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王小波的代表作品哪部最好(王小波的黄金时代)

王小波的代表作品哪部最好(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如今20年早过了,《废都》却不能如季老所说的那样大放异彩。主要原因可能还是《废都》里“此处略去若干字”的原因吧。《废都》20年后将大放光芒。《废都》的闹腾纯粹是大众文化和感官文化排挤精英文化的畸形产物,而《废都》的情节线索也几乎是照抄《金瓶梅》中围绕西门庆的三条线索:色欲线、功名欲线和金钱欲线,只是更为直、露、俗,背后正是作家、出版社、书商们的商业心理而已。《红楼梦》英译者杨宪益打油诗《有感》:“忽见书摊炒《废都》,贾生才调古今无。人心不足蛇吞象,财欲难填鬼画符。猛发新闻壮声势,自删辞句弄玄虚。何如文字全删除,改绘春宫秘戏图。”当然国内也有夸奖《废都》的人,比如国学大师季羡林这样评价《废都》:

王小波的代表作品哪部最好(王小波的黄金时代)(1)

1993年,贾平凹的《废都》横空出世,一时间风靡全国,有人做过不完全统计,不到半年时间,光盗版就卖了1000多万册。

这本充斥着性书写的《废都》,让贾平凹红遍大江南北,同时也让贾平凹被骂得狗血淋头。

关于贾平凹的《废都》,国内外评价不一。贾平凹的《废都》在日韩、柬埔寨等地方很受欢迎,日本还专门有学者来贾平凹笔下的“西京”进行考古般的研究。在法国方面,贾平凹更火,有评论家甚至说“贾平凹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作家”,《废都》在1997年还获得“法国费米娜文学奖”,这可是法国三大文学奖之一,足以见外国人对贾平凹的《废都》极为推崇。

与外国的的正向评价相比,国内不少专家学者对贾平凹的《废都》批评则极为苛刻。部分评价如下:

《废都》的闹腾纯粹是大众文化和感官文化排挤精英文化的畸形产物,而《废都》的情节线索也几乎是照抄《金瓶梅》中围绕西门庆的三条线索:色欲线、功名欲线和金钱欲线,只是更为直、露、俗,背后正是作家、出版社、书商们的商业心理而已。

《红楼梦》英译者杨宪益打油诗《有感》:“忽见书摊炒《废都》,贾生才调古今无。人心不足蛇吞象,财欲难填鬼画符。猛发新闻壮声势,自删辞句弄玄虚。何如文字全删除,改绘春宫秘戏图。”

当然国内也有夸奖《废都》的人,比如国学大师季羡林这样评价《废都》:

《废都》20年后将大放光芒。

王小波的代表作品哪部最好(王小波的黄金时代)(2)

如今20年早过了,《废都》却不能如季老所说的那样大放异彩。主要原因可能还是《废都》里“此处略去若干字”的原因吧。

与以上这些评价不一样,写就《黄金时代》的作家王小波则这样评价“《废都》现象”:

贾先生写了一部《废都》,就如某位大嫂穿了旗袍出门,我们不但要说衣服不好看,还要想想她的动机是什么,是不是想要勾引谁。

王小波这个评价可谓是一语中的,直击《废都》被喷的本质。性是自然存在,你谈或者不谈,它都存在那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其实这些指责《废都》性书写过多的人,跟那些指责现在女人穿短裙太短的本质是一样的。

一个女人因为穿衣服太短,或者暴露而被侵犯,究竟是女人的锅,还是肇事者的锅?仔细想想这个问题,心中的困惑也就解了。

王小波写《黄金时代》的初衷

王小波的代表作品哪部最好(王小波的黄金时代)(3)

看到这里,肯定有读者要骂,小编小编,我是来看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你写了这么多关于《废都》,是不是离题了?还真不是,上面的这些都是当时国人对性认知和性书写的反馈。

《废都》能卖得这么好,绝对不是贾平凹的《废都》文笔有多好,故事有多吸引力,绝大部分人都是把它当成“地摊文学”或者情色小说来看。之所以读者这么热衷这本书,主要是时代的性缺失,导致读者趋之若鹜。反观今天,我们对性知识有所了解,对性认知的提高,导致我们对性文艺作品不再那么敏感与热衷了。

就像王小波在“从《黄金时代》谈小说艺术”一文中写的那样:

众所周知,六七十年代,中国处于非性的年代。在非性的年代里,性才会成为生活的主题。正如饥饿的年代里吃会成为生活的主题。

这句话很好理解,早些年我们因为吃不饱,吃就变成最重要的主题,人们问候的方式大多是问“吃了吗”,如今不少农村还存在这个现象,反观城里,现在几乎没有这样的问候了。

关于性也是如此。因为极其匮乏,所以人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便对这些内容感兴趣。

王小波认为,性其实和想吃是一样的,不管是在吃不饱的年代,还是吃饱了没事干的年代,性都独立存在,并不会因为穷或者富有,吃饱或者吃不饱而不存在,我们对之避而不谈,反而会使性成为人性的一种障碍。

在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中就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描述。

陈清扬和王二的事情被发现了,领导要求他俩写交代材料,起初王二写了很多,却一直没过关。领导大概意思是写得越详细越好(窥探欲的驱使),陈清扬则自告奋勇,非常详细地交代她与王二的细枝末节,没想到陈清扬这样写就过关了。

这段看起来滑稽而具有讽刺味,但是却是赤裸裸的现实。

在中国,性是非写不可的东西

王小波的代表作品哪部最好(王小波的黄金时代)(4)

王小波曾经说过一句话:“在中国,性是非写不可的东西。”

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对性的态度都是非常保守,甚至还有很多性禁锢。即使是非常开放的唐朝,也对妇女的性有很多约束。唐太宗长孙皇后就写了个《女则》,西汉的刘向更是写了则《烈女传》,这些书都在提倡女人应该遵守妇道,做到清心寡欲。

到了宋元时期,程朱理学火得一塌糊涂,然而这影响无数中国人的程朱理学却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法,这对于性禁锢又更上了一层楼。

基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古代中国,性被简单粗暴理解为“人类传宗接代的工具”,性成为一种工具,而不具备其本身。

不止中国,某些民族的性观念更加奇葩,他们要求妇女要把身体包裹得严严实实,不能穿诱发男人情欲的衣服,甚至要求妇女把脖子以下的身体全遮住。

而中国的缠足,俗话说就是裹小脚,其实也是对女子进行性禁锢和性摧残的一种表现。女子裹小脚,行动不便,也就不会随意出游或者与人私奔。

封建礼教的性禁锢,其实更多的是对妇女的禁锢,女子不配谈性,不配有性,最苦的应该是寡妇的,丈夫没了,性欲还在,可是却要逼自己过着无性的生活。有些人年纪轻轻就当了寡妇,足以见她这一生多痛苦。

性需求是一种本能,按王小波的话来说,就是跟想吃是一样的,一个人想吃,你不让他吃,这对他来说是一种多大的伤害呀!

因为长时期的性积压,物极必反,到了明清,虽然性禁锢很严,但是民间的性活动却挺活跃的。古代春宫画、性小说在明清两代空前繁荣,这是对非性朝代的一种控诉,也是一种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

性认知缺失带来的伤害

王小波的代表作品哪部最好(王小波的黄金时代)(5)

90年代除了有《废都》性描写很多,还有陈忠实的《白鹿原》,据说当年《白鹿原》获得茅盾文学奖,还被强制要求删减部分性书写内容,才能领奖。

而我们来看《白鹿原》中的一个小故事,白嘉轩娶了7个老婆,前几任老婆,有不少就是因为听闻白嘉轩身上有东西会伤害女人,女人跟了他,别想活命。结果呢,有的老婆竟然因为听到这样的传闻,被传闻给吓死了。还有个老婆,因为从未接触过性知识,白嘉轩自己也没有性知识,两人因为性欲,大动干戈,导致老婆直接累死。

足以见,性缺失以及性知识的缺失对一个人的伤害有多大,除了生理上还有心理上的损伤。

到了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作为医生的陈清扬竟然对性一无所知,她和王二偷偷摸摸的时候,竟然发现自己有快感,她不以两人私交而痛苦,反而为自己“有快感”而感到罪恶,让她有罪恶感的不是道德因素,而是生理因素。

多可怕啊,一个医生,竟然对性一无所知。

作为大学生,作为一个有文化的医生都对性知识如此匮乏,想想那些没文化的群众,在对性知识这方面到底有多大的缺失。

性是独立存在的

王小波的代表作品哪部最好(王小波的黄金时代)(6)

与贾平凹的《废都》不一样,贾平凹的《废都》主题是斥责物欲横流之下,道德的沦丧,庄之蝶病态的性心理是人精神与社会物质高度发展的冲突。

贾平凹借性讽刺人性,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则是把性赤裸裸展现给读者,告诉读者,性是无害的,性不是洪水猛兽,性跟“想吃”是一样的。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知识的欠缺,而把性定义为洪水猛兽,避之不谈,越是这样,性越容易走向歧途。

反观我们把性放开了说,性也不过如此。合理专业的性知识传播有利于大家对性有全面的了解,以后面对性问题,能用科学的眼光科学的方法去对待,而不是在以讹传讹中害人害己。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

王小波的代表作品哪部最好(王小波的黄金时代)(7)

《黄金时代》这本书,王小波从20岁开始写,到了将近40岁才完结,当时他重读当年的旧稿,满是汗颜,但是在定稿的时候又读了一遍,却丝毫没有想改的冲动。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于1991年,在恩师许倬云的推荐下获得台湾第十三届《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并在台湾出版发行。

王小波万万没想到,他的小说在香港和国内出版竟如此困难。

1992年香港繁荣出版社答应出版《黄金时代》,不过却在出版的时候被改为《王二风流史》,被当做风月小说,为此,王小波的兄弟气得直呼“港人不识货”,但是也没办法,为了出版只能如此。令大家没想到的是,这本书在台湾和香港市场反馈很好。

到了国内,出版才叫困难,王小波和他的妻子李银河动用关系,走遍出版社,却总在要出版的时候被总编卡壳,其实很多编辑都意识到这本小说的卓越之处,但是就是不敢冒大不韪出版。

王小波的代表作品哪部最好(王小波的黄金时代)(8)

直到王小波遇到赵洁平女士,这位女士对这种知青小说有独到的理解,因为她的父亲就是“中国知青之父”,她能读懂书中的内涵。为此,她趁着总编外出,偷偷把这本书出版了。《黄金时代》于1991年在台湾出版,国内版直到1994年才成功被偷偷出版,足以见王小波遇到多大的阻力,花了多少心血。事后,这位赵女士被一顿批评,心力交瘁,还得了一场大病,但是她从不后悔这样做。

出版后也极为不利,书不能上订货会,不能在大型书店售卖,王小波只好和家人,把书放在自行车后架上,推着去地摊卖。直到王小波因病去世,这本书都还没卖完。虽然没卖完,但是却在民间传开了,口碑非常好。

王小波的代表作品哪部最好(王小波的黄金时代)(9)

王小波生前没看到《黄金时代》在国内成功,死后这本书却一炮而红。每每想到如此,便为王小波感到惋惜。

王小波要是直到自己最钟爱的小说《黄金时代》系列该系列入选《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要是知道《黄金时代》于2018年入选改革开放四十年最具影响力小说,他一定倍感欣慰。

除了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他的杂文集如《沉默的大多数》、《我的精神家园》一直都是高校图书馆借阅榜上的宠儿。记得北大有个教授,看到还有学生在读王小波的作品,说现在的学生还如此有品位,属实难得。

如今王小波已经不在,他留给时代最好的礼物就是他的小说《黄金时代》系列,今天特别推荐王小波的这套小说集《黄金时代》 《白银时代》 《黑铁时代》,充满张力、活力、想象力的一套小说,读起来甚是享受。感兴趣的朋友点击上方商品卡即可购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