河自扬州茱萸湾经泰州、姜堰,到达如皋蟠溪,专事运盐。此河有吴王沟、盐运河、运盐河、上官运盐河、南运河、上官河等旧名,多称运盐河,1910年更名为通扬运河,现在多称老通扬运河。正是这条涓涓流淌两千多年的河流促成了泰州的发祥,推动了泰州的发展。

关于泰州博物馆望海楼的资料(望不到海的望海楼)(2)

老通扬运河示意图

泰州以老通扬运河为依托,逐渐发展成苏中地区重要的盐粮集散地和中转站,成为经济重镇,政治地位也日益彰显。刘濞依靠泰州的盐粮资源发展国力,“积金钱,脩兵革,聚谷食,夜以继日,三十馀年矣”,发动吴楚“七国之乱”。以辞赋见长的西汉初年文学家枚乘曾做过刘濞的文学侍从。他私下感觉到刘濞要反叛时,写《上书谏吴王》 规劝刘濞不要背叛帝国中央政府。无奈一介书生、一纸谏书,挽回不了刘濞处心积虑30多年的的反叛之心,枚乘只好离开吴王,投奔梁孝王,还是做了文学侍从。刘濞反叛后,枚乘再呈《上书重谏吴王》,以“转粟西乡,陆行不绝,水行满河,不如海陵之仓”来说明刘濞的荣华富贵,规劝刘濞见好就收、罢兵和谈。骆宾王是初唐四杰,追随徐敬业在扬州谋反武则天,在著名的《讨武檄文》说到“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他把泰州作为谋反武则天、复兴李唐帝国的靠山,认为有泰州作为后方,军需后勤保障可谓万无一失。

丰富的盐粮资源使泰州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盐税一直是中央政府的重要财政来源,同时也成为吸引政治元素集聚的关键。713年,唐朝中央政府在泰州设海陵监,管理沿海各盐场。937年,因盐税丰饶,海陵由县晋升为州,取国泰民安之意,故名泰州。1162年前后,泰州海陵监的盐税收入超过唐朝全国盐赋总和的一半。1368年,明朝中央政府在泰州设置两淮都转运盐使司,下设泰州、淮安、通州3个分司。泰州分司所属10个盐场的产量占两淮盐产总量的一半左右。元、明、清三朝,泰州境内又相继疏通、开挖了南官河(南起口岸镇长江口,北至泰州运盐河)、卤汀河(旧名海陵溪、浦汀河,南起泰州,北至兴化)、泰东河(旧名西溪运盐河、下官运盐河,北运河,下官河等,自泰州向东北至东台,与东台串场河相连)。这些河流构筑了以泰州为中心、联通淮河水系和长江水系的水运网络,泰州在历史的进程中由江海门户演变成里下河地区出江入海的内河港口城市。

关于泰州博物馆望海楼的资料(望不到海的望海楼)(3)

泰州盐税博物馆

泰州水运体系日臻完善,老通扬运河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明、清两朝,泰州成为淮盐运输枢纽,泰州各盐场的盐转运到泰州北门后,从西坝口翻坝入护城河,当时食盐装卸转运业异常繁忙,促进商业元素集聚,促成泰州商业的繁盛。

泰州之水就是这样在历史的长河中一浪高过一浪地将泰州推向前进。

锻造泰州人文精神的治水历程

江水、淮水在这里交汇,造就了泰州的繁荣富庶,同时也带来洪涝灾害隐患,尤其是黄河固定由淮入海后,泰州水灾更为严重。据历代旧志及有关资料统计,明清两代544年间,有179年发生过洪涝灾害,平均三年即有一次水灾,有的灾情十分惨烈。曾有记载:1581年,(泰兴)骤雨如注,坡塘圩埂尽决,漂浸官民屋舍凡数千间,男妇死者无数。1676年,河淮汛涨,大风雨,高邮漕堤决三十余处,清水潭决数千丈,兴化水骤涨丈许,舟行市中,漂溺庐舍人民无数。1724年,(泰州)风雨交加,海潮暴涨,冲决范公堤,沿海盐场溺死5万人,漂荡房屋、牲畜无数。

为政之要在治水,许多地方官员在泰州治水史上留下佳绩。1026年,范仲淹在泰州西溪任盐税监,倡修捍海堤。任兴化县令后,范仲淹与时任江淮发运副使张纶率民众在黄海滨修筑海堤,“海濒沮洳泻卤之地,化为良田,民得奠居”(《宋史·河渠志》)。后人将捍海堤称为“范公堤”。1849年,魏源任兴化知县。上任之初就带领民众抗洪,危急之时,他“伏堤哀号于上苍,愿以己身换取民命。屡被巨浪冲漂,双目红肿如桃,民众劝其休息不应,直至风浪平息”。他还考察水利,写成《上陆制府下河水利书》,陈述河防见解,并率民工在运河东堤之外筑西堤防汛。泰州既要修筑海堤,又要修筑江堤,还要防治内涝。从明初至1902年,泰兴多位知县体恤民生疾苦,直言上奏修筑江堤事宜,多次获得国库拨款修堤。

关于泰州博物馆望海楼的资料(望不到海的望海楼)(4)

关于泰州博物馆望海楼的资料(望不到海的望海楼)(5)

在泰州的治水史上,普通群众付出更多。1075年,通州、泰州漕河不通,自春至冬,滞留盐纲400余舟,(北宋)朝廷遣侯叔察视水情,引注沟河,通行盐纲。第二年五月,浚运盐河自泰州至如皋共170里,日役民工29000余人。1443年,明朝漕运总兵武兴、巡抚周忱疏浚北新河为漕,(泰兴)动用民工15.5万人,一个月竣工。

2000多年来,泰州治水史展现了泰州的先民们象水一样接川纳溪、兼容并蓄的凝聚力,象水一样大江东去、百折不回的奋斗精神,象水一样水滴石穿、以柔克刚的坚定意志。泰州在千百年的发展中积淀了丰富的水文化,而这种治水抗洪的精神乃水文化的灵魂。

造就泰州文化风情的水波清影

人们常说寄情山水,无论是外来文人,还是故土先贤,无论是官绅,还是百姓,在泰州历史的长河中,他们总会应和着潮涨潮落、日出日落,或低吟浅唱,或慷慨高歌,歌唱出一首首波光粼粼的泰州文化风情诗篇。

历代旧志收录的一些诗词大多以水为背景描述泰州,勾勒出泰州的发展历程。王维的《送从弟惟祥宰海陵》中,泰州“浮于淮泗,浩然天波,海潮喷于乾坤,江城入于泱漭”;李嘉祐的《仲夏江阴官舍寄海裴明府》中,泰州“万里边江饮,孤城对海安”;张祐的《题海陵监李端公后亭十韵》中,泰州“古城连废地,规画自初心。眺出红亭址,栽成绿树林。竹欹从岸势,池满到檐阴。暗草通溪远,闲花落院深”。

经济的发展,政治地位的提高,带来文化的繁荣昌盛。1993年,赵朴初先生游览泰州时曾褒扬泰州“文昌北宋”。外来饱学之士为政泰州,诗词篇章歌咏泰州;本土学子厚积薄发,情郁于衷而发于篇章。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交相辉映,造就了“文昌北宋”的盛景,其中造就泰州发祥、发展的水,自然而然地成了文化盛景的厚重背景。

关于泰州博物馆望海楼的资料(望不到海的望海楼)(6)

关于泰州博物馆望海楼的资料(望不到海的望海楼)(7)

关于泰州博物馆望海楼的资料(望不到海的望海楼)(8)

北宋初年,因补订《说文解字》而名重一时的徐铉被贬泰州,内心凄凉的他诗风却很欣然,“枚叟邹生笑语同,莫嗟江上听秋风。君看逐客思乡处,犹在圌山更向东”。1003年,曾致尧到泰州任知州,很写实地歌咏泰州的水乡风光,“境土连江徼,人家匝海隅。隔山川隐映,负阁水萦纡。雨过风生槛,潮来岸浸芦”。1071年,江西人刘攽来泰州任通判,在上任途中,作《自道山倅海陵》:“壁门金阙倚天开,王见宫花落井槐。明日扁舟沦海去,却寻云气访蓬莱。”这首排泄被贬郁闷之情的诗作引来了同遭贬谪的苏东坡的应和,“莫夸舌在齿牙牢,是中唯可饮醇酒。读书不用多,作诗不用工。海边无事日日醉,梦魂不到蓬莱宫”。透过这些诗词,今人可以想象泰州曾经有过的文学辉煌,同样可以领会那个时代泰州水乡风光在文学上得到了怎样的修饰和升华。

1229年,泰州在城东南建望海楼,历代文人墨客经常相约登楼,把酒赋诗;后屡毁屡建,1938年8月,望海楼被拆除。2007年,泰州市重建望海楼,被誉为“江淮第一楼”。望海楼西边的文会堂,初为北宋滕子京所建,复建后陈列着北宋时曾经在泰州为官、后均官至宰相的晏殊、范仲淹、富弼、韩琦、吕夷简五人蜡像,堂前植“五相树”,望海楼,文会堂、碑苑、州城遗址、古城池地雕、宋城古涵等景点,一切尽显泰州“州建南唐,文昌北宋,名城名宦交相重”的历史盛况。如今的望海楼是与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等齐名的全国13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更为难得的是,范仲淹第28代孙、原《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撰写《重修望海楼记》,再续泰州历史文化的水波清影。

关于泰州博物馆望海楼的资料(望不到海的望海楼)(9)

关于泰州博物馆望海楼的资料(望不到海的望海楼)(10)

望海楼

清代戏曲家孔尚任出仕泰州治水,始荣后哀,落魄泰州,栖身于破庙之中,穷困潦倒,衣食无着,无奈之下只有向别人索米、乞米、告贷,甚至当掉“朝披夜复足”的老羊裘来支付仆人的工钱。人情冷暖,唯文可慰,就是在这样的情况,孔尚任在泰州完成《桃花扇》,治水不成,却成传世经典。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育一方贤才。泰州之水育得名人辈出:三国名将吕岱,书评大家张怀瓘,教育学家胡瑗,《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泰州学派始祖王艮,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他们无一不受到泰州之水的哺育,他们的人生历程融入了静若止水的平和与上善若水的情怀,他们如长江后浪推前浪般地相继登上泰州的文化舞台,用才气装点泰州的文化时空,用豪情阐释泰州的水脉情怀,尽情演绎、传承、光大泰州的水乡风情。

传承泰州水脉的源远流长

历史上泰州汇三水,滨江、临海、接淮,自古与水有缘,水韵灵动,文脉相承,繁华相继。泰州是水城,城内有市河和玉带河,城外有宽阔的护城河;护城河由东城河、南城河、西城河和北城河组成,基本呈四方形环绕城区四周,统称环城河。泰州城内昔有绕城一周的东市河与西市河,还有“十”字相交的中市河及玉带河,组成一个“田”字形内城水系。城外护城河与城内市河相结合,就构成了城在水中、水在城中、“双水绕城”的水城格局,正可谓“穿城不足三里远,绕廊居然一水通”。泰州是水乡,泰州的风景名胜自然离不开水 少不了水的衬托、水的铺垫。海陵历史上有前、后八景,前八景中凤池笔颖、西湖春雨、范堤烟柳,后八景中城楼眺海、长桥烟景、南濠渔唱、泮池桃李,共七处名胜依水起景,写河状水。护城河通江接淮,河水清澈。河边淘米洗菜、水中捞鱼摸虾等诸多美不胜收的情景令人回味无穷、感慨万千。

关于泰州博物馆望海楼的资料(望不到海的望海楼)(11)

由于城市扩建、人口增多、经济发展等原因,泰州的城河遭遇污水排河、垃圾填河、河床淤积、水流不畅、生态恶化的命运。民国时期,东城河上筑了一条迎春坝,环城水系被隔断。新中国成立后,实施“断淮引江”工程,城河水位逐步下降,淤积严重,护城河西南段堵塞严重,原本四方相联的城河,失去了西南一段。20世纪60年代末,因备战开挖防空洞,护城河北城门外向东一段被填埋成月城坝,东西城河被割断。

地级泰州市成立后,泰州城河水系得到治理和保护。2004年,东城河全面清淤,这是600多年来的第一次全面见底清淤。2006年,迎春桥代替了迎春坝,月城广场东西城河沟通工程也随之告捷,相隔近百年的南城河与东城河再度相通,被阻数十载的东城河水与西城河水全面交汇。2008年开始,在环城河沿线组织实施污水管网全覆盖、河道清淤活水、河道环境管理、沿河工业企业搬迁、沿河企业环保整治等整治工程。

关于泰州博物馆望海楼的资料(望不到海的望海楼)(12)

凤城河景色

在清淤整治的同时,泰州城区16个城市泵站涵闸也先后建成运行,每天可引200多万立方米的长江水注入凤城河,促进凤城河水循环流通,将水质提升到三类标准以上,完全达到景观要求的水质标准。从2013年开始,泰州每年举办一届全国城河公开游泳赛,泰州的水环境接受全国人民的检验。到2016年,环城河基本恢复往日格局,不但“水清、河畅”,而且“岸绿、景透”。

关于泰州博物馆望海楼的资料(望不到海的望海楼)(13)

凤城河景色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水以博大的胸怀造就了泰州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城市文明,如今又一如既往地描摹水城水乡的美丽风情。潺潺流淌2000多年泰州之水,堪称“源远”,今天在美丽的诉求下“流长”。泰州之水“源远”与“流长”珠联璧合,清清“水脉”不断,美丽长在。

END

作者:申万霞,泰州市党史方志办公室副主任。

来源:泰州党史方志办,《2020年江苏地方志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审核、发布: 张一哲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