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是有大智慧的人(一面是视民如敌)
乾隆是有大智慧的人(一面是视民如敌)没过几天,皇帝再次颁旨 宣布雍正十二年以前所有未交的农业税,一律免除。在即位诏书中 乾隆宣布 凡是拖欠了十年以上的农业税全部免交。此事传到乾隆耳朵里,他就让人弄了一些,亲口尝试后,不禁潸然泪下。然后他把这些“黑米”送给了诸位皇子,让他们也知道民间疾苦。乾隆历史上减免农民税赋最多的皇帝,说他中国历史上最慷慨的帝王,也不为过。登上皇位后,乾隆所做的第一个重大决定 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免除拖欠多年的农业税。
乾隆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爱民的皇帝之一。
从小接受的帝王教育,使他把“重农”、“悯农”的思想深刻脑海。史料记载,乾隆一生多次为农民受灾而流泪。
乾隆
有一年,安徽太湖县发水灾,灾民们挖野菜时找到了一种“黑米”,数量很大,掺在粮食里面可以充饥。
此事传到乾隆耳朵里,他就让人弄了一些,亲口尝试后,不禁潸然泪下。然后他把这些“黑米”送给了诸位皇子,让他们也知道民间疾苦。
乾隆历史上减免农民税赋最多的皇帝,说他中国历史上最慷慨的帝王,也不为过。
登上皇位后,乾隆所做的第一个重大决定 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免除拖欠多年的农业税。
在即位诏书中 乾隆宣布 凡是拖欠了十年以上的农业税全部免交。
没过几天,皇帝再次颁旨 宣布雍正十二年以前所有未交的农业税,一律免除。
这在以农业税为主要财政来源的封建王朝,是十分难得的。
然而,这样一位“爱民如子”的皇帝,最害怕的事情,恰恰就是源自于“民”。
乾隆二十二年四月初七日 四十七岁的皇帝陛下刚刚结束了第二次南巡。在北还途中,路过山东与江苏交界的涧头集。
乾隆南巡
春暖花开,艳阳高照,乾隆帝心情十分美丽。然而,却总有一些煞风景的事情不合时宜的出现。
有人告御状。
乾隆停下轿子一看,路边的散水沟里跪着两位百姓,衣衫褴褛,面有菜色,二人却高举着两张纸。
乾隆命人把他们带到近前。
两人哆哆嗦嗦半天说不清一句话。
费了老大劲, 乾隆终于明白,他们是河南人,发了水灾,当地官员隐瞒灾情,百姓活不下去,所以才大着胆子来告御状。
乾隆听完后,第一反应是不信。
在他认为,小民的话并不都可信,小民的智慧更加不可靠。
他跟朱元璋不一样。
朱元璋
朱元璋可以因为百姓对一个官员的恶评,就对官员进行处罚;也会因为百姓的拥护而将获罪官员释放,并予以提升。
这在乾隆看来,过于浪漫。
作为一个力图以权力笼罩、控制一切的皇帝 乾隆最热爱的是秩序和稳定 最恐惧的是民众的自发性。
告御状,就是民众自发性的一种典型代表。
虽然乾隆也会在南巡的时候,把穷苦百姓叫到跟前来,询问一下生活,了解一下为什么这么穷,然后还给以赏赐。
但是,仅限于他主动去问。
如果有民众自发的、由下而上的去主动揭发官员的错误,那乾隆就很不乐意了。
在他看来,老百姓有了冤屈,找你的父母官,一层层上报,而不应该直接来找我这个皇帝。
就算父母官办事拖沓,不能及时处理,你也应该慢慢说出你的冤情,然后沉下心静静等候审理。
古往今来 上访的处理原则不变。于是,他一纸批文 把这两个人转交河南巡抚图勒炳阿 命他认真审理。
这两位告状的农夫,让乾隆心里产生一种异样的感觉:也许他们说的是实话,但是这两对眼睛里,却透漏出强硬和不驯。
敢于跟皇帝对视,平时一定不是安分守己的人。
如果天下出现动乱,这种人一定就是铤而走险的匪徒。
如果对他们的行为予以鼓励,那么无疑是给自己的统治埋下定时炸弹。
他热爱的是稳定 而维护稳定的最核心手段则是维护纲常。一旦纲常紊乱 则他的统治必然受到威胁。
所以,乾隆的爱的”民“是安分守己的”良民“。
对于这样的良民,他才会”爱之如子“。
而对于不守本分敢于主动争取权利的”刁民“,他则”视如仇敌“,欲除之而后快。
乾隆十三年 苏州米商囤粮抬价 一介布衣顾尧年和平到官府请愿 请求官员控制粮价 保证贫民能活下去。
为了表示自己对大清政府的恭顺 他特意“自缚双臂” 跪在地方官面前。
然而禀承乾隆“不许对主动提出权利要求的百姓后退寸步”的官府 竟然把顾尧年逮捕入狱。
苏州百姓群情激愤 一起来到官府要求释放顾氏 官府却大加镇压 连续逮捕了三十九人。
事情上报到乾隆 奏折中的“聚众”二字令乾隆大为警惕。
他说“因近日聚众之案甚多 特命刑部定议 照陕甘刁民聚众之例 立即正法”。
顾尧年等人因此被苏州官员杖毙于大堂之上。
民告官,这或许就是永恒的结局。
“慷慨”的乾隆皇帝,却连一点“行为主动,思想主动”的权利都不给百姓。
如此“爱民”之“君父”,于“子”何益?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