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离开多久才可以走出悲伤(家人归去这几种人)
家人离开多久才可以走出悲伤(家人归去这几种人)我们都听说过这么一些词语——大智若愚,大勇若怯,大爱无声。一、大悲无泪的心态。而最让人疑惑的是,对于亲人的离去,有的人竟然毫无表情,甚至连一滴眼泪都没有流过。这些人,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心态呢?一些人认为,对亲人的离去而无动于衷的人,多半冷血无情;一些人认为,对亲人的离去而没有流眼泪的人,多半毫无亲情,就是一个白眼狼。其实,人之心理不止这两种情况。亲人离开,那些“不哭也不悲”的人,多半有这些心态,异于常人。
苏轼在《江城子》中写道:“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苏轼梦见了早已故去的妻子,她正在床边梳洗打扮。望着那熟悉的面孔,苏轼不禁感慨万分,流泪满面。
跟自己有感情的亲人离开了,每个人都会无比悲伤,痛哭流涕。这既是人之常情,也是对于故去之人尽的最后一份心意。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之所以会哭泣,要么是因为悲伤到了极致,要么是因为内心被某些人与事儿触动了,眼泪就不知不觉地流下来了。
而最让人疑惑的是,对于亲人的离去,有的人竟然毫无表情,甚至连一滴眼泪都没有流过。这些人,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心态呢?
一些人认为,对亲人的离去而无动于衷的人,多半冷血无情;一些人认为,对亲人的离去而没有流眼泪的人,多半毫无亲情,就是一个白眼狼。
其实,人之心理不止这两种情况。亲人离开,那些“不哭也不悲”的人,多半有这些心态,异于常人。
一、大悲无泪的心态。
我们都听说过这么一些词语——大智若愚,大勇若怯,大爱无声。
真正聪明的人,他们表现出来的样子,看似比较愚笨;真正有勇气的人,他们表现出来的样子,看似比较怯弱;真正有大爱的人,他们表现出来的样子,看似比较沉默。
其实,一种情绪发展到了极致,会让人产生一种“看似平常”的状态。也就是说,悲伤到极致的人,那是不会流泪的。
所谓“大悲无泪”就是这个道理。流泪,那是可以伪装的,而真正的悲伤,那是埋藏于内心深处的。
有些人不懂得“哭”,可他特别悲伤,那他的心在流泪,神情毫无变化。如此,又有谁能知道他有没有感情呢?
表面上的悲伤,永远都没有内心的悲伤来的真实。只不过,我们都是习惯看“表面功夫”的生物,自然就会认为“不哭也不悲”之人冷漠无情。
二、扛起责任,不能哭的心态。
有这么一个案例。
陈阿叔去世后,儿子陈先生担起了家庭的重任,既要风风光光把父亲的丧事办好,又要照顾好家人,所以他所面临的压力比较大。
每当他望着躺在棺木当中的父亲时,他都特别悲伤,但他依旧跟自己说,不能让自己的情绪失控,否则会影响身边人。
陈先生的妻子怀着二胎,大儿子才读小学,不懂事。这个时候,如果身为“独苗”的他泣不成声了,那家庭不就真的凄凄惨惨了吗?
有些人,那是可以随便发泄情绪的,比如小孩子,或者一些不用承担什么责任的人。而有些人,那是要把情绪埋藏在心底的,比如说重任在身的人。
“责任”二字,那是压在每个成年人肩上的重担。你哭泣了,担子把你给压垮了,那你的亲人该如何是好呢?所以说,有些人,终究只能坚强。
三、解脱的心态。
有些老人无疾而终,寿终正寝了,亲人们哭上一场,然后让老人家风光下葬。这,可以说是“人之善终”了。
可是,能够善终的老人太少了。有太多的老人,上了年纪了,就被诸多疾病缠身,别说自理了,也许吃饭喝水都需要别人来喂。
还有一些患重病的老人,不是今天开刀,就是明天化疗,成为了药罐子,日子越来越难过了。就连他们本人,也觉得早日解脱才是好事。
身为儿女,虽然他们口头上不说,但他们也认为受苦受难的父母还是早日离开比较好。因此,病重的父母走了,他们也觉得父母解脱了,内心的悲伤就大幅度减少了。
人,如果没有照顾过病重的老人,就不会知道这当中的心酸和痛苦。有些时候,活着,不过是“活受罪”罢了。看着他们骨瘦如柴的身躯,不禁觉得归去也是好事。
这种“解脱”的心态,源自于“庄子”,看似冷漠,实际上是真正的深情。
四、看透看淡的心态。
有一种人,看透了生死,自然就把“生死”当成正常的事儿。就如同“枯荣兴衰”一般,终究是不可逆的过程。
朋友圈的老张,当医生很多年了,所以他对于“生死”是不太纠结的。在他看来,生离死别,本就无法避免,顺其自然就好。
老张的父亲,在他45岁那年就离开了。身为儿子的他,没有太多悲伤的表情,只有一丝淡淡的哀伤而已。很快,他的心态就立马调整了过来。
在父亲的葬礼上,他表现得特别淡然,让身边人都疑惑,他是不是没有良心呢?
其实,每个人都有良心,只是有些人看淡了生死,内心反而多了平静,不再为了无法挽回的人而极度悲痛。
只能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念和想法,并不是所有的归去,都会让人极度悲痛,痛哭流涕。有些人,他们的表现,往往异于常人。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