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冥想容易出现的问题(冥想只能发生不能)

冥想容易出现的问题(冥想只能发生不能)然而,冥想的一系列好处,从放松身心到提高专注力、再到现在全球各大脑科学研究室发出的各种数据……彷佛近几年到处都在叫嚣着被神话的冥想功效。Google、Facebook、苹果、高盛、麦肯锡、埃森哲……这些主流大公司都设有冥想相关的课程或者培训。苹果创始人乔布斯、云计算公司 Salesforce 创始人贝尼奥夫都曾前往印度拜访禅师。特斯拉(Tesla)和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创始人及CEO,现实版“钢铁侠”伊隆·马斯克(Elon Musk)、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桥水基金的创始人,畅销书《原则》的作者Ray Dalio都有冥想的习惯。在这些名人的带动下,冥想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前者虽然不切实际,但是仍属于理性行为,启用的是左脑的逻辑分析。此类想象会在一定范围内喂养小我欲望,却不会带来任何现实中的改变。后者虽然也是想象,但启动到的是右脑的整合与图像记忆运作方式创造出的体验感。一个人不仅能

许多人会有疑问:我怎么知道我在脑海里「想象」或「看见」的,是真的在做冥想?

那我们先来区分「幻想」和「感受」

幻想:经常带着满足小我(ego)的特质,举例来说,像是“中了五百万我会如何分配” “我是古埃及的高等祭司,具有强大的魔法”

感受:当你去想有一片柠檬放入嘴里,舌尖分泌出了微甜的唾液。当你想象走进一片绿叶繁盛的森林,呼吸随之变得深长,身心在当下立即放松。

前者虽然不切实际,但是仍属于理性行为,启用的是左脑的逻辑分析。此类想象会在一定范围内喂养小我欲望,却不会带来任何现实中的改变。

后者虽然也是想象,但启动到的是右脑的整合与图像记忆运作方式创造出的体验感。一个人不仅能生动地记得痛苦,快乐、冷热等,而且会经由记忆重新经历它们。听到美妙的音乐后,你一定会记得,你甚至可能想象或感觉它。如果你闭上眼睛,开始真正用内在听它,那就会和原先听到时完全一样,这种完全重新经历过去体验的能力是判定心是否进化和有真正创造力的标准之一。

很明显的,冥想是要我们直接连结感受 获得实际的体验感,去暂停(片刻)在生活中随时在运作的逻辑行为,放下二元对立的限制信念,通过直接获得实际的觉知,激活更多灵感与能量。

冥想容易出现的问题(冥想只能发生不能)(1)

Google、Facebook、苹果、高盛、麦肯锡、埃森哲……这些主流大公司都设有冥想相关的课程或者培训。苹果创始人乔布斯、云计算公司 Salesforce 创始人贝尼奥夫都曾前往印度拜访禅师。特斯拉(Tesla)和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创始人及CEO,现实版“钢铁侠”伊隆·马斯克(Elon Musk)、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桥水基金的创始人,畅销书《原则》的作者Ray Dalio都有冥想的习惯。在这些名人的带动下,冥想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然而,冥想的一系列好处,从放松身心到提高专注力、再到现在全球各大脑科学研究室发出的各种数据……彷佛近几年到处都在叫嚣着被神话的冥想功效。

有人相信它包治百病,有人抛下对世事的执着,转而变成对修行的执着。

有人成佛,有人成魔。

有人该怎么活怎么活。

是的,冥想是一件非常个人的事情,你可以经由闭上眼睛去打破现实层面的限制,你可以通过观想得到一些颠覆的体验感或启发,你可以运用呼吸带领自己找到身体的秩序,你可以在意识深处进入到一个秘境与自己对话从而完成一次忏悔,祈祷,或者净化。最简单的你也可以只是让给狂奔的思绪按下暂停键。

可是大多数人,仅仅只是闭上眼睛,感官仍然向外探索,没有回到内在,可能在你静坐的片刻,以为自己在放松,实际上思想却带领身体去到了记忆的某处,或许去了楼下料理店,或许被外界声音干扰让你联想到某个静谧的地方,又或是想起童年的一些无力感,办公室等待处理的文件,购物车里收藏的宝贝……总之,不断变换的念头形成幻想和混乱的漩涡。半个小时或十分钟后,你说自己完成了冥想的练习,便立即站起身来进入依旧忙碌的生活节奏。

人们未能进入真正的冥想,绝不是因为对此技能练习不够,因为冥想是一种状态的发生,是不能够被练习的,只能是经由一种宁静而获得。我们要需要练习的,是怎样放松,如果头脑一直是焦虑和对抗的,那即使坐上一整天,神经系统的压力一样会释放到你看似在休息的肌肉中,无法获得任何有益的体验感。那么先让自己放松才是冥想必要的前提。而不是所谓“通过练习冥想来获得放松”。先要做到的是觉知渐进的从外部世界、身体、呼吸、有意识的收回。现在很多人在上“冥想课”,整个内容介绍一篇冥想的好处,要不然就是直接引导到进入冥想状态后才能获得到的体验感,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如果缺乏对自己内在紧张的觉知,那么谈何释放压力 进入宁静?

在过去一百年中,世界各地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制度和以往很大的不同,这引起了人类所有层面的能量分散。人类心智在各个生存领域都失去了平衡,也不再和谐。我们如此全神贯注于物质,以致于对什么正发生在自己身上懵然无知。比如高血压、哮喘、消化系统和皮肤疾病,这些不会是突然来到你身上,都是来自积累的身心压力。虽然现代医学的发展让我们有很多办法面对这些问题,但坦率地说,它未能带给人类必要的健康,这是因为真正的问题不是发生在身体层面。身体承载着头脑的变化、思维方式和感觉。如果你知道如何平衡压力,就能很好地控制情感、激情和愤怒,也就能够控制高血压、心脏病 、躁郁症等一系列与压力相关的流行病。

以下例举现代生活引发的三类紧张:

精神紧张:过度心智活动的结果。心是幻想、混乱和彷徨的漩涡。在整个生命过程中我们的意识所记录的经验积存在精神体里,它们会不时地爆发,影响我们的身、心、行为的反应。当我们悲哀、愤怒或被激怒时,常归因于表面原因。但是人类反常行为之下的深层原因,在于精神的压力。

肌肉紧张:跟身体,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不平衡有关。

情绪紧张:源自各种二元分化,爱与恨,得与失,成功与失败,快乐与不快乐等。由于我们不够自由开放的表达情绪,那些拒绝承认的被压抑的紧张越来越根深蒂固。

放下对抗, 消除能量的耗损。身体、情绪和精神的内在压力完全被释放,真正的放松状态才开始

冥想容易出现的问题(冥想只能发生不能)(2)

下面介绍一个非常有效地帮助我进入冥想状态的放松方式---瑜伽休息术。源自古老的印度瑜伽体系,是一种仍然适合于现代人的放松术。它不是专注力的训练,只是跟随引导者的指示,走进一种全然的放松,唤醒你的心,让人体验到星光层面。

瑜伽休息术中不需要专注,事实上你不应该专注。只是保持心智从一点移到另一点上,并觉知每一个体验。如果你在休息术中努力保持专注,会阻碍觉知的自然流动,而流动的觉知才会带领心智更深地进入到冥想。

引导者会通过语言带你进入意识的循流,意识轮流的经过身体不同部位,当引导者说到“左侧大拇指”时,心里反复,想到左侧大拇指。接着继续移动,初级的习练者不需要能够观想出身体部位,只需要习惯于按照同样的序列,心里不断重复引导者说到的身体部位的名称。瑜伽休息术中的意识循流按照确定的顺序进行,从右侧拇指开始,而结束于右脚小趾。

很多人在一开始难免会从休息术直接进入睡眠,那是因为放松的同时意识完全撤回,闭上眼睛导致便捷地排除了视觉刺激,为了预防熟睡,瑜伽休息术的练习会通过跟随听觉渠道来维持觉知,心会被指示去跟随外部的声音,带着旁观者的态度从一个声音移到另一个声音上,过一会,心就会失去对外部世界的兴趣,会自动安静下来,把意识准备好。

冥想容易出现的问题(冥想只能发生不能)(3)

休息术的最佳姿势

挺尸式 。这个姿势能将感官刺激减到最低,所以最容易引至放松。练习者舒适地仰卧在地板上,脊椎保持伸直,手臂、双腿伸直并略微地分开,减少身体相互的接触。

冥想容易出现的问题(冥想只能发生不能)(4)

Tips:

不要把深入作为目标,那会形成另一种对抗力。试着自然、放松,非常自在地和自己在一起。即使大脑不合作,也并非不好,时不时间歇性分心在瑜伽休息术中会帮助你,因为它们让意识始终处于警觉状态而不滑入沉睡。

在练习中,如果心被负面念头的画面淹没,努力让它不困扰你。这些念头是意识深处存在的精神毒素的表达,它们在寻找释放的渠道。允许这些负面表达自由通过,也许刚开始练习不是特别成功,但过一段时间后,负面表达会耗尽,而安宁会获胜。

有些高阶的练习者可能会进入深度放松或冥想状态。逐步将心带出这个状态非常重要,从深度状态到清醒意识状态的过度如果太快,有些会被自己冥想的深度吓到,导致心暂时性的震惊,或者头疼。以上情况,都应该以挺尸式静卧,练习对呼吸的觉知 直到镇静下来。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