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孔子的三十而立(请别再曲解孔子的)
如何理解孔子的三十而立(请别再曲解孔子的)在网上,很容易见到以“三十而立”为题的讨论,屡见有人感叹“虚度了光阴”,说年届、年满或年逾三十,仍然一事无成云云。不一定全是因为这部《词典》,但如此理解这句话的人,着实不在少数。此《词典》接着说——“三十而立”这一成语,“现在常用来勉励青年要努力学习、工作,有所成就”。然后,还举了上述含义的“例句”。
孔子说他自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对“三十而立”,通常,被解释和理解为人到了三十岁,就应该“成家立业、有所成就”了。
比如,前些年出版的一本《新编实用成语词典》里,对“三十而立”的注解说——
立:建树,成就,自立。指人到了三十岁应当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自立于社会。
此《词典》接着说——
“三十而立”这一成语,“现在常用来勉励青年要努力学习、工作,有所成就”。
然后,还举了上述含义的“例句”。
不一定全是因为这部《词典》,但如此理解这句话的人,着实不在少数。
在网上,很容易见到以“三十而立”为题的讨论,屡见有人感叹“虚度了光阴”,说年届、年满或年逾三十,仍然一事无成云云。
其实,孔子所说,绝非前述《词典》解释的含义。
照这种解读,孔子本人,也不一定就真“达标”。
《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贫且贱。”
他虽为宋国贵族之后,然而到他这辈儿,家境贫寒,社会地位低下。长大后,曾给鲁国望族季氏做过管理仓廪的管理员,还管过牧场,因为都干得出色,被升职去主管营建工程,大概类似于“项目经理”或“包工头”。
三十岁的时候,孔子在干什么呢?
史书语焉不详。《孔子世家》只记载,这一年是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带着晏婴访问鲁国。齐景公就当时还算小国的秦国何以称霸,询问了孔子的看法。孔子讲述了自己对“国际问题”的见解,齐景公听了很高兴。
仅此而已。
这算不算通常理解的“三十而立”呢?
反正当时孔子既无官职,也还没正式办学。
他开办学校,是在三十四岁的时候。五十岁,才在鲁国做官。
那么,孔子说自己“三十而立”,是不是“夸大其词”,在吹牛皮?
问题的关键是,孔子讲自己“三十而立”,完全不是如上述《词典》所解释的含义。
只能说,这样的“通常理解”,是后人,主要是现代人的误读误解和任意发挥了。
“三十而立”,语出《论语·为政》第四章——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确是在老年的时候,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可他讲的这种“经历”究竟是什么?
宋儒朱熹用了近四十年时间,吸收汉代以后儒学成就,反复推敲琢磨,撰著了《四书章句集注》。
《集注》,被后世作为官办“大学”的专用课本,并作为“科考”的标准答案。
对孔子所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朱熹注道——
古者十五而入“大学”。心之所之谓之“志”。此所谓学,即“大学”之“道”也。志乎此,则念念在此,而为之不厌也。
朱熹注释说,心有所指向,叫作志。志在此,就是念念都在于此,并且行动起来毫不厌倦。
插上几句——“大学”,朱熹在《集注·大学章句》注为“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就是成人的学问。
至晚在西周开始,贵族学校分为“小学”和“大学”。“小学”,学习基础性知识,如“识字”“算术”等等;“大学”,则学习“为政”所需的系统“理论”及处理公务的“行政”能力。
孔子说,自己十五岁进入“大学”学习,由此而确立自己的志向,这个志向始终不曾改变。
对孔子说自己“三十而立”,朱熹注曰——
有以自立,则守之固,而无所事志矣。
译成白话是,孔子在三十岁的时候,有了能够自立的东西,就牢固地坚持它,而不再志于别的什么了。
换句话说,就是从十五岁学习到三十岁,自己的志向已经“熟谙于心”,能够“不改其志”了。
这里,朱熹还引用了宋儒前辈程子的话——
程子曰:“孔子,生而知者也,言亦由学而至,所以勉进后人也。立,能自立于斯道也。”
程子说,孔子虽然“生而知之”,但他仍然(谦虚地)讲自己是通过学习而达到思想进步的。所谓“立”,是说能够自觉地“自立于道”。
赞誉孔子“生而知之”,无非是因为宋代对这位“至圣先师”已顶礼膜拜到极致,但这段话,把“三十而立”的确切含义,讲得已经足够明白了。
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是说他十五岁入“大学”,立志学道,便专心于此。到了三十岁的时候,已经达到了一种思想境界,可以自觉地“自立于道”了。
这才是孔子说自己“三十而立”的本义。
按照程颐或程颢的解读,孔老师讲的这段话,是在向弟子讲述并传授自己的学习及“悟道”的思想轨迹和进程。
就此,朱熹又引用了程子另一段话——
(程子)又曰:“孔子自言其进德之序如此者,圣人未必然,但为学者立法,使之盈科而后进,成章而后达耳。”
程子又说,孔子说自己道德进步的次序便是如此。其实,圣人未必真是这样,这只是给求学的人规划了一条学习进步的必经之路,让他们知道了学会前面的再去学后面的,有了一定积累成就才能融汇通达。
“科考”,一直延续到清代。
至少在民国之前,没人认为“三十而立”是说三十岁必须 “成家立业,有所成就”。
总之,与物质上的积累和功名上的成就无关。
孔子这段话,后面说到的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如何如何,都讲的是自己学业和思想的进步历程。
对于古人所云,不是不能“引申”或“戏说”,就如同“逃之夭夭”的狼狈之貌,来自形容美女的“桃之夭夭”一样。
只是,如果使用原话,就最好尊重原意。
无论如何,“三十而立”,不该成为现在不少人理解的,成为衡量物质和功名的“硬杠杆”。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只要不改初心,奋发努力,一般都会“几分耕耘几分收获”。
不必按照“引申”了的“三十而立”去无端折磨自己,也更不必自暴自弃。
确实努力了之后,做个“平常人”也挺好。
古往今来,世上哪有那么多“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