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经方背景(经方概念的形成与演变)

经方背景(经方概念的形成与演变)北宋时期,文人知医、习医成为风尚,整个社会上形成了一个儒医阶层。儒医常“以医比附儒”。各种因素促使《伤寒论》、仲景、仲景方的地位,发生根本变化。· 宋元明清 ·在《方技略》中,将药方类文献命名为“经方”,一是强调这部分药方的经验性与有效性,如出土医学文献中的部分药方,常附有“验”“良”“令”“精”“禁”等字,以强调具有“经验性与有效性”。这部分药方是构成《方技略》中“经方”的一部分。其次,《方技略》中命名“经方”,更是强调这部分医方的“官方性”与“经典性”。西汉中后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立《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这五部书,成为具有官方性质的法定经典。李柱国奉国家命令整理医书,比附儒家五经,将《脉书》类文献定为“医经”,将药方类文献定为“经方”,亦是表明这些医书是官方指定的医学经典。正如章学诚所论:“任(任宏)、李(李柱国)二家,部次先后,体用分明,能使不知其学

当前对“经方”的理解不一,至今无统一认识。笔者通过追本溯源的方法,还原经方概念的形成,并考察经方概念在各历史时期的演变,以规范对经方的认知。

目前资料显示,西汉中叶之前,医学文献并无“经方”之名。“经方”一词首见于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汉书·艺文志》则是根据西汉末年刘向、刘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

在整理方技时 《方技略》的整理者对部分医学文献进行了重新命名。如《方技略》中的“医经”即是对出土医简《脉书》等文献的概括。近年来出土的大量西汉时期医方类简帛文献皆无作者、无书名。针对这部分文献,在“确定书名”环节,则需新拟“书名”。正如余嘉锡先生所指出:“《汉志》于不知作者之书,乃别为之名。”《方技略》的整理者对这部分药方类文献进行总结,拟定了“经方”一名。

经方背景(经方概念的形成与演变)(1)

图为《汉书》(班固)

在《方技略》中,将药方类文献命名为“经方”,一是强调这部分药方的经验性与有效性,如出土医学文献中的部分药方,常附有“验”“良”“令”“精”“禁”等字,以强调具有“经验性与有效性”。这部分药方是构成《方技略》中“经方”的一部分。其次,《方技略》中命名“经方”,更是强调这部分医方的“官方性”与“经典性”。西汉中后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立《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这五部书,成为具有官方性质的法定经典。李柱国奉国家命令整理医书,比附儒家五经,将《脉书》类文献定为“医经”,将药方类文献定为“经方”,亦是表明这些医书是官方指定的医学经典。正如章学诚所论:“任(任宏)、李(李柱国)二家,部次先后,体用分明,能使不知其学者,观其部录,亦可了然而窥其统要,此专官守书之明效也。”中国的学问,“官守”是其纲纪,方技亦为“王官之一守”。经方作为方技四家之一,自然亦属“官守”之学。

· 晋唐时期 ·

魏晋至隋唐近三四百年中,因南北分裂,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医学重心从官方逐渐下移,经方的“官方性”亦逐渐消失。较有代表性的是刘宋医家陈延之,直接将自己的医书题名为《经方小品》。陈延之的“经方”,已没有“官方性”,只是广义的经验方,且并不局限于仲景方。陈延之的这种观点,被唐宋医家接受。如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认为“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医家的方书,皆属于“经方”。宋臣孙兆在校正《外台秘要方》时论曰:“唐王焘台阁二十余年,久知弘文馆,得古今方,上自神农下及唐世无不采摭,集成经方四十卷,皆诸方秘宻枢要也。”在孙兆看来,王焘的《外台秘要方》,可视为经方集大成者。

· 宋元明清 ·

北宋时期,文人知医、习医成为风尚,整个社会上形成了一个儒医阶层。儒医常“以医比附儒”。各种因素促使《伤寒论》、仲景、仲景方的地位,发生根本变化。

早在《本草经集注·序录》中,陶弘景即论曰:“张仲景一部,最为众方之祖宗。”林亿在校正《伤寒论》时进一步说:“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其伦拟。”在林亿等人看来,《伤寒论》已非诸家方书所能比较。《伤寒论》的“定本”刊行以后,愈来愈受到重视。医者无不以研习《伤寒论》为要,产生了以韩祇和、朱肱、庞安时、许叔微、成无己、郭雍为代表的伤寒学家,他们各从不同角度阐发《伤寒论》的价值,故《伤寒论》从诸多方书中脱颖而出,以至于有君临万卷方书之上的气象。

成书于明代的《古今医统大全》(1556年)中首次直接称张仲景为“医圣”。随着仲景被奉为“医圣”,《伤寒论》中的仲景药方,亦逐渐走向“神圣化”。大约清代中叶(1732-1764年),仲景方独占“经方”之名,其他诸家方书不得与仲景方并列。同时,这一时期出现了与“经方”相对的“时方”。陈修园认为宋元以来通行的药方,即“时方”;东汉时期的仲景方为“经方”,二者泾渭分明。

· 民国时期 ·

晚清以降,现代医学传入中国,对传统中医学产生了严重冲击。中医有志之士亦在寻求应对危急之法。在与现代医学的交锋中,中医学者逐渐发现仲景的《伤寒论》与现代科学有通约处。蕴含在《伤寒论》中的“方证”,让中医学人看到了中医“科学性”的一面,经方随之“现代化”。现代化的经方重视方证,强调临床证据,追求实证性与客观性,合乎科学的要求。在外部因素影响与内部因素诉求下,现代化的经方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促使了经方的独立发展。现代化的经方遵循方证理论,对传统中医学的病因病机理论多持否定态度,导致经方与医经的分野。

· 当代 ·

2004年,由南京黄煌经方医学研究中心自主开发创建的“经方医学论坛”,在近20年内,培养了一批经方医生;很多学人受之影响,致力于经方医学研究。为了充分发挥经方医学研究的优势,推动经方医学的海内外传播,2016年10月16日,南京中医药大学率先正式成立国际经方学院,为经方医学的研究提供了高水平和专业化的研究平台。21世纪以来,日本经方学者江部洋一郎从临床实际出发,著成《经方医学》一书,对我国的经方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

近十余年的“经方热”以及“经方医学”这一新概念的提出,是经方追求“独立化”发展的结果。“经方医学”及其概念,目前在学术界还比较有争议。但作为当代经方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实证性与实用性,对于指导经方的具体运用,有着独特的临床意义。

从西汉末年至今,两千余年的历程中,不同时代的医家赋予“经方”不同的含义。正如廖育群先生所指出:“经典医著中的名词、概念却多次被赋予新的解释与内涵。这些赋有新内涵的名词又被无数次的重组,而构建成新的体系。这是历代医家改造传统医学的方法,也是传统医学发展的过程”。“经方”从初始含义,经过“泛化为经验方”与“专指仲景方”,后再“现代化”,以及当代提出“经方医学”,是中医自身的发展过程。

编辑:桂圆

图源:网络

节选自《中医药文化》2022年第1期

《经方概念的形成与演变》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