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雄浑壮阔的山水画(山川诗韵象外心画)
意境雄浑壮阔的山水画(山川诗韵象外心画)面对赵勤玉笔下那无边苍然、意境浑然的山水林木,我体悟到了空间的遥远,也体会到了时空的无限。在一种近乎永恒的氛围中,山水意象已被画家转化为一种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古今诗心的文化关怀。山本如人意,天地美不言。大自然的静美才是最纯真、最动人的美,大自然中的云海飞瀑才是最富有诗意的灵动,大自然的雄奇瑰丽才是最难以抗拒的魅力。这一切,在赵勤玉的山水画作品中均得到了很好的诠释。画是无声诗,赵勤玉的画有着令人难以捉摸的诗意,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之境,似信手拈来,无为而为。又如道家所言之"道","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他的山水画里,暗含生命的哲学。艺术并不是虚无的,是有内容的、有精气的、真实可信的存在,更承载着艺术家的精神追求和向往。赵勤玉在创作上心无旁骛,不停琢磨。"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
赵勤玉,1963 年生于安徽六安,现居北京,韵玉堂主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兼职教授。自幼习画,早年学习传统山水。在军旅生涯中研习油画、烙画。现主攻水墨山水。曾受韩美林、贾又福、郭公达先生亲授,以古为基,崇尚宋意,构图雄浑,用笔凝练,着色简洁,师古出新。作品《黄山朝晖》被人民大会收藏,《天堂寨秋韵》被中央党校图书馆收藏,曾在人民日报大厦举办个人画展,出版有《赵勤玉山水画》等。
赵勤玉的山水画,崇尚“返朴归真”,通过“搜尽奇峰打草稿”,营造“象外”“心画”的山水画艺术继承了中国山水画传统。他不仅继承了从宋元诸家到安徽新安画派、石涛的文人山水画传统,而且继承了现代新浙派及傅抱石、李可染等人的新山水画传统,他不仅继承了文人山水画和新山水画两种传统的笔墨技法,而且涉猎中国古典诗书画论,重视诗、书、画的内在关联,开拓山水画诗意的境界,不断从物境、情境向意境升华。
安徽丰富的自然山水资源曾经孕育过新安画派,黄山、九华山、天柱山、长江、淮河也为他的山水画创作提供了灵感和创作题材,他曾经多次到全国各地的名山大川去写生,“搜尽奇峰打草稿”,但这种写生并不是对自然景观的机械描摹,而是“搜妙创真”,经过了画家情感化、意象化的加工提炼取舍,渗透了画家的真情实感和艺术个性,还有画家对山川之美的独特发现和独特表现。他画了多幅巨幅作品这些作品把山川的静穆氛围和奇伟雄姿,群峰耸峙,万木峥嵘,飞瀑流泉,云蒸霞蔚,在静穆中蕴涵着生机,在雄奇中显露出朝气。他的画构图不拘泥于“分疆三截两段”的刻板章法,取势大开大合,境界极其壮阔,起伏穿插变化灵活,气脉连贯,表现出自然山水的雄浑节奏和画家开阔的胸襟与激荡的情感。他的笔墨更表现出画家返朴归真的本色,他用笔骨力劲健,粗豪沉着,用墨浑厚苍如润,浓淡分明。他用笔的骨法“大胆沉厚”“刚正畅达”,正如荆浩《笔法记》所说的“生死刚正谓之骨”,有时柔中见刚,深得黄宾虹老人用笔的秘诀,这种老拙沉厚、刚正畅达的骨法用笔,也正是画家朴厚沉稳、刚直豁达的内在性格的外化。赵勤玉作画注重大处落墨,不事琐碎雕琢,整个画面以浓重的墨线勾皴和丰润的水墨渲染为主,除了绯红的旭日和峰顶岩面上浅绛设色的霞光,几乎没有任何装饰性的艳丽色彩,接近纯水墨的黑白效果,画出了山川本真的雄魂毅魄,也画出了画家本真的质朴性情。他重视物境的形似,也重视情境的气韵,更追求物境和情境交融的境界,旨在返朴归真,搜妙创真,同时表现自然生命之真与艺术生命之真,营造象外心画的山水境界。所谓“境生于象外”,“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实际上就是生于象而又超乎象的“心画”。“心画”被文人画家解释为“士气”。而按照荆浩《笔法记》的说法,“心画”应该理解为“形质”与“真气”的融合,不离形似而又脱略形似,“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气质俱盛才是真正的“心画”。赵勤玉所画的不同地方的山水,都具有不同形貌和季候特征,也相应采用了不同的笔墨技法。黄山的雄奇,九华山的险峻,太平湖的秋色,峡江的幽深,天山的青旷……都以不同浓淡虚实的笔墨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黄山朝晖》的笔墨浓淡虚实处理尤为精妙。而这些不同地方的山水又都一致呈现画家个人独创的风格,浑朴厚重,苍劲沉雄,真力弥满,气质俱盛。点缀在山水之间的高度简化的现代点景人物和“乃”字形的风帆,也是画家独创的符号。
赵勤玉作品的最大特点是风格纯粹,不含杂质。这里的“纯”不完全是指他纯粹接受了文人画的技法,虽然他在这方面有突出的表现,在章法、笔墨、意境上力求体现传统文人画的风采,他吸收了西画的技法,将其巧妙地、不露痕迹地融会在以笔墨为基础的国画语言中,形成自己的艺术面貌。平面的空间造型,自由、率意的书写,放纵中有严谨法度,以景写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笔墨雄浑苍茫不失滋润清新,气势宏大兼有细节的精致微妙,画面富有诗意。这是他遵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和长期艰苦探索的结果。
包括山水画在内的中国画需要通过写生以认真观察和体验客观自然并搜集创作素材,但直接写生不是解决国画创作问题和提高作品意境的唯一途径。山水画家能画真山真水固然是一种本领,但真正的功夫是能写对真山水有亲切感受,写胸中丘壑。要做到这一点,艺术家更要有广阔的胸怀,要有吞吐自然的胆识,也就是说要有品格和修养。
赵勤玉谙熟古代经典,足迹又遍及全国名山大川,饱受自然烟云供养,手头功力和心中修养完美结合,使他的艺术创作达到随心所欲和炉火纯青的境界。他的画好看又耐看,有品味,有文化内涵。
赵勤玉擅长巨幛大幅,也擅长尺幅小品。他的山水小品题材非常广泛,不限于名山大川,也包括江村、苗寨、深潭、古寺、草原、沙漠,不论清晓、黄昏、秋色还是雨景、雪景,都仿佛信手拈来,皆成妙境。他的山水画大幅和小品体裁与功能不同,创造心态和笔墨趣味也有所区别。大幅类似宏大铺陈的汉赋,小品类似精悍隽永的唐人绝句。大幅适宜布置豪华的大厅会堂,小品适宜装饰雅致的书房居室。大幅犹如主题性创作,创作心态郑重其事;小品纯属即兴之作,创作心态轻松随意。大幅章法比较严谨,笔墨沉实厚重,更带有新山水画趣味;小品章法更加自由,笔墨恣肆奔放,更带有文人画趣味。不过,无论大幅还是小品,都可以看出画家返朴归真的性情,而小品在构图的疏密虚实处理和笔墨的浓淡干湿变化上,特别是在各种皴法和积墨、破墨、泼墨的运用上,比大幅更为丰富多样,许多画面疏朗松秀,清虚空灵,水墨氤氲,元气淋漓,更为脱略似,更直接地从物境进入情境乃至意境,更自由地营造象外心画的山水境界。此中似与不似、真与失真、象与象外的辨证关系,颇值得玩味。
山本如人意,天地美不言。大自然的静美才是最纯真、最动人的美,大自然中的云海飞瀑才是最富有诗意的灵动,大自然的雄奇瑰丽才是最难以抗拒的魅力。这一切,在赵勤玉的山水画作品中均得到了很好的诠释。画是无声诗,赵勤玉的画有着令人难以捉摸的诗意,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之境,似信手拈来,无为而为。又如道家所言之"道","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他的山水画里,暗含生命的哲学。艺术并不是虚无的,是有内容的、有精气的、真实可信的存在,更承载着艺术家的精神追求和向往。赵勤玉在创作上心无旁骛,不停琢磨。"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历经了岁月的洗涤,他的作品还在变化,更加趋向于淳朴、宁静、简单和统一。
面对赵勤玉笔下那无边苍然、意境浑然的山水林木,我体悟到了空间的遥远,也体会到了时空的无限。在一种近乎永恒的氛围中,山水意象已被画家转化为一种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古今诗心的文化关怀。
艺术是一门永远不会有顶峰的功课,艺术家需要一生都如同孩童般保持着天真、热情,保持着热爱和丰富的情感,才能使创作葆有生命力和活力。赵勤玉的作品,赋予了自我的内涵与灵魂。画之岁华,可读、可居、可游,烦扰者静其心,智者思其道,可上下求索。(文/黄强图/赵勤玉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