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温州山水田园风景(昔日水云乡今朝繁华城)

温州山水田园风景(昔日水云乡今朝繁华城)民国早年一曲《斜塘芦席四角方》的民谣在斜塘及周边广为传唱:斜塘芦席四角方,出门碰着唱歌郎,今朝要唱十州南洋九州浪,一直唱到小秧稻头黄。芦席编织销售是大集体时代之前农业社会中斜塘农村有至少五六百年历史的传统产业,从有记录的宋朝开始,斜塘地区就有织席行业,直到园区开发动迁之初,依然有部分村子从事这一产业。斜塘芦席曾经远销大江南北和域外南洋,只要在农闲时节,斜塘农民就会织席或外出买芦或卖席,“十州南洋九州浪”就是真实写照。斜塘老街东首沿河百多年来被称为“芦席角”,就是因为历史上此地是斜塘芦席的集散地,斜塘各村芦农把织好的芦席用船运到这里销售,芦席中间商又从这里将芦席装船,运送到五湖四海销售。粮食而外,斜塘因地势低洼多沼泽,更为大面积栽种各类水生经济作物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水土条件。塘藕、乌菱、茨菇、荸荠、芡实、水芹、茭白、莼菜等便成为了种植史悠久、栽种面很广的传统水生经济作物,被尊为“水八仙”。荷满

斜塘地处太湖平原阳澄淀泖地区中心部位,素来地势低洼,为旧时金镜(金鸡湖)与吴淞(吴淞江)之间的苦洼之地,故也是太湖流域的重要泄洪地区之一。吴淞江在境东南蜿蜒东流,犹如一条长龙绵延百里,娄江沿斜塘北部横贯东西,斜塘河(地方水利志称“西吴淞江”)则东西横穿斜塘腹地。斜塘境内河港纵横交叉,密如蛛网,境内及境周众湖环绕,水天相映,近乎家家择水而居,为典型江南鱼米之乡。

温州山水田园风景(昔日水云乡今朝繁华城)(1)

长期生活在今胜浦与斜塘交界的青丘且在斜塘留下大量行踪的明代大诗人高启,在《舟归江上过斜塘》诗中写道:“漫漫村塘水没沙,清明初过已无花。春寒欲雨归心急,懒驻扁舟问酒家。”诗人笔下600多年前斜塘水云乡这世外桃源般的自然和生活场景跃然纸上。

温州山水田园风景(昔日水云乡今朝繁华城)(2)

而始建金鸡湖李公堤、无数次巡乡舟过斜塘的晚清元和知县李超琼则多次在诗歌中描述斜塘街景和斜塘夜景:“出郭重湖接,斜塘一水过。”“双板桥西暮霭横,斜塘灯火隔江明。”“西风半日滞帆樯,莽觉吴淞水路长。犹识前年频系棹,一街灯火是斜塘。”夜间行舟看斜塘,一水一街,一灯一影,亦画亦真,诗意斜塘一览无遗,旧时清爽脱俗又不失繁华的“夜斜塘”更加体现出斜塘典型江南水乡特点。

温州山水田园风景(昔日水云乡今朝繁华城)(3)

《斜塘山歌两淘萝》是流行一百多年的斜塘山歌,歌中唱道:“一把芝麻撒上天,肚里山歌万万千,东南西北唱过去,转来转去好唱二、三年,山歌勿唱忘记多,搜搜刮刮还有两淘箩,一担挑到黄石桥,压塌仔桥门塞断子个河。”这首拟人化的斜塘山歌背景是:写了大量斜塘诗歌的元和知县李超琼在建造了李公堤后,世代靠船运的斜塘农民不再为水路阻隔,可以挑着粮油和“水八仙”等农副产品,徒步通过李公堤、经过黄石桥前往苏州城赶集。李超琼建造李公堤为民造福,世代为水所困的斜塘农民终于可以徒步远赴苏州城赶集的喜乐场景,通过拟人化的斜塘山歌跃然纸上。

温州山水田园风景(昔日水云乡今朝繁华城)(4)

斜塘地区水网密布,几乎村村隔水路,因此旧时斜塘人靠水吃水,从事渔业生产者众,有专业渔民,也有把打鱼做副业的。斜塘百年民谣《网船拉娘姨苦凄凄》:“网船拉娘姨苦凄凄,夜夜困块冷平基,日里张鱼拖虾网,夜里还要捉田鸡,捉着三条白鳑皮,一早上市换麦粞。”既描述了旧时船家渔民生计艰辛的场景,也充分展示了斜塘鱼米乡的特色。

温州山水田园风景(昔日水云乡今朝繁华城)(5)

斜塘境内四季分明,物产丰富,宜渔宜耕,尤以盛产以水稻为主的粮食著称。据《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记,明朝中期,江苏巡抚周忱、苏州知府况钟建有苏州四大粮仓,而其中的东仓和南仓二大粮仓就设在斜塘境内。“民以食为天”,可见斜塘在当时苏州政治、经济生活中已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农耕时代苏州城东一颗璀璨的明珠。

温州山水田园风景(昔日水云乡今朝繁华城)(6)

斜塘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历史悠远漫长,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 塘浦古村原址等地至今尚留有多处唐宋时“横塘竖浦”水利工程的痕迹,似可见当年的稻花麦浪滚滚而来,亦可见其时斜塘农业十分发达,已是重要产粮区。新中国建立后,传统农业更是得到长足发展,20世纪70年代,斜塘公社历年粮食总产接近3万吨;1998年斜塘水稻亩产550千克,三麦亩产130千克,油菜籽亩产64千克,物产丰饶、地丰人勤的“鱼米之乡”名不虚传。

温州山水田园风景(昔日水云乡今朝繁华城)(7)

粮食而外,斜塘因地势低洼多沼泽,更为大面积栽种各类水生经济作物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水土条件。塘藕、乌菱、茨菇、荸荠、芡实、水芹、茭白、莼菜等便成为了种植史悠久、栽种面很广的传统水生经济作物,被尊为“水八仙”。荷满池塘田田叶,绿伞盖下红菱肥,其中尤以借助沪剧《卖红菱》而驰誉江浙沪的“三节九孔斜塘藕”和“斜塘红菱”最受人青睐,斜塘藕乡、“水八仙”之乡名不虚传。

温州山水田园风景(昔日水云乡今朝繁华城)(8)

民国早年一曲《斜塘芦席四角方》的民谣在斜塘及周边广为传唱:斜塘芦席四角方,出门碰着唱歌郎,今朝要唱十州南洋九州浪,一直唱到小秧稻头黄。芦席编织销售是大集体时代之前农业社会中斜塘农村有至少五六百年历史的传统产业,从有记录的宋朝开始,斜塘地区就有织席行业,直到园区开发动迁之初,依然有部分村子从事这一产业。斜塘芦席曾经远销大江南北和域外南洋,只要在农闲时节,斜塘农民就会织席或外出买芦或卖席,“十州南洋九州浪”就是真实写照。斜塘老街东首沿河百多年来被称为“芦席角”,就是因为历史上此地是斜塘芦席的集散地,斜塘各村芦农把织好的芦席用船运到这里销售,芦席中间商又从这里将芦席装船,运送到五湖四海销售。

温州山水田园风景(昔日水云乡今朝繁华城)(9)

温州山水田园风景(昔日水云乡今朝繁华城)(10)

斜塘席草种植也一度形成一个产业,尤其是车坊片区的蔺草种植及草制品生产加工 更是以品质上佳、技艺精湛而蜚声海内外,产品远销日本等国。席草产业一度带动了农业社会中斜塘车坊地区经济发展。

温州山水田园风景(昔日水云乡今朝繁华城)(11)

斜塘因地处太湖下游吴淞江流域,吴淞江蜿蜒流经二十多里,能共享太湖、阳澄湖水资源,因此水产品十分丰富,且品质优良,青草鲢鳙、蟹、鳖、鳗、鳝、河虾等历来有名。《元和县志》记载:蟹,葑门外诸湖俱有,惟出吴淞江者大而色黄益肥美。吴淞江上承太湖,下泄江海,是太湖流域历史上蟹苗繁殖地和集聚源,吴淞江大蟹是今天阳澄湖清水大蟹的鼻祖。由于吴淞江水道历朝历代不断收束淤积,新中国成立后,又因兴修水利,沿江建造大型水闸,影响蟹苗流入内港湖泊,产量逐渐下降,原生态吴淞江大蟹已不多见,名头也全归阳澄湖。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