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节气您的家乡都有哪些习俗(我们的节日口述民俗)
大暑节气您的家乡都有哪些习俗(我们的节日口述民俗)“立秋,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这样记载到立秋的定义。根据古代传统的四季划分方法,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作为四季的始点。因此,秋季以立秋为始点,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8月7日 立秋(农历六月二十九)而放下“早晚”立秋的争执,随着8月的到来,随着秋季的第一个节气立秋的降临,虽然人们还在抱怨酷暑难耐、日头正毒,但自然界中,万物悄然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秋天的脚步已经不远。当然,立秋的来临并不意味着酷热天气就此结束,此时还处在“三伏天”中。要等到8月下旬的处暑节气,暑气才能渐渐消退。而纵观整个8月,不仅有节气立秋和出暑,更有代表着“中国情人节”的传统节日七夕,和缅怀逝去先人的中元节。 所以,无需再抱怨暑气逼人的烈日,尽情享受夏天的末尾吧。露簟荻竹清,风扇蒲葵轻。
宋代《草堂消夏图》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
当进入公历8月,首先迎来的节气,就是立秋。根据民谚所云,立秋立得早,天气会很凉爽;倘若立得晚,天气依旧会很闷热,甚至能够热死牛。而如何区分早立秋和晚立秋,一直以来也存在争议,普遍的一种说法认为,立秋当天的农历日期是确定早晚的依据。如果在农历六月,就是早立秋;如果在七月,就是晚立秋。
而放下“早晚”立秋的争执,随着8月的到来,随着秋季的第一个节气立秋的降临,虽然人们还在抱怨酷暑难耐、日头正毒,但自然界中,万物悄然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秋天的脚步已经不远。
当然,立秋的来临并不意味着酷热天气就此结束,此时还处在“三伏天”中。要等到8月下旬的处暑节气,暑气才能渐渐消退。而纵观整个8月,不仅有节气立秋和出暑,更有代表着“中国情人节”的传统节日七夕,和缅怀逝去先人的中元节。 所以,无需再抱怨暑气逼人的烈日,尽情享受夏天的末尾吧。
露簟荻竹清,风扇蒲葵轻。
8月7日 立秋(农历六月二十九)
“立秋,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这样记载到立秋的定义。根据古代传统的四季划分方法,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作为四季的始点。因此,秋季以立秋为始点,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虽从气温上看暑气正盛,人们还在熬着“三伏天”的热气腾腾。但在这一天,自然界的正悄然发生着改变。《历书》有曰:“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写到了节气立秋,是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节点。
古人将立秋分为三候,《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载:“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意为是说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夏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在古代,有于立秋节气祭祀的习俗。据《礼记·月令》记载:“立秋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秋于西郊。”记录了在立秋这天,天子会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到西郊设坛迎秋,举行祭祀秋神的仪式,并下令武将开始操练士兵。
而在民间,节气习俗大多与饮食相关,立秋自然也不例外。立秋有“咬秋”的习俗,据清朝张焘在《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人们相信立秋时吃西瓜,可使整个秋天不生病,并可免除冬天和来年春天的腹泻。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8月14日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而在历史的变迁中,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更在现代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但也有学者指出,相较于情人节的内涵,七夕节更偏向于“古代妇女节”,因为这是属于妇女们的盛大节日。
缂丝七夕乞巧图轴,清乾隆,故宫博物院藏
为何说是“古代妇女节”呢?因为在古时,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靓女们专属节日。民间相传,七姐是天上的织布能手,而七月七是她的诞辰,故靓女们向七姐“乞巧”,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
穿针乞巧、对月穿针、喜蛛应巧、兰夜斗巧……可以说,七夕乞巧的方式让人眼花缭乱。譬如穿针乞巧,即穿针引线,谁穿得又准又快就为“得巧”;而喜蛛应巧,则是晚上把捉的蜘蛛放在小盒中,到天明后打开,以蛛网的疏密判断是否“得巧”,密者巧多,稀者巧少。
宋 李嵩 《汉宫乞巧图》 故宫博物院藏
其中,还有投针验巧的习俗,在此前的热播剧《延禧攻略》中,也再现了这一场面。即提前一晚取“鸳鸯水”(白天和夜晚取得水混合或者河水和井水混合)倒在盆里,水在盆里露天一夜加七夕白天晒一天,表面依稀生成薄膜。此时取缝衣针投入,针浮于水面,观察水底下出现的针影,若是笔直的一条,即是“乞巧”失败,若是呈各种形状,或弯曲,或一头粗,一头细,便是“得巧”。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
8月22日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
中元节,民间俗称为“七月半”,其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七月半”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道教的说法。
据明代《五杂俎》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由此看出,在道教的文化中,农历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在中元节,人们最为熟知的习俗,应该就是祭祖了。《东京梦华录》有载:“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民间相信,祖先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8月23日 处暑(农历七月十六)
“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记载中,能明确看到对于处暑节气的阐释。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结束,这就是处暑。此时,暑气呈退减趋势,且已经“出伏”,三伏天的炎热已经离开。
虽说暑气将退,但别忘了还有“秋老虎”的存在。处暑节气就处在短期回热天气,即“秋老虎”期内,天气虽已由炎热向凉爽过渡,但“秋老虎”的威力仍不可小视。
因处暑到来的前后,民间会有中元节的民俗活动,所以处暑的民俗,也大多与中元节相似,如祭祖迎秋、放河灯等。但在处暑,还有一项特别的食俗,就是吃鸭子。“七月半鸭,八月半芋”,古人认为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最为肥美营养。农村俗语有云“处暑送鸭,无病各家”,表明在处暑时节,亲朋好友们以鸭子作为互相赠送的礼物,认为吃了能够身体健康,无病无灾。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