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素青铜剑有收藏价值吗(馆藏国宝吴戈越剑)
战国素青铜剑有收藏价值吗(馆藏国宝吴戈越剑)是湖北省博物馆的越王勾践剑和吴王夫差矛!本期探秘的人民日报文创特推出“馆藏国宝”栏目,带你欣赏各大博物馆的馆藏珍宝!湖北省博物馆
泱泱中华,历史源远流长,
而博物馆
就是收藏各个历史时期
文物珍品的宝库。
人民日报文创特推出“馆藏国宝”栏目,
带你欣赏各大博物馆的馆藏珍宝!
湖北省博物馆
本期探秘的
是湖北省博物馆的越王勾践剑和吴王夫差矛!
湖北省博物馆珍藏两件精美的古代青铜兵器:一件是越王勾践剑,一件是吴王夫差矛。
这两把兵器,是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兵器界翘楚“吴戈越剑”的代表。
距今约2500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群雄逐鹿的大变革时期。当时列国争雄,烽烟四起,各诸侯国为了应付连年的战争和对外军事扩张的需要,纷纷投入到“军事战备”中,兵器铸造业因此呈现空前的发展和繁荣的状态。
而地处长江下游的吴越之地,青铜铸造技术尤为精湛,及至春秋中晚期铸剑水平更是远超中原诸国,涌现出了诸如欧冶子、干将、莫邪等杰出的铸剑能手。吴、越铸造的青铜剑,坚韧锋利无比,威披天下,“吴戈越剑”因此美名流传千古。汉晋以来,文人墨客对吴越兵器多有吟咏,唐代诗鬼李贺就有诗云:“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越王勾践剑和吴王夫差矛的相继面世,让2000多年后的人们得以一睹“吴戈越剑”的风采。尤其是越王勾践剑,作为赫赫有名的春秋晚期霸主勾践自用剑,被湖北省博物馆作为镇馆之宝珍藏,并获得“天下第一剑”之名。
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剑1965年出土于湖北省江陵纪南城楚墓。出土时,剑置于黑色漆木剑鞘内,出鞘时剑身依旧寒光耀目,经千年而不朽,刃薄锋利,能一划即破20余层纸。
2000多年前的铸剑技艺令人叹为观止。该剑长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量仅为875克,尚不及两瓶矿泉水重。剑身满饰黑色菱形几何暗花纹,剑格的正面和背面,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纹饰。在剑首的位置,有11道同心圆,相互之间距离仅有一根头发丝粗细。复合剑制作、剑首同心圆制作和菱形暗格花纹制作技术,被人们称为“吴越青铜兵器三绝”,这三者,在越王勾践剑上均有体现。
因为成语“卧薪尝胆”,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故事为大家所熟知。蒲松龄笔下的“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指的正是越王勾践败而不馁、励精图治,反败吴王夫差,终成逆袭的故事。这对生死冤家,共同谱写了春秋争霸最后一幕的金戈铁马。
有意思的是,在两位春秋霸主争霸的2000多年后,他们的兵器都在远离故土的湖北江陵楚墓出土。1983年,在越王勾践剑出土后约20年,吴王夫差矛于湖北马山5号楚墓中被发现,墓主身份与出土越王勾践剑的墓主相当,两墓相距不足2公里。
吴王夫差矛 吴王夫差矛
这柄青铜铸成的矛长29.5厘米,矛叶宽约5厘米,形状与短剑相似。通身饰有与越王勾践剑相似的菱格形暗纹,冶铸精良,保存完好,可与越王勾践剑相媲美。
吴王夫差矛同样经千年而少有锈蚀,中部纵向突起为脊棱,带刃的矛叶向前聚集成锐利的尖峰。脊两侧的凹槽称为饮血,当矛头刺入身体时,可以在出血的同时进气,以减少阻力。矛叶正面靠近骹部的地方有八字错金铭文,“吴王夫差,自乍(作)甬(用)剑”,至今仍光亮如新。
几千年来,“剑文化”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文化传承和民族血脉之中。所谓“剑胆琴心”,中国的剑是有品格的,越王勾践剑和吴王夫差矛这两件王者兵刃,因为“卧薪尝胆”的故事,被赋予了跌宕而悲壮的传奇色彩。它们见证了春秋末年吴越争霸的风云历史,今天无言静立于博物馆的橱窗中,仍能让人感受到穿越千年的战火硝烟和刀光剑影。
人民日报文创出品,
图片来自湖北省博物馆、摄图网。