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琴行的盈利点在哪儿(琴行如何摆脱低价竞争境地)

琴行的盈利点在哪儿(琴行如何摆脱低价竞争境地)整个中国艺术生增多不是由琴行的数量和学校的数量来决定的,而是一个固定的比例 ,这个比例会随着整体的国民生产总值以及各种国家政策影响,因此在市场来讲,学员数量是固定的情况下,终于我们琴行行业积攒已久的 战争爆发了。所谓的供需关系也就是由供给方和需求方带来并影响最终结果的, 琴行的蛋糕永远是固定的强调!▲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相对比三四年前,很多琴行现在感觉到太痛苦了,原因就在于以前一个蛋糕5个人分,现在1块蛋糕10个人分,不吃要饿死,想吃就得抢!不光还得抢,本身还得强!这一切用经济学来解释就是: 一切市场价格由供需关系来决定。

琴行的盈利点在哪儿(琴行如何摆脱低价竞争境地)(1)

一.为什么低价?不是你说了算,一切早已种下因果。

今年以来低价浪潮一波又一波,从互联网行业两三年前玩剩下的低价引流的套路,逐渐走向了艺术培训行业,使得无数琴行风靡一时,招生就好似不要钱一样,不招几百个学生来体验课好像就亏了几百万一样。

这种解决就是周边琴行一看这种架势危机感四溢,哪还敢坐以待毙,可以说从除了部分大琴行和没有实力的小琴行,时隔几个月再回过头看看,真正获利的琴行占比不到10%。

疯过头后大家才发现,这个市场已经变成了一地鸡毛烂菜,非常多的琴行现在后知后觉发现整个市场充满了一股莫名的氛围, 家长都开始打价格战了,先不问好不好先问多少钱。

▲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相对比三四年前,很多琴行现在感觉到太痛苦了,原因就在于以前一个蛋糕5个人分,现在1块蛋糕10个人分,不吃要饿死,想吃就得抢!不光还得抢,本身还得强!

这一切用经济学来解释就是: 一切市场价格由供需关系来决定。

所谓的供需关系也就是由供给方和需求方带来并影响最终结果的, 琴行的蛋糕永远是固定的强调!

整个中国艺术生增多不是由琴行的数量和学校的数量来决定的,而是一个固定的比例 ,这个比例会随着整体的国民生产总值以及各种国家政策影响,因此在市场来讲,学员数量是固定的情况下,终于我们琴行行业积攒已久的 战争爆发了。

老店疯狂的开店裂变,新入行创业者们不管是行业内的还是行业外的都疯了一样的进,在琴行经营报经常能看到甚至是家长都被老师拉入团体一起创业的。

就是这样近似成魔的一种状态,让大家都忘了,琴行不止是琴行,他更是一家公司,而这个行业将近有一半的人是没有能力撑得住一家公司的,要知道教学与经营公司,这是两码事。

由于琴行,也就是供应方,数量大幅度增长。

然而学生,也就是需求方,增长数量频率没有跟供给方保持一致。

▲ 宏观分析。

供给方增长,需求方却没像上图大幅度增长, 结果导致了10个人分1块蛋糕的局面。

结局显而易见,想要得到这块蛋糕你得先看蛋糕师的意思(家长),家长肯定要看具有性价比的琴行,而恰恰不巧的是这个行业还真的看不出来什么性价比,普通人看到的只有低价 、琴行装修和向周边朋友打听哪家琴行好。

而传统最有效的方式做好口碑对于疯狂增长的琴行肯定是不适合的,因为竞争对手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导致很多人已经停不下来了。

甚至你让这部分人慢点,他不呛你一句已经算不错了,你让他停下来,他更是要跟你拼命,所以只能魔鬼般的低价,这就是低价的因果,产生这一切的来源于—— 产品同质化。

教学一样、乐器品牌一样、装修风格一样、销售话术一样、招生方式一样我们自己去几家琴行逛逛,仔细观察过后你都能发现怎么大家都一样啊。

话术都是老师来自音乐学院、品牌都是日产、德产、国产,装修风格都是进门木色装修,墙面挂几把吉他、摆放几家钢琴,甚至连钢琴上的遮布大部分都是紫色的。

家长去了哪里看到的全都是一样,那为什么不选择一家便宜的呢?毕竟这是他们作为非专业人士直观性的评价了。

我家是在苏南县城,城市在以前几公里内也就只有两三家琴行,老师简直供不应求,大家并不需要差异化,现在市场逐渐饱和过年回去一次三公里内琴行翻了 10倍!

随着竞争变得来越激烈,车道已经一再缩小,后面开的琴行全部以前人参照为模板,很多新开琴行的老板很多人都是以前琴行的教师。

琴行这个行业也更胜一筹简直就是照搬,改都不改的直接照做,同质化变得在这个行业越来越正常。

同理同质化导致琴行越来越低价战,不管任何行业一旦陷入价格战,基本就永无翻身之日了,不管你是怎么样的教学还是产品,都会有比你价格更低的存在出现,不管学生家长家长给出的价格有多低,他都能得到想得到的服务,找的到愿意为他服务的商家。

二.涨价,最有效的差异化手段。

琴行的盈利点在哪儿(琴行如何摆脱低价竞争境地)(2)

有人知道低价带来最悲哀的是什么吗?

不是琴行的同质化,也不是低价本身,而是营销的同质化。

以产品突破是很难的,如果周边有人向你提出这个方法,理都不用理他,琴行的核心产品为教学和乐器,教学突破不是一时之可以解决的。

乐器品牌自己更是无法左右质量价格的,好点的品牌更是只能跟着品牌商走,最后能改变的只有自己的琴行创意营销,当琴行连自身的创意都没了,你怎么变得跟别人不一样,改变同质化那就是贻笑大方了。

在这里我们提一个词“定位”

举个例子:华为、OPPO、VIVO、苹果、小米等,同样是手机为什么面对的消费者不同,甚至他们能很安全的存活下来,在10年前手机市场可不丝毫弱于现在的艺培行业啊,10年后为什么只剩下这几个叫的出来的名字呢?

而其中VIVO从步步高手机改名从那句“步步高学习机”摇身一变VIVO,华为手机从那时候人们眼中的杂牌机、电信捆绑机、低端机变到了现在的“ 中国制造 ”,苹果从诺基亚时代到智能机时代创造了无限的不可能从按键到全屏他都做了什么。

这些品牌无一不再做着定位,就是有产品差异化,小米就是注重性价比、苹果就是注重简约风 IOS系统系统、VIVO/OPPP就是主打年轻人 女性好看的外观 拍照好看,华为注重商务风 自主研发各种中国制造先进技术,这是基本这几个牌子给所有人的认知概念。

以至于所有人只要有想到买手机这个念头,他的需求就会自动匹配对应到他的需要,比如一个中年老板他自然不会想要去买OPPO/VIVO,不喜欢安卓的自然而然选择苹果诸如此类,我们就不再一一描述,这就是定位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我们先不要想能不能做到,我们先想做到有什么用,假设你的定位就是专业钢琴师,10年本地品牌,那周边家长会想到,你是专门教钢琴黑的而且比较熟悉你,毕竟在这附近10年了第一不会担心你跑,心里立马明朗了许多,不知道各位有没有懂我这个意思呢?

而上述提到的这几个品牌统一做的事情就是涨价,苹果从4、5千到上万、OV从杂牌做到了正规军、这里面有一位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华为。

他从一开始的千元机到现在的万元机,可以说狠狠的扇了一部分追求低价品牌的脸,要想活下去就得涨价 质量,否则你可能小赚但是最终会被市场淘汰。

三.正确认知涨价——背后的真实。

我们一直提到的手机,有没有发现少了一个品牌那就是小米,小米在18/19年过的并不怎么舒服,因为就来源于他的性价比,这层外衣摘不掉了,有没有跟我们很多低价引流的琴行很像?一句“极致性价比”让他直接一路不撞南墙不回头,最后才发现路走偏了要刹车,结果停不下来了。

为此他这两年也没少忙活,又是和故宫联名又是创建高端手机,就是想把“性价比”这件外衣脱掉!可是请神容易送神难,低价带来的痕迹,不是你想去就能去的,于是小米和现在的琴行老板都一样面临了窘境。

同样的都会想一个问题,只要我涨价,消费者就不买单,还要掉粉说自己变了,而如果再走这条路看似风风火火用户众多,赚不到钱开公司有什么用呢?如果做公司不赚钱,那为什么不去做慈善机构?

习惯了免费吃肉的客户,有一天你让他掏钱吃菜,他不把你吃了都算好的,要相信人性本贪, 世上你我皆如此。

涨价的背后真实的想法一定是:我要活下去!

意识到低价对于市场伤害的人,是一定再也不会去碰的,犹如当年的华为,就是因为吃过了苦所以才再也不想碰低价,何况一家想活下去的公司一定是能为了自己的用户提供更好的价值和服务的。

这就是你高价的理由,要相信这个世界被淘汰的不止是无穷无尽的供给方,还有需求方,想要低价又想要服务和质量的客户,迟早也会被世界淘汰。

涨价之后不仅先定了位。还能拿更多的钱提供更好的消费体验,形成良性循环,增加琴行与学生和家长的粘性,最后拿走市场大部分蛋糕。

在之前的文章里我有提到,真正的大琴行一定是基于这套商业逻辑的,根本不屑低价,你以为你低价能抢过别人的市场,最后抢的只是自己未来的饭碗。

四.如何涨价?

1. 师出有名:一定得有对客户更好的服务和产品,才能进行涨价并且拿更多的钱服务更多的客户良性循环。

2. 共赢关系:建立更加牢靠的薪酬体系,70%的琴行都存在用人问题,导致员工流失率过高,员工积极性不大,员工能力不强,只要有了更高的工资何患无人,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3. 拥抱主动权:永远不要拒绝、抗拒主动涨价这件事,要拥抱他,每次一提到涨价,你脑海里想的就是学员没了利益受损了,那你现在包括未来肯定都无法涨价了。

4. 改革创新:掌握核心体系,建立自己的培训体系,教学体系,销售体系,企业文化,让家长感觉到你这里和其他地方不一样。

以上就是每一家低价引流的琴行目前所需要具备和改变的地方,我知道有些琴行老板会说没法改,我有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是说给我听的,而是说给自己听的,到底有多难到底有没有办法改,他人是无法知道的,毕竟我不可能劝你一句像雷军一样啊,硬改啊,我只能说,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一千个人有一千种情况,从来不存在一招吃遍天的存在,这一切都基于你的目前对于琴行经营的知识体系架构和理念。

路还很长,我们要学的还很多,毕竟在开始我们就讲到了,教学和经营并不是一件事,很多老师都是一开始想着教学,扎堆进来创业没有搞清楚真实情况,结果经营是比教学复杂不知道多少倍的事情,不过想来也很正常,不然真的是人人都是企业家了,从小到大很难,但从小进步却很快。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