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古琴阳关三叠曲式分析(古琴往事阳关三叠里有个很会来事的诗人)

古琴阳关三叠曲式分析(古琴往事阳关三叠里有个很会来事的诗人)但当时他还是费了一番周折。王维除了精通音乐,琵琶也弹得很好。十九岁那年他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时,就是靠着这绝技而得到公主赏识,因而考中第一名。天宝14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离长安,王维留在京城,后在伪政权下任职, 小日子过的依然有滋有味。如把王维放在近代,他当时就是投靠了汪精卫的伪政府下,做起了人民的汉奸。这是王维大致的生平,说到这好像与《阳关三叠》无关。枫桥说这么多,我是想让大家对照看一下他年青时候的故事,这故事就是《阳关三叠》的典故。在当时,诗和音乐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年青的王维善于写诗,对于音律也很精通,相传他能从画中看出弹奏的曲子。有一次,有位客人拿了一幅上面什么题示也没有的“奏乐图”给王维看,他看后告诉客人说:“这张画图描绘的是演奏《霓裳羽衣曲》第三叠第一拍的情景。”客人不相信,认为画师画奏乐只能画一声,那一种曲没有此声,怎能断定它就是画的霓裳第三叠第一拍呢?客

古琴阳关三叠曲式分析(古琴往事阳关三叠里有个很会来事的诗人)(1)

王枫桥 文

老师说每首古琴名曲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或动人,或缠绵,或哀愁,或动魄。

枫桥闲来无事就爱扒那些背后的故事,一多阅识,二多谈资,也是幢美事。当扒出《阳关三叠》,发现一个有趣的诗人,他叫王维。

王维,生于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卒于公元761年,山西运城人。他的成名之作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说到这首名句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与朋相交,酒场辞令,不少引用。当走进作者的生平,发现他颇受争议的人生履历。

天宝14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离长安,王维留在京城,后在伪政权下任职, 小日子过的依然有滋有味。如把王维放在近代,他当时就是投靠了汪精卫的伪政府下,做起了人民的汉奸。

这是王维大致的生平,说到这好像与《阳关三叠》无关。枫桥说这么多,我是想让大家对照看一下他年青时候的故事,这故事就是《阳关三叠》的典故。

在当时,诗和音乐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年青的王维善于写诗,对于音律也很精通,相传他能从画中看出弹奏的曲子。有一次,有位客人拿了一幅上面什么题示也没有的“奏乐图”给王维看,他看后告诉客人说:“这张画图描绘的是演奏《霓裳羽衣曲》第三叠第一拍的情景。”客人不相信,认为画师画奏乐只能画一声,那一种曲没有此声,怎能断定它就是画的霓裳第三叠第一拍呢?客人不信,后找来乐师演奏此曲,结果验证没错,正是画的那一拍!

王维除了精通音乐,琵琶也弹得很好。十九岁那年他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时,就是靠着这绝技而得到公主赏识,因而考中第一名。

但当时他还是费了一番周折。

当时有一个叫张九皋的人,诗文声名很大,想得到进士考试的第一名,托熟人请公主替他推荐。

说张九皋也许你不知道这个人,他有个哥哥叫张九龄。张九龄是谁?就是写“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人,官拜宰相。

王维发现竞争对手来头不小,背景很不简单,就揣摩对策。后来他托人找到岐王李范,求他帮忙。岐王对他说:“你的诗作得很好,可再写几篇,配上新曲子,我带你去见公主,让公主帮你说说话。”王维照着岐王的吩咐做了。

过了几天,在岐王的安排下,王维扮成演奏琵琶的伶人,随着岐王一同到公主府第参加宴会。

宴会上王维用琵琶独奏献唱了自己的一首新曲《郁轮袍》,当场博得公主的赞口不绝。

岐王趁此机会替他吹嘘,说他不只精通音乐,所作诗歌也无人能比。公主问王维有没有把诗文带在身上,王维说有,便呈上事先准备好的平日所作的诗。公主看后非常惊异,对王维说:“这些都是我平日喜欢诵读的啊!原以为是古人的作品,想不到竟然是你写的吖!”

岐王乘机说:“如果今年考试录取他为第一名进士,那真是国家的福气。”公主说:“他可以去参加考试吖。”岐王说王维发誓考不上第一名就不应考,听说公主已经推荐张九皋了,所以他恐怕不会去参加考试。公主说她并不认识张九皋,那是别人请托的。如果王维愿意参加考试,她可以帮忙。王维连忙起身感谢。

最后公主于是派人把主考官召到府里,授意主考官以第一名录取王维,王维果然真考中进士。

王维除有真才外,很会来事,推销包装自己很有一套,通过自己的努力敲开了辉煌人生的敲门砖,故终成为唐朝一代大诗人。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后人亦誉称王维为诗佛,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并提。王维不仅是公认的诗佛,也是文人画的南山之宗,并且精通音律,善书法,篆的一手好刻印,是少有的全才。他的代表作:《送元二使安西》在当时广为流传: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又名《渭城曲》,后被谱上乐曲,成为送别朋友时的代表歌,一度成为当时的流行歌曲。

因全首诗只有四句,每句的字数相同,唱起来有些单调,故而乐工们将诗句反复吟唱,叠奏。因此有了流行当时,流传至今,脍炙人口的《阳关三叠》。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