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嘉兴有什么河(是运河遗忘了嘉兴)
浙江嘉兴有什么河(是运河遗忘了嘉兴)学术争论! 原来,测绘部门认为地图标识的变化是有学术和权威依据的,只是输在了法律程序上。 他们搬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浙江分册、198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陈桥驿主编)等一些书籍对江南运河的解释:“江南运河在浙江省境内有东、中、西三线。东线为古运河线,经江苏平望、嘉兴王江泾、嘉兴市区、桐乡石门、余杭塘栖至杭州;中线为1981年所定京杭运河规划线浙江省境内正线,经江苏平望、桐乡乌镇、湖州练市、德清新市、余杭塘栖至杭州;西线是1958年所定京杭运河浙江省境内规划线,经江苏震泽、湖州南浔、三里桥等至杭州。” 按照这本词典的说法,湖州就成了目前京杭运河的主要过境城市,嘉兴这条千年以来一直“活着”的东线运河则成了“古”运河。 叶瑜荪并不赞同上述观点:“这是一些所谓专家的标新立异,江南运河根本不存在东、中、西线之分,只有一条。江南水网密布,四通八达,所谓中、西线也是几百年前就有的漕运河
2006年5月22日至24日,嘉兴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洪涛作为运河沿岸第“19”个城市的市长代表,出现在杭州召开的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研讨会上。王洪涛此行肩负着重责:为嘉兴、为大运河正名正身。
2005年,罗哲文、郑孝燮、朱炳仁3位专家向18个京杭运河沿岸城市的市长发出申报世界遗产倡议,出现了湖州的名字,但没有嘉兴;一些媒体关于全国政协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考察团行程的报道和图例中,也没有嘉兴;直到考察团实地察看了嘉兴的运河,才蓦然发现,运河沿岸“新增”一个嘉兴城。
“原来嘉兴也是京杭运河沿岸的重要城市!”5月20日,全国政协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考察团的专家们在嘉兴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如此赞扬让嘉兴人汗珠直冒。
1400年前,隋朝大运河就在嘉兴城畔流淌,彪炳史册;200多年前,乾隆沿运河六下江南八登烟雨楼,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嘉兴因运河而盛的荣光;70多年前,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更是将嘉兴三塔选作京杭大运河的标志物。
如今,一直视自己为运河之子的嘉兴在历经种种后,才得以作为京杭运河申遗的新增城市,在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研讨会上争得了原本就该有的一席。
光芒与暗淡的转换往往只在瞬间。这一次却注定不同一般。
地图之乱!
危机早已暗流涌动,一年前就潜出了水面。
2005年5月,嘉兴日报《江南周末》刊登了邹汉明的文章《被篡改的京杭运河》:省政协委员、桐乡竹刻艺术家叶瑜荪发现京杭运河浙江段标识混乱。在省内绘制的一些地图上,经江苏平望、嘉兴王江泾、嘉兴市区、桐乡石门、余杭塘栖的京杭运河变成了“京杭古运河”;经江苏平望、桐乡乌镇、湖州练市、含山、德清新市、余杭塘栖的烂溪塘摇身变为“京杭运河”。
按照这种标法,京杭运河不仅远离了嘉兴城,而且流经嘉兴境域的河道,从81.22公里,“缩水”为区区22.3公里。
叶瑜荪为此在省政协九届三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澄清京杭运河地图标识混乱现象的一点建议》的提案。
《被篡改的京杭运河》一文在结语部分指出:“运河标识的严重混乱,势必影响到申遗工作。”
一语成谶。
危机显影!
时隔一年,叶瑜荪依然无法忘怀这一事件。他向记者提供了当时浙江省测绘局对提案的答复。
省测绘局在答复中承认:“我局在地图审核中,仅凭纪要精神审核‘京杭运河’名称的标注,缺乏法律依据,不够慎重。……决定将东线恢复标注‘京杭运河’,中线保留运河符号,名称暂缺。建议航道管理部门根据有关规定,向省政府申请命名中线的名称。”
胜利并未能完全平息叶瑜荪的担忧,答复可谓“拔出萝卜带出泥”——出现了“东线”、“中线”、“航道管理部门”等词汇。
这些词汇意味着什么呢?
学术争论!
原来,测绘部门认为地图标识的变化是有学术和权威依据的,只是输在了法律程序上。
他们搬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浙江分册、198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陈桥驿主编)等一些书籍对江南运河的解释:“江南运河在浙江省境内有东、中、西三线。东线为古运河线,经江苏平望、嘉兴王江泾、嘉兴市区、桐乡石门、余杭塘栖至杭州;中线为1981年所定京杭运河规划线浙江省境内正线,经江苏平望、桐乡乌镇、湖州练市、德清新市、余杭塘栖至杭州;西线是1958年所定京杭运河浙江省境内规划线,经江苏震泽、湖州南浔、三里桥等至杭州。”
按照这本词典的说法,湖州就成了目前京杭运河的主要过境城市,嘉兴这条千年以来一直“活着”的东线运河则成了“古”运河。
叶瑜荪并不赞同上述观点:“这是一些所谓专家的标新立异,江南运河根本不存在东、中、西线之分,只有一条。江南水网密布,四通八达,所谓中、西线也是几百年前就有的漕运河道,但并非京杭运河,因为干道是很明确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乾隆下江南走的就是嘉兴的京杭运河,皇帝出巡讲究的是名正言顺,怎么可能走那些荒僻的地方呢?”
而《被篡改的京杭运河》也有更为详尽的论证,认为江南运河流经嘉兴城是无法更改的历史事实。
著名诗人、作家、湖州师范学院教授柯平认为,因为军事、政治等方面的原因,嘉兴不同时期曾有过三条运河。元末以前是经王江泾、嘉兴市区、海宁长安镇至杭州;之后是从王江泾、嘉兴市区、桐乡崇福、余杭塘栖至杭州;河道改造后就是从江苏平望、桐乡乌镇、湖州练市至杭州。
“但京杭运河是绕不过嘉兴的,后一条只是普通的运河。我到嘉兴来过几次,最近一次是在今年,我到市区三塔公园那边走了走,发现运河主航道整修得非常漂亮。我觉得在运河沿线城市中,嘉兴是运河文化保护、恢复工作做得最好的城市之一。京杭运河主航道并没经过湖州,但湖州马上也将有所动作。”
权威争议!
省测绘局在答复中透露,1995年,省政府颁布的《浙江省航道管理办法》,将“京杭运河中线”的航道名称定为京杭运河浙江段。交通航道部门因京杭运河浙江段有多种称谓,引起社会关注,要求地名部门组织专题研究。
1998年6月至7月,省地名办委托省地名学会,邀请省水利厅、省航运管理局、省水利勘测设计院、省测绘局、杭大地理系、杭州、嘉兴、湖州市地名办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组成专题小组对京杭运河浙江段“东、中、西线”进行了实地考察、座谈。
最后,专题小组建议将“中线”命名为“京杭运河”,将“东线”调整为“京杭古运河”,并形成《京杭运河(浙江段)名称研讨会纪要》。此后,省测绘局按照《纪要》标注了地图,认为《纪要》意见是慎重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未履行京杭运河命名的法定手续。
浙江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在2005年7月给叶瑜荪的信件中说:“……省地名办因故没有采纳论证意见,继续采用传统的标注名称。省地名办也从来没有办理过‘京杭运河’名称更名手续。……在以前出版的标注有‘京杭古运河’名称的地图,有关方面均未征求我处意见。”
嘉兴市港航管理局向记者出示的浙江省交通厅浙交提【2005】108号文件中,则是这样说明的:“对地名及河流的标识及界定的职责依法由测绘部门统一行使。在交通行业内部,对航道和河流有自己的习惯叫法,这也是客观存在的,并不会对公众产生大的影响。”
“在上世纪末京杭运河航道改造前,京杭运河是指经过江苏平望、嘉兴王江泾、嘉兴市区、桐乡石门、余杭塘栖至杭州的河道,这一点无论在交通行业内部,还是社会,都没有争议。”
——这就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的说法有了差异。
“上世纪80年代初,为发挥京杭运河的运输功能,中央决定改造京杭运河,提高通航等级和运输能力。由于经江苏平望、桐乡乌镇、湖州练市、德清新市、余杭塘栖至杭州这一航道自然条件较好、从江苏到杭州距离最近等特点,从航运角度出发,国家将此航道作为京杭运河浙江段来改造,1982年国家计划委员会的批复中予以明确。此后,在整个交通行业内部,京杭运河指的就是这条航道。”
市港航管理局副局长步海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原先的京杭运河,交通行业内部称为乍嘉苏航线的一段和杭申航线的一段。交通行业内部对京杭运河的叫法,不是我们局可以决定的。如果想改变,需要向中央这一层面反映,估计改变的难度是很大的。”
而目前,很多媒体上出现的涉及航道“京杭运河浙江段”时,按照的是交通部门的口径。而交通部门出的航道图上,亦是如此标注。
市长正名!
在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研讨会上,王洪涛代表嘉兴市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运河铸成了嘉兴古城的总体格局。嘉兴是运河之子,运河绕城一周保留至今即为现在市区的环城河。嘉兴的历史与运河紧密相连,嘉兴的经济发展繁荣得益于运河,嘉兴城市格局形成与运河密切相关,嘉兴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概括为运河文化。”
然而现在,“作为京杭运河江南运河段,出现了多条走向的称谓,在目前出版的各地版本地图中出现了不同的标识,标注京杭运河的有之、京杭古运河的有之、京杭大运河的有之,造成京杭运河名称的混乱,不利于申遗。建议组织相关论证工作,明确京杭运河走向的唯一性。”
“我倒有个建议。”叶瑜荪说,“嘉兴办江南文化节时能不能搞一个活动,请一些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地理、历史学家到嘉兴来,开一个研讨会,确定一下江南运河干道到底是哪一条。”
“不是一定要驳倒一方的说法,最重要的是可以提高人们对运河的认识。”他强调。
“我记得有一个故事,说一次学校考试,问京杭运河沟通哪些水系。大部分考生答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有一个杭州考生答的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没有钱塘江,因为他知道运河的终点是杭州的拱宸桥,没有到钱塘江,他是对的。但是老师最后判杭州考生错了,因为否则就是其他考生都错了。如果不提高大家对运河的认识,杭州考生的悲剧也可能发生到嘉兴头上。”
三塔命运!
考察团认为嘉兴在沿河文物的保护与修复上做得很出色。
但不可否认,时代的光芒有时候会迷惑我们的眼神。嘉兴人对运河文化的再认识有一个过程。
三塔过去是大运河的标志,也是嘉兴的城标。
“运河到三塔这里,有一个急转弯,水流湍急。民间传说是底下有一条白龙,卷起浪来船容易翻,所以唐朝有个老和尚造了三塔来镇白龙。其实三塔相当于航标。”嘉兴市政协文教卫体委员会主任王家武说,“以前三塔附近一马平川,只有稻田和桑树,所以运河的船只在10多里地以外就能看到三塔,知道嘉兴城到了。在三塔还有踏白船等各种民俗活动。”
这样古老的标志性建筑却在上世纪70年代被拆,在原址建起了水泥厂。
已故嘉兴文化名人吴藕汀曾经评价说:“三塔对于嘉兴是很重要的,但嘉兴人看得轻如鸿毛,为贪一些小利而拆毁了。”
直到2000年,三塔才得以重建。王家武也是重建的呼吁者之一:“为重建,当时政协委员、民主党派也连提了3年提案。我和查艺听说当年的三塔有两块起保护作用的石柱还在,就到水泥厂的荒地上去找,结果找到了,真是当年的原物。”
然而,很多“老嘉兴”对重建后的三塔却看不惯。
“三塔其实是请从小在塔下长大的工匠按原样重建的,但在一片现代楼宇映衬下,三塔显得比过去小了,没原来景致好看了。”王家武颇觉遗憾,因为资金、场地的问题,原先在三塔旁的千年古刹茶禅寺也没能重建。
有人说,三塔的命运,表现出一个沸腾的经济时代,人们对自己的城市历史的遗忘和冷漠。
老三塔 秀州书局供稿
研究运河!
“2002年,杭州举办首届运河文化节,发信函邀请运河沿线的主要城市参加。”叶瑜荪说,“我代表桐乡去参加了会议,苏锡常、镇江、淮安、扬州、聊城、济宁、沧州都参加了,但是那次嘉兴却没有人参加。”
叶瑜荪拿出会议上得到的杭州编写的丛书——《运河传》、《运河游》、《运河行》、《运河诗旅》:“杭州是领先一步。”
“运河的古迹被破坏严重,剩下来的已经不多了。桐乡以前在运河上有十四座古桥,现在只剩下一座,崇福的司马高桥。现在,京杭运河第一座古桥是杭州拱宸桥,第二座是塘栖广济桥,第三座是司马高桥,第四座是嘉兴秀城桥,第五座就是王江泾长虹桥。以前运河附近的村镇如果出了个状元、进士、孝子、烈女,就会面对运河造起牌坊,嘉兴三塔附近、桐乡石门和崇福都曾经有这样的牌坊群,但是也陆续被毁了。”
“嘉兴离不开运河。运河对嘉兴人的生活习惯、性格、思维方式和精神理念都有很大影响。运河的功能是相互沟通、促进交流,她的性质是开放的,与长城的阻隔、闭塞的功能正好相反。千百年来嘉兴人生活在运河边,深知交流、沟通带来的好处,具有包容性。”
“嘉兴作为江南运河的一段,自古以来决定了嘉兴是南北交流的通道,嘉兴的定位应按照‘通道’的概念和特点来策划和设计,才符合实际,才有可能成功。现在沪杭高速等的建成,嘉兴又成了沪杭间的通道,通道地位没有变。”
“应该研究运河文化对嘉兴人在精神上带来的积极影响,同时也要研究总结负面的影响。嘉兴土地肥沃、没有大的自然灾害,运河也是风平浪静,所以嘉兴人生活精致细腻,但是冒险精神比较少。”
参与运河保护调研的南湖区政协秘书长董雄对京杭运河被改道表示震惊,他说,研究运河、运河申遗,首先应在地图上标明京杭运河原来的走向,他同时指出:“嘉兴这几年在运河文化的保护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对运河文化的宣传还不够。如何保护运河文化,还有一些地方值得探讨。比如京杭运河市区段正分步禁航,相关市民大多叫好。我家也住在运河边,我发现禁航后的运河是静了,不再扰民,但没有了来往的船只,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保护运河!
嘉兴市政协从2006年2月起,对运河文化进行了历时3个月的系统调研。
“这次调研的成果我们将在6月2日公布。”王家武表示,届时市政协将邀请嘉兴文化界知名人士、政协委员、有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交流,征求大家对《大力弘扬运河文化,推进江南水乡文化大市建设——关于市本级旅游文化景观整体布局的调研报告》的意见和建议。
“6月中旬政协将召开主席会议,通过这个报告。可能作为政协主席建议案递交给市政府。”王家武说,“去年政协对南湖风景区的调研形成提案后,后来他们采纳了很多建议,执行得很好。今年针对运河文化的主席建议案将显示政协的重视程度,相信对嘉兴运河文化的保护也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运河申遗能否成功是一个议题,与我们的文化建设并不矛盾。不是说申遗成功就有劲道,申遗不成功就没劲道。”叶瑜荪说,“申遗的实质应该是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世界庄严地作出承诺——我们要保护大运河。”
就在叶瑜荪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当天,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研讨会通过了《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杭州宣言》。运河沿线19个城市的市长发出呼吁,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大运河的保护与申遗工作,延续运河文脉,传承运河文明。王洪涛表示,嘉兴将以主人翁的姿态全力支持并参与到申遗工作中去,加强京杭大运河嘉兴段的规划和保护。
图中间道路为嘉兴市区中山路。■摄影 黄才祥
京杭大运河由北向南,蜿蜒穿过嘉兴老城区。
--End
作者:孙飞翔 沈秀红 来源:嘉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