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除夕和腊八(腊八与小年)

除夕和腊八(腊八与小年)不过,民间普遍认为,“小年”是在腊月二十三(有的地方是腊月二十四),也叫“祭灶节”,而且流传着许多关于“小年祭灶”的习俗和传说。从“腊”字的本义(“猎”、“祭”)来看,“腊八节”的由来更久。秦代就把腊月定为祭祀月份,称为“腊祭”。民谚有“交了腊月就是年”的说法。所以,有的地方将腊八称之为小年。我国吃“腊八粥”的习俗,历史悠久,内容花样不断发展丰富。据有文字记载,宋代周密《武林旧事》:“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清代苏州李福有诗云:“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合,五味香掺入。”这就是“七宝粥”、“五味粥”之类。现今的“八宝粥”,大概与“腊八粥”也有渊源。腊八,除了吃“腊八粥”外,我们北方还兴在这一天用米醋泡大蒜,叫“腊八蒜”或“腊八醋”。这种蒜和醋,都有特殊的品味,都不容易坏。蒜,经醋泡过变绿;泡过蒜的醋,蘸水饺吃,特别清香。主要还是取“蒜”与“算”谐音

文 | 马汀

除夕和腊八(腊八与小年)(1)

图片来自网络

“腊八”是一个传统的民俗节日,也称腊日,时间在农历十二月初八,一般称腊月初八。这腊日、腊月的“腊”字,古书解释:“腊者,猎也,因猎取兽以祭。”(古书“腊”字,均以繁体“臘”字为据)也就是说,“腊”的原意是“打猎”,用来祭祀,故“腊”,又是祭名。古代祭祀仪式多在农历十二月举行,自秦代就把十二月叫“腊月”。“腊日”的来历,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冬至后三戌腊祭拜神。”可见,汉代确定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为“腊日”。不过,农历按“干支纪日法”,每年的“腊日”是不固定的。到了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才以十二月初八为“腊日”,并说村人系细腰鼓,作金刚力士以逐疫。以此“腊八”正式确定为固定节日,“腊八节”习俗广为流行,并在历代诗文中有所反映。如杜甫《腊日》诗云:“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又有《咏怀古迹》(其四):“岁时伏腊走村翁。”

“腊八节”兴吃“腊八粥”的习俗,缘起和来由源远流长,广为流传,影响深远。据传,古代印度北部,迦比罗卫国,有个国王的儿子乔达摩悉达多,从年轻就为人的生老病死苦闷,又对婆罗门教的神权极为不满。于是,就在29岁时,舍弃王族的奢侈豪华的生活,出家修道。一天,到了尼连河畔,由于劳累饥饿过度,昏倒在地。一位叫迦罗越的牧女发现了他,就用她随身带的杂粮和野果,加泉水熬制成一碗乳糜状的粥,一口一口地喂他。他喝了粥,精神振作,又在尼连河里洗了一个澡,静坐沉思,于是“大彻大悟,得道成佛”——这个人便是佛祖——释迦穆尼,这一天正是农历腊月初八。从此,佛教门徒就把“腊八”定为佛“成道节”,并效仿牧女煮粥敬佛,叫做佛粥。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这一佛教节日逐渐世俗化,成为民俗。宋代《梦华录》记载:“十二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腊八”正是“三九四九,凌上走”“腊七腊八,冻煞叫花”的严寒时节,一些信佛之人和慈善家,就在腊八前后,舍粥救济穷人。这就是“腊八节”吃“腊八粥”的来历。

我国吃“腊八粥”的习俗,历史悠久,内容花样不断发展丰富。据有文字记载,宋代周密《武林旧事》:“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清代苏州李福有诗云:“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合,五味香掺入。”这就是“七宝粥”、“五味粥”之类。现今的“八宝粥”,大概与“腊八粥”也有渊源。

腊八,除了吃“腊八粥”外,我们北方还兴在这一天用米醋泡大蒜,叫“腊八蒜”或“腊八醋”。这种蒜和醋,都有特殊的品味,都不容易坏。蒜,经醋泡过变绿;泡过蒜的醋,蘸水饺吃,特别清香。主要还是取“蒜”与“算”谐音,象征腊八这一天要精打细算一年的收支。

南方还有吃“腊八豆腐”、“腊八面”的习俗。

从“腊”字的本义(“猎”、“祭”)来看,“腊八节”的由来更久。秦代就把腊月定为祭祀月份,称为“腊祭”。民谚有“交了腊月就是年”的说法。所以,有的地方将腊八称之为小年。

不过,民间普遍认为,“小年”是在腊月二十三(有的地方是腊月二十四),也叫“祭灶节”,而且流传着许多关于“小年祭灶”的习俗和传说。

“祭灶”,就是祭祀灶神。灶神,传说是玉皇大帝派下来管理民间各户饮食起居的官员,称东厨司命定福灶君。民间称灶君、灶王、灶王爷。据有文字记载,《敬灶全书》:“灶王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在民间,家家都把灶王画像贴在灶台旁。虔诚的主妇,每顿饭,揭开锅第一碗,先供在灶王前,祈求保佑全家平安幸福。近代则有民谚戏谑,“灶王爷跳舞——胡闹锅台。”在画像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对联,横批就是“一家之主”。过去,一些无家可归的流浪者,无奈调侃:“灶王爷贴在腿肚子上——走到哪儿,哪儿是家。”

相传,腊月二十三——“小年”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祸福的日子。民间在这一天“祭灶”,兴吃麦芽糖做的香甜酥脆而遇热变粘的糖瓜,意思是粘住灶王的嘴,让他“上天言好事”,不要胡说。我们家乡,还有“二十三,吃杂面(麦粉加豆面)”的说法,预示来年五谷丰登。

“祭灶”完毕,把灶台旁的灶王画像揭下来烧掉,叫“打发灶王爷上天”,通称“辞灶”、“送灶”。“辞灶”之后,灶王要缺位六七天,等到除夕,再把新的灶王画像贴上去,就是迎接灶王下界“回宫降吉祥”,保佑全家新的一年平安幸福。这才算整个“祭灶”仪式的完成。可见,这一仪式很重要,仅次于大年初一,所以叫“小年”。

“祭灶”仪式,由来已久,灶王是深入每家每户的神。从魏晋隋唐开始,灶神变得有名有姓了,但众说纷纭,其说不一。隋杜台铭《玉烛宝典》称:“灶神,姓苏,名利。”唐李贤注引《杂五行书》又称:“灶神名禅,字子郭。”清代的《敬灶全书》则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男神。这灶王爷姓张的说法,民间流行最广。过去 我们当地有出肘鼓子(五音戏)剧目叫《张郎休妻》,是追述灶王爷神化之前的故事。

从“腊八”到“小年”,都在过年。俗语说:“进了腊月门,家家忙过年。”就为了大年初一那一天。

作者简介:马汀,山东省淄博市退休教师。

壹点号山东创作中心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