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建议夏季供电第一阶梯增容(关于曹杨新村的)
网友建议夏季供电第一阶梯增容(关于曹杨新村的)当时不到二十岁的崔长玉还是个刚刚进单位的“愣头青”,第一次遇到如此大规模的电网建设工程。设计结束后,工程进入紧锣密鼓的施工阶段。那个年代没有高架车等施工器械,运输、架杆、放线都靠人力。1951年年初,一个爆炸性消息在闸北水电公司(上海市北供电公司前身)传开了:市政府决定逐步改造城市中的“滚地龙”,并在普陀区兴建新中国第一个工人住宅新村——曹杨新村。为新村提供电力配套设施的重任,交到了闸北水电公司员工手中。在当时,曹杨新村的规划设计十分“前卫”。主设计师吸收了欧美的“邻里单元”理念:至少10%的社区土地为公共开放空间,每隔3栋楼有一处敞阔的小花园。正因如此,配套供电线路没有先例可借鉴。在专家们的共同研究下,闸北水电公司很快拿出整套设计方案。后来,这套涉及电线入户、运杆架线、装表接线等的工人新村住宅配套供电模版成了全市乃至全国广泛应用的标准。
如果问上海人对曹杨新村的印象,可能会得到这些回答“劳模多”“能住在里面有面子”“20世纪50年代就有抽水马桶”……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自1951年建村至今,已经从阡陌农田发展成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的社区。在这里,有很多关于电的记忆。
为自己建房子
累在身上甜在心里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上海有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和失业的工人。他们涌入普陀、闸北、杨浦等地的荒地,用稻草、毛竹和木片搭起半圆柱形的棚屋。远远望去,连绵的草棚像一条条黄色的长龙伏于地,被称为“滚地龙”。这种草棚夏不能避暑,冬无法御寒。棚户区积水泛滥、脏污横流、蚊蝇遍布。
1951年年初,一个爆炸性消息在闸北水电公司(上海市北供电公司前身)传开了:市政府决定逐步改造城市中的“滚地龙”,并在普陀区兴建新中国第一个工人住宅新村——曹杨新村。为新村提供电力配套设施的重任,交到了闸北水电公司员工手中。
在当时,曹杨新村的规划设计十分“前卫”。主设计师吸收了欧美的“邻里单元”理念:至少10%的社区土地为公共开放空间,每隔3栋楼有一处敞阔的小花园。
正因如此,配套供电线路没有先例可借鉴。在专家们的共同研究下,闸北水电公司很快拿出整套设计方案。后来,这套涉及电线入户、运杆架线、装表接线等的工人新村住宅配套供电模版成了全市乃至全国广泛应用的标准。
设计结束后,工程进入紧锣密鼓的施工阶段。那个年代没有高架车等施工器械,运输、架杆、放线都靠人力。
当时不到二十岁的崔长玉还是个刚刚进单位的“愣头青”,第一次遇到如此大规模的电网建设工程。
夏天是最难熬的。白天烈日当头,崔长玉和同事要爬上十几米高的电杆。
暴晒之下,电杆、导线、工具烫得几乎无法握持,崔长玉脸上和脖子后面的皮肤被严重灼伤,洗脸洗澡时痛得他龇牙咧嘴。
有时为了赶工期,夜晚他们还要拿着手电筒照明继续作业。灯光下蚊虫聚集,杆上的工人成了“活靶子”,被叮得浑身是包……
“虽然施工非常艰苦,但大家没有半句怨言,更没有丝毫倦怠。”崔长玉回忆道,“工人新村是我们工人阶级自己的家。为自己建房子,谁不是累在身上甜在心里?”
在各方建设者的努力下,1952年5月,曹杨新村一期工程竣工,共建167幢两层楼房,可住1002户。
白炽灯照亮红漆地板
比起以前是两个世界
1952年6月29日,国棉一厂劳动模范杨富珍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手捧市政府颁发的居住证,在工友敲锣打鼓的欢送声中,她住进了曹杨新村。“旧社会过的是点油灯、烧洋蜡、睡‘滚地龙’的日子,大家都盼着能用上电。”回忆起搬进新村的那天,杨富珍说,“头顶的白炽灯照亮簇新的红漆地板,比起以前的棚户生活,简直是两个世界。”
一排排红瓦黄墙的两层小楼呈扇形排列,篱笆墙、弹格路、梧桐树和小花园装点其间。居民不但用上了自来水和公用大灶,还有抽水马桶。周边还开设了菜场、浴室、公共卫生间等,配套的幼儿园、小学、医院也即将启用……
在之前参观新居时,路边高耸的电杆给杨富珍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排排电杆望不到头,电力工人爬上那么高的电杆真不容易。”
“入住曹杨新村的都是劳动人民,家里买不起手表,大家盼着村口能建座电钟。”说起这段往事,杨富珍的脸上泛起笑意,“电力工人好像听到了我们的心声,集资在大门口建了当时最先进的电钟。我们每天都要去看看。”
1952年6月25日,《解放日报》记者俞创硕拍摄了一张照片:电力工人正在调试新装在村口的电钟,立意是“让新的时间,记录全新的生活”。
“当时,电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还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新事物,电价每度8分左右。一般家庭除了一盏灯之外没有其他电器,而且大家都养成了节约用电的习惯,有时候一个月也用不了一度电。”杨富珍说。
再热的天
也能美美地一觉睡到天明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曹杨新村也迎来发展机遇。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富裕起来的居民开始购置空调、微波炉等电器,用电量飙升。上海机床厂劳模陈玉法回忆道:“邻居纷纷购置了空调,但是一幢楼的空调不敢一起开,否则保险丝就会烧掉,开一整晚空调更是奢望。”
1997年,上海市电力公司大力推行“亮灯工程”。无论是不是自己管理运维的设备资产,一旦跳闸,上海市电力公司都负责抢修,先确保灯亮起来。
2014年,上海市电力公司启动“光明工程”,改造老旧小区表前供电设施,解决老龄化电力设施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这一难题。曹杨新村居民成了第一批受益者。
供电员工走街串巷收集意见,在改造前逐户发放停电告知书,改造中为特殊人群临时接电,改造后清理楼道垃圾……一天下来,他们的衣服总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陈玉法说:“我看到供电员工从车上卸下的电线足有过去的两倍粗,就知道这次是动真格的。”
“光明工程”结束后,楼道里裸露的电表被拆除了,东拉西扯的电线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新表箱、敷设于套管中的新电线,户均容量从2千瓦扩容到8千瓦。曹杨新村居民告别了“用电要算容量”的日子。
“现在再热的天,也能开着空调美美地一觉睡到天明。”陈玉法喜滋滋地说,“真是一步到位,美梦成真。”
如今,曹杨新村从最初的1002户发展到40677户;老式电钟有了升级版——智慧合杆,还能展示用电信息和停电通知;每家每户都装上了可远程采集数据的智能电表;独居老人的电表上装了温度感应器,一旦过热就会发出报警,供电员工立刻上门排查……从“用上电”到“用好电”,再到智慧用电,未来,曹杨新村还会有更多与电有关的故事。
资料:美好曹杨
编辑:王雨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