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72岁老人王玉明徒步寻妻找到没(八旬老翁六十年种绿了一座山)

72岁老人王玉明徒步寻妻找到没(八旬老翁六十年种绿了一座山)9月的一天,记者驱车来到蔡家堡乡,寻找这个种树的老人。当记者站在蔡家堡的山坡上,透过树下绿葱葱的各类农作物和散落在林间的各种山鸡,看到一望无际的树林充满了勃勃生机。很难想象,几十年前在荒土包和乱石滩里,老人与荒滩旱魔搏斗的是怎样的一个场景!“路边这些树全是他种的。”过往的群众一提到李洪占,都由衷地竖起大拇指。1933年,李洪占出生在这片土地上。在他的记忆里,曾经的蔡家堡只是一片大山,除了满眼的土山,再无其他。因为家庭贫困,从小他就拿起铁锨,踏踏实实地当上了农民。说起李洪占,村里人会这样形容他:就是那个常年累月穿着沾满泥巴的布鞋、扛着锄头上山种树的老汉。春天育苗、夏天植树、秋天整地、冬天防火,李洪占的脚步几乎踏遍个整个蔡家堡,蔡家堡有几个山系,几道河畔,几道沟壑,甚至每棵树,都深深印在了老人的脑海里,人们形象的称呼李洪占为“蔡家堡的活地图”。

72岁老人王玉明徒步寻妻找到没(八旬老翁六十年种绿了一座山)(1)

青海新闻网讯 在互助县蔡家堡乡,有这样一位老人,在23岁那一年,他在家乡的荒山头栽下第一颗树苗,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他日复一日造绿、守绿、护绿,终将昔日光秃秃的大山演变成如今纵横方圆的万亩林海。

他坚守大山60年,一生就干种树这一件事,脚步踏遍蔡家堡的山涧沟洼,从朝气蓬勃的青年,种到白发苍苍的晚夕,用毕生心血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林海恋歌,在土乡树立起一座执着坚守、不求名利的精神丰碑。他就是互助土族自制县蔡家堡乡后湾村的李洪占。

他是一幅“活地图”

互助县蔡家堡乡地处湟水谷地北侧山地和沟谷地。这里常年干旱少雨,气候条件差,树木成活率低。老百姓常说“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所以说,“荒凉”是这里环境的真实写照。

1933年,李洪占出生在这片土地上。在他的记忆里,曾经的蔡家堡只是一片大山,除了满眼的土山,再无其他。因为家庭贫困,从小他就拿起铁锨,踏踏实实地当上了农民。

说起李洪占,村里人会这样形容他:就是那个常年累月穿着沾满泥巴的布鞋、扛着锄头上山种树的老汉。

春天育苗、夏天植树、秋天整地、冬天防火,李洪占的脚步几乎踏遍个整个蔡家堡,蔡家堡有几个山系,几道河畔,几道沟壑,甚至每棵树,都深深印在了老人的脑海里,人们形象的称呼李洪占为“蔡家堡的活地图”。

“路边这些树全是他种的。”过往的群众一提到李洪占,都由衷地竖起大拇指。

9月的一天,记者驱车来到蔡家堡乡,寻找这个种树的老人。当记者站在蔡家堡的山坡上,透过树下绿葱葱的各类农作物和散落在林间的各种山鸡,看到一望无际的树林充满了勃勃生机。很难想象,几十年前在荒土包和乱石滩里,老人与荒滩旱魔搏斗的是怎样的一个场景!

驱车过了蔡家堡乡政府不远,同行的乡干部指着路边的一个身材瘦小、面堂黝黑的老人说:“他就是李洪占。”

握了一下老人长满老茧的手,感觉硬邦邦的。裂开的指甲里掺杂着泥土的颜色,皲裂的脚跟踏着破旧的布鞋,这是老人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说起种树的话题,老人带我们来到一个山坡上:“就在这里开始吧。”

老人回忆说,刚开始种树时,水是最头疼的问题。为了能及时给树浇水,他想办法蓄水。要么先挖个窝,存好水,用冰草盖上涵养水源。要么自己挖水渠,引水至能浇上水的地方,修不成渠的地方,他就用架子车拉、用马驼、用肩挑……

为了保证树木成活率,老人严格按照种树步骤进行——挖坑、回填、栽植、浇水,有条不紊。

老人说,树要会种,他总结出了自己的“小科学”:种树要舍得骟,骟树也是有窍门的,树尖尖要建剪成马耳形,根部剪成马蹄形,要斜切,这样既防止苗子坏死,长得又粗壮……

村道边的树渐渐种满了,长大了,李洪占又把主意打到了对面的山梁梁上。凭一己之力,硬是在蔡家堡的干山头上,栽活了一坡又一坡树。如今,马莲滩、郭家岭沟、新泉脑沟、长条沟、泉儿沟、萱麻沟、坟湾槽、黑土沟等10个沟,栽满了柳树、云杉、松树;10个坡栽满了柠条,2个容易滑坡的地方栽上了“黑刺”。

拿老人的话说,上游多栽一棵树,下游能保十条命。“黑刺”、柠条这些树种在很多人眼里不起眼,可这些树的意义很大。一方面这些树皮实,种哪长哪,而且根深蒂固,滑坡都不可能。再者,树多了,气候就越来越好。

他是资深“破烂王”

“这就是李老汉的功劳,是他把树种在了荒山上。”随行的蔡家堡乡干部这样介绍说。

“不求名利”的朴质人生,守着绿色家园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多年来,李洪占就靠喂猪、喂牛羊、在乡上捡废旧塑料等来增加收入。

蔡家堡乡是我省的马铃薯之乡,全乡近一半农户种植地膜马铃薯,部分种植地膜油菜、蚕豆等作物,每年的废旧地膜成了山上的白色污染。老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只要不种树,他就到地头捡地膜,一捡就是十多年,每年仅捡废旧地膜的收入也有七八千元。这不,村里的孩子随手扔的铅笔盒、笔记本、杯子等废品,只要入了李老汉的眼,统统被拾回家,在自家的窖里堆成了一座小山,成了孩子们口中名副其实的“破烂王”。

现如今,在他的带动下,捡地膜已经成了当地老百姓的自觉行为,因为大家不仅将废旧地膜变成了现金,更重要的是,山上的环境变好了。说起这事,邻居杨秀春竖起了大拇指:“这样的老汉,少啊!”

谈起为什么这么难还要选择植树时,李洪占淡淡地说:“就是因为我们这里没有树,再就是庄稼人闲不住。”

风霜雨露,酷暑严寒,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60多年的努力,如今的蔡家堡山上一片绿色。因为有了对绿色的执着,老人在这个领域里也收获了很多荣誉。老人说这些荣誉对他来说,也只是对他造林的一个肯定。在他心里,仍然没有忘记最初的信念:“我还是最看重优秀共产党员这个奖杯。”

从挥起锄头凿开第一个树坑起,李洪占或许未曾想到,此后漫长的人生岁月里,他将始终与这座山、这片林为伴。一年复一年,“破烂王”李洪占用真情、坚韧和奉献染绿了蔡家堡九岭十八塆的沟沟坎坎。

为了保证树苗得以成活,李洪占每天都要巡山,保证树苗的成活率。

他心里始终有这样的信念:“做事要有始有终,我们种树守树一辈子,把坡坡坎坎走成路,能守住一个‘绿色银行’,再苦再累也值得!”

他是一座“绿色丰碑”

老人的绿色梦想一直在路上。不久前,他在上刘家村路边看到像葡萄一样的野花,心想要是满山遍野再种上花,蔡家堡不就更美了吗?

最近他又瞅准了雷家湾岭上的3亩荒地,是村民陈应录家的,他决心明年全部栽上树。

这样的故事太多了。这些年种了多少棵树,李洪占记不清了:“反正这些年来一有空闲,我便一个人背着树苗,到荒山上植树,有时带上两个馒头就着白开水充饥,下午接着栽。平常干农活,背斗里也长期装有几颗小树苗,一旦发现有空地或者有人破坏了树林,就在背斗里找棵小树苗把那个坑补起来。”

现在,蔡家堡乡沟沟脑脑的那些林子在李洪占的锄头下成活。如今,他种的树有的长到了几十米高,直径接近40厘米粗。

虽说种树就是刨个坑、填土和浇水,费不了什么大工夫,但干起来也确实需要不少力气。但一件事能坚持60年,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前年,老人在修剪树枝的时候,摔伤骨折,手术出院没多久,老人还是继续上山种树。

李珍业是老人的二儿子,他眼中的父亲是个“强势人物”,决定要做的事情,谁都拦不下来。他说:“老爷子喜欢种树,我们全家人都习惯了。”

现在,李珍业子承父业,一边协助老人栽树,一边做起了义务护林员。

“每年到了春天植树季节,就是我最忙的时候。”李洪占说,最忙的时候,一天要栽100多株。

从上世纪60年代初的几百颗杨树到现在的逾百亩林地,李洪占一把锄头、一副肩头和近一个甲子的时光种绿了蔡家堡的每个山头。而今,山已成林,树已成荫,这个83岁的老人依然在种树。

随着政府号召退耕还林,鼓励舍饲圈养,李洪占更忙了,一有空闲,他还要跑到群众家里做思想工作,别让羊群践踏绿植。

老人说,六十年来似乎就干了种树这一件事。“只要还走得动路,扛得动锄头,拿得动树苗,我就会一直种下去。”这就是李洪占的理想。

李洪占的义举,让我们想起了尕布龙同志。同样是守望大山,同样是为林场无私奉献,只是,与身为高级干部的尕布龙不同,李洪占是平凡的基层党员。他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没有受过多少教育而具备高度的觉悟,他以一生作为承诺,换来大家同呼吸的绿色生态。

他何尝不是活着的“草根”尕布龙呢?

“如果青山搬得动 我想将来应该为老人在蔡家堡山上树一座绿色丰碑。”同行的一位同事随口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